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青城医学流派学术特点 青城医学流派渊源与概念

青城医学流派概述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以及独到的临床诊疗技艺, 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1]。青城山作为天下名山和中国道教主要发源地之一[2], 道家思想影响至深, 使得这一带的医家独具特色。认真梳理青城道家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可用“青城医学流派”来显示这一脉络体系。本文就青城医学流派的形成及其学术思想阐述如下。
 
青城医学流派渊源与概念
作为道教主要发祥地之四川鹤鸣山、青城山一带医家名贤辈出。追其始祖, 当属史上公认的中医养生鼻祖彭祖。距离青城山不到50公里之遥的彭山, 据传是彭祖的故里和安葬地。彭祖是黄帝的后裔, 老年时告老还乡, 在彭山一带采药炼丹为百姓治病, 深深影响着川西医家。汉顺帝永寿元年, 张道陵于鹤鸣山创建了正一道, 后世尊称他为张天师。张天师于汉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 于黄帝坛下盟誓, 降服妖魔, 借医弘道, 借道传医, 深受巴蜀人民的爱戴[2]。唐代道医孙思邈晚年于青城山问道行医, 完成了《千金翼方》, 其学术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唐代道医申天师, 晚唐道医杜光庭, 五代道医许寂, 北宋唐慎微, 晚清唐宗海、郑寿全, 近代著名医家吴棹仙、李仲愚、沈绍九、任应秋、罗明山等, 这些医家或曾长期旅居于川西坝问道行医, 或受到道家思想的显著影响。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 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西汉墓出土了920支医简。据研究, 部分医书属于失传了的扁鹊派经典[3]。扁鹊少年时期拜道家高人长桑君学医, 中年拜道人伊祁真人。该书简的发现进一步推断古时青城和成都一带的医家受到道家思想影响非常大。
 
综上, 笔者梳理相关脉络提出“青城医学流派” (以下简称青城医派) , 狭义上指以川西鹤鸣山、青城山、彭山、成都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医家流派, 广义上指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的特色医学流派。“青城医派”尽管与道家渊源颇深, 史上该流派部分医家本身就是道医, 但是并非等同于“道医”, 后者是指正式入道的医家。所以“青城医派”医家显然并非“道医”的同义词。笔者提出“青城医派”, 试图以此弘扬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相结合的历史成果、继承弘扬以道家思想为特色的中医学体系[4]。
 
青城医学流派学术特点
1. 志存救济的医学伦理
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之篇首“大医精诚”专论医德规范, 影响深远, 堪称中医学伦理之经典和基础。《大医精诚》强调志存救济的思想,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 专心经略财物, 但作救苦之心……又不得以彼富贵, 处以珍贵之药……志存救济”。提倡良好医德首先要有精湛的医术,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其二, 树立视患如亲观念,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其三, 医生行医不得以金钱为目的, “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2. 遵从原味《黄帝内经》思想, 重视经典学习,
重视儒释道传统文化在中医药学基础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黄帝内经》熔诸子百家之学于一炉, 受到儒释道文化深深影响, 尤以道家文化为主。可以说, 《黄帝内经》始终贯穿着“道家”思想之主线, 一定程度上可以视其为黄老之学[5]。《黄帝内经》现今却普遍被人们“去伪存真”般的取舍学习, 其道家思想、运气学、祝由、丹道内修、易经八卦等要么不被重视, 要么被简单粗暴归类为迷信或宗教而弃之。笔者将这种现象比拟为去掉大脑思维思想后剩下的解剖学躯体。对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肉身之躯, 而是大脑的思维和思想。《黄帝内经》被“去伪存真”后, 如同人体去掉了思维思想仅剩下肉体之躯, 必然与《黄帝内经》的真谛渐行渐远。《千金要方》之开篇“大医习业”指出, “凡欲为大医, 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等诸部经方……《周易》六壬, 并须精熟, 如此乃得为大医……又须涉猎群书, 何也?若不读五经, 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 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 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 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 不能任真体运, 则吉凶拘忌, 触涂而生”。“五经”即儒家经典。“内典”为佛教典籍。道家思想更全面体现在孙思邈的学术思想体系中, 他在千金二方中专设“养性”“辟谷”“摄生”“退居”等卷。这些显然充分体现出原滋原味《黄帝内经》思想, 充分体现出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中的指导作用[6]。四川近代名医吴棹仙、李仲愚等都十分推崇儒释道传统文化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这无疑都受到青城医派孙思邈的影响。
 
3. 重视脏腑辨证, 妇儿用药独具特点
千金要方》所载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 寒热虚实为目”, 并注重凭脉辨证, 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临床上重视妇儿生理病理和用药特点, “妇人之别有方者, 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是以妇人之病, 比男子十倍难疗”。提倡不孕症应当夫妻同治, 男方五劳七伤、虚羸百病都是导致不孕之重要原因, 不能只责之于女方。“小儿病与大人不殊, 惟用药有多少为异”, 提出小儿尚未发育成熟, 其治疗强调注意其不同发育阶段区别用药。
 
4. 具有独特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提倡医者要修炼自身精气神, 养己以达人
虽然《黄帝内经》专设《上古天真论》《四时调神大论》等养生篇, 业界也经常谈及中医药养生, 但实践中绝大多数医者并没有真正重视养生, 更没有亲自践行养生, 造成事实上的医养分离。青城医派向来注重养生, 彭祖、孙思邈均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养生学家。青城养生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道贵生。孙思邈认为“寿夭休论命, 修行在本人”。青城医派养生总体上分为3种, 即导引、食养和房中术。在导引术方面, 青城医派历来主张包括气功、摄生、冥想禅坐乃至辟谷等道家养生术, 主张修身养性、形神兼养。在食养方面, 孙思邈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在”。在房室养生方面,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中设《房中补益》专篇讨论房中养生, 提出房室“意在补益以遣疾”、“以人疗人, 真得其真”, 认为和谐的夫妻生活能养生祛疾、益寿延年[7,8,9]。
 
5. 擅长药功与养生和武术的结合
最原始的武术是不惜代价、不计手段、不计后果的, 这样, 使用毒麻药品练功、伤人乃至以毒器伤人、点穴拿穴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事, 由此产生了以治伤疗病为目的的青城医学丹道, 名家辈出。青城欢喜道人李杰之徒王庆余著有《道医窥秘》《秘传道家筋经内丹功》两部医学名著, 曾为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和中国体育健将治病, 被誉为“摘取奥运金牌的铺路人”[10]。青城道人李真果 (1880年至1984年) 、紫阳长老陈琳之徒余国雄 (1908年至2002年) 等均是现代青城派骨伤医家的代表人物。
 
研究青城医学流派的意义
1.援道释医, 加强儒释道尤其是道家思想与中医药学关系的研究
前已述及《黄帝内经》可以看作是一部黄老之学, 儒释道尤其是道家思想贯穿于全书始终。受到“现代科学”思想的影响, 现今“去伪存真”般选择性的学习, 把儒释道尤其是道家思想当着迷信或宗教去掉, 试图向科学靠拢, 笔者姑且称之为“《科学黄帝内经》”, 显然正在越来越远离真实的《黄帝内经》。“青城医派”的提出, 有利于回归传统中医药学的本来面目。
 
2.以医弘文, 深化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 优秀传统文化包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要“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11]。研究中医流派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12]。可见, 继承和发扬“青城医派”不仅是中医药学本身问题, 也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良好路径, 这种援道释医、以医弘文进一步深化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为了进一步促进“青城医派”的发展, 由笔者作为主要发起人发起的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道医与青城医派分会筹委会2018年1月1日在青城山召开。每两年一度的“一带一路中医药青城高峰论坛”2019年也将举行首次会议。可以预见, “青城医派”将迎来发展良机, 将成为援道释医、以医弘文、深化发展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养生需求。
 
参考文献
[1]洪净, 吴厚新.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展中一些关键性问题的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 (6) :1641-1644
[2]郝勤.道教与青城山.文史知识, 2001, 20 (7) :105-108
[3]刘小梅, 李继明.老官山汉墓医简中脉诊理论学术思想初探.中医药文化, 2017, 12 (1) :4-7
[4]张勤修, 张蓝之.研究青城医学流派, 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中医药报, 2018-1-31 (003)
[5] 马凤岐, 王庆其.先秦文化与《黄帝内经》的思维方式.中医杂志, 2016, 57 (21) :1081-1083
[6]陈明华.试论儒佛道思想对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 15 (6) :61-64
[7]郭刚.论孙思邈养性的养生之道——以医道同源为视角.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3 (3) :140-143
[8]程志立, 顾澎, 国华, 等.孙思邀与炼丹术和丹药服食养生及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 (3) :1109-1112
[9]蒋力生.孙思邈《千金方》房中养生研究.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 16 (2) :19-23
[10]王庆余.道医大师王庆余谈国学:秉承国学先进思想构筑现代精神家园.中国西部, 2016, 24 (11) :14-17
[1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17-1-25
[12]王庆其.从文化传承研究中医学术流派探讨.浙江中医杂志, 2012, 47 (7) :964-967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张勤修 张蓝之

上一篇:《伤寒论》把太阳病解释为太阳经证 腑证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