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鼻炎>鼻出血>正文

鼻渊病机的认识 清阳理论

黄帝内经》清阳理论与鼻渊病机相关性的探讨
 
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五官七窍位于人体最高位之头面, 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五官七窍需得脏腑清阳之气的温煦濡养, 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若清阳不升, 浊阴乘虚而入, 充塞诸窍, 则患窍疾。鼻渊, 即西医之鼻窦炎, 病位在窦窍, 窦窍属于五官七窍之鼻窍, 亦遵循上述规律。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对清阳之气与官窍的关系及鼻渊的病机进行了论述,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 逐渐完善了对鼻渊病机的认识。
 
《内经》中的清阳理论
五官七窍之耳鼻咽喉位于人体最高位, 主行呼吸、嗅觉、发音、吞咽、听觉、平衡等功能, 其特点为:诸窍均属于清虚之窍, 必须保持清空之性, 布满清阳之气, 官窍得到温煦、濡养, 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1.清阳之气的概念
《内经》论述了清阳之气与五官七窍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清阳之气包括了起温煦作用的阳气和有濡润之功的津液。津液相对于阳气属于阴, 相对于败津腐液, 则属于清阳。
 
王洪图教授[1]对此观点明确:“联系到人体的生理, 人体的清阳之气走上七窍, 耳目口鼻, 阳主于升, 人体的清阳之气, 也升于头面, 人体的一些分泌物, 属于清阳的也出上窍, 比如鼻涕、眼泪、口中津液, 都是出于上窍的, 相对而言, 这些属于清阳”。
 
2.清阳之气的生成
清阳之气由阳气和津液组成。陈潮祖教授[2]认为:“后世所称阳气、真气, 实卫气之别名也”。《内经》中多以卫气之名出现。卫气生发于肾, 取资于脾, 源出于肺, 是下焦肾气、中焦谷气、上焦清气三者合称。三者合而为一, 运行于周身, 外护肌表, 防御邪侵;内固营阴, 不使外泄;且能温煦脏腑, 为五脏活动的动力。
 
津液来源于脾胃, 为水谷化生。《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卫气与津液相互依存。气得津济, 才不炽热;津得气温, 才不凝滞。
 
3.清阳之气的输布
卫气的输布, 有赖于肺的宣降, 肝的升发, 脾的升降功能。津液的输布, 有赖于肺的宣发, 脾的升降, 肾的气化功能。
 
清阳之气上达官窍, 有赖于肝与肺的配合。肝气升于左, 肺气降于右, 肝与肺是人体气机升降的主要通道, 一升一降, 共同调节人体气机。肝气条达, 有助于肺的宣发肃降, 二者配合, 使清阳之气上达官窍。陈晟等[3]认为:“清代邹澍在《本经疏证》中云‘盖肺不得肝胆之阳上畅, 则无以使阴下归, 复其升降失常’。所以肺鼻之气的疏通畅达必依赖于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即为此意。
 
清阳之气输布的通路是少阳三焦。自《内经》以来, 对三焦的概念多有争议, 熊继柏教授[4]认为:“其实据《内经》所述, 则是‘三焦者, 确有一腑, 盖居脏腑之外, 躯壳之内, 包罗诸脏, 一腔之大腑也’ (《类经》) ”, “从气化功能认识三焦……三焦功能有二:一是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主持诸气……二为人体水液运行之通道”。陈潮祖教授[2]认为:“少阳三焦……是津气升降出入之路”, 均明确了三焦是清阳之气循行输布之路。陈潮祖教授进一步论述了三焦的组成, 认为三焦不单指通道, 还包括了组成通道的膜:“手少阳三焦由膜原和腠理组成, 确有形质可征, 无庸争辩。三焦之膜, 大到胸腹之膜, 小到细胞之膜, 广阔无垠, 故称膜原, 是连接全身上下内外的组织。膜外空隙, 包括皮肤之中、分肉之间、五脏经隧夹层……称其为腠”[2]。《素问·痿论篇》云:“肝主身之筋膜”, 三焦之膜, 为肝所主, 属于肝系。膜腠合称少阳三焦, 内连脏腑, 外通皮毛, 上至头顶, 下至于足, 表里上下, 无所不包, 为津气升降出入之路。《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素问·痹论篇》云:“卫气者, 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慓急滑利, 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 分肉之间, 熏于肓膜, 散于胸腹”, 明确津气行于三焦之中。清阳之气能正常输布, 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脏腑功能正常;二是三焦之道通畅。
 
《内经》中的官窍脏腑相关学说
1.用脏腑学说阐述官窍与脏腑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认为官窍与脏腑表里相应, 为脏腑的外窍。官窍的生理功能, 有赖于五脏之精气的上注温煦濡养。其中肺与鼻相应:“肺主鼻, 在窍为鼻”, “西方白色, 入通于肺, 开窍于鼻”。
 
《灵枢·脉度》云:“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故肺气通于鼻, 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明确指出, 鼻联系肺脏, 为肺之外窍, 肺脏功能正常, 鼻窍才能行呼吸、知香臭。
 
2.用经络学说阐述官窍与脏腑的关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 其浊气出于胃, 走唇舌而为味”。
 
脏腑的功能活动产生的清阳之气, 通过经脉的输布运行到官窍。若经脉失于条畅, 则清阳之气不能上达官窍, 引起官窍病变[5]。陈潮祖教授[2]认为, 经脉属于三焦膜腠。
 
清阳之气与官窍生理病理
1.清阳之气与官窍生理
人体的清阳之气上升、布散于头面五官七窍, 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阳为天, 浊阴为地”, “寒气生浊, 热气生清。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浊气在上, 则生䐜胀”。无论是自然界, 还是人体, 清阳之气都要在上。忻耀杰等[6]认为:“上窍冲虚而不滞塞, 清和而不烦热者, 清气升而浊气降也。浊降而清升, 故鼻知五臭, 无浊涕、鼻塞之症”。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 交頞中……下循鼻外”, 阳明经多气多血, 行于鼻旁,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主升清, 故脾胃功能正常, 清阳之气可以上达、充养鼻窍, 维持鼻窍的正常生理功能。
 
脾胃论》对《内经》清阳清窍理论进行了阐述。《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 肠胃为海, 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 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 乃能通利”[7]3。《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五脏之气, 上通九窍。五脏禀受气于六腑, 六腑受气于胃……胃者, 行清气而上……曰清阳出上窍”[7]62-63。明确了脾胃之气于九窍的重要性, 九窍皆秉受于脾胃, 得之所生清阳之气充养, 才能保持通利。
 
2.清阳之气与官窍病理
脏腑失调, 官窍失于清阳之气的温煦濡养, 则功能失调, 产生各种官窍病变。
 
若清阳不升, 浊阴乘虚而入, 官窍为浊阴所据, 则官窍功能失常。导致清阳不升的原因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和三焦之道不通。浊阴之邪可能是外邪入侵, 也可能为体内自生。
 
2.1清阳不升, 外邪入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天气, 清净光明者也, 藏德不止, 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 邪害空窍”。这个“邪”是外邪, 由于阳气不密藏而外泄, 清阳之气不能充塞官窍, 致外邪入侵空窍而为痞。《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注曰:“阳因而上, 卫外者也。如人之阳不固密于上, 不卫护于外, 则邪走空窍而为害矣”[8]。
 
2.2清阳不升, 浊阴内生
2.2.1脾胃失调:脾胃位居中焦, 是津气升降之轴。脾胃失调是导致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的重要原因, 此浊阴多为内生之邪。《内经》强调了脾胃失调与九窍不利的关系, 《脾胃论》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 九窍不利, 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 耳目口鼻, 俱为之病”[7]3。《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胃气既病则下流, 经云:湿从下受之, 脾为至阴, 本乎地也, 有形之土, 下填九窍之源, 使不能上通于天, 故曰五脏不和, 则九窍不通……即清阳不升, 九窍为之不利”[7]62-63。
 
脾胃失调, 清阳不升, 内生邪毒、痰浊、瘀血等浊阴充塞九窍, 窍失清空之性, 引发鼻窒鼻渊、耳胀耳闭、耳鸣耳聋、喉痹哽阻等病变。
 
2.2.2肺失宣降:肺失宣降, 津气不布, 聚为痰饮, 留滞七窍, 变生诸病。
 
2.2.3肾失气化:肾阳不足, 气化失司, 水津不能上承, 窍失温煦濡润, 浊阴停聚七窍。
 
2.2.4肝失疏泄:鼻窍的清空之性与肝胆关系密切[9]。肝之经脉, 循喉咙, 入颃颡, 颃颡为鼻窍后部, 肝经络胆, 故肝胆与鼻窍通过经络直接发生联系。
 
三焦之膜, 为肝所主, 属于肝系。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影响脏腑经脉驰张, 腠理失常, 导致津气升降失常, 清阳之气不升, 气郁津凝于七窍。
 
鼻渊病机
1.鼻窍的生理功能
鼻窍包括外鼻、鼻腔、鼻窦。鼻窦又称窦窍, 是鼻腔周围骨质中开口于鼻道的孔穴。《素问·骨空论篇》曰:“数髓空在面侠鼻”, 鼻窦即属于“髓空”。
 
鼻窍的生理功能为行呼吸, 司嗅觉, 助语音、御外邪。鼻窍必须保持清空之性, 才能呼吸顺畅, 嗅觉灵敏。鼻窍是六淫、异气邪毒入侵肺脏的主要途径, 若鼻窍清阳之气充盈, 则能抗御外邪侵袭。《灵枢·口问》曰:“阳气和利, 满于心, 出于鼻, 故为嚏”, 鼻窍能通过行嚏驱邪外出, 保护机体。
 
2.鼻窍的生理特性
鼻居面中, 为阳中之阳位, 血脉多聚之处, 清阳之气流行交会之所, 其性清虚, 为清阳之窍, 喜温恶寒, 喜清润而恶燥浊, 喜通恶滞, 故鼻为清气道[10]。
 
3.鼻渊的病机
鼻渊是发生于窦窍的疾患, 其特点为浊涕下不止。鼻窍本应为清虚之窍, 纳清阳之气, 若脏腑功能失调, 清阳之气不升, 鼻窍御外邪功能失司, 六淫、异气邪毒入侵鼻窍;或内生痰浊、瘀血, 窦窍为浊阴充塞, 发为鼻渊。故其病机本质为脏腑功能失调, 清阳不升, 浊阴充塞窦窍。
 
部分现代医家持此观点。谈钰濛等[11]认为:“清阳不升, 则清窍失养;浊阴不降, 则清窍壅滞, 邪干清空, 窍道不利, 浊涕不止, 乃成鼻渊”。平江涛等[12]认为脏腑虚损是清阳不升的原因:“鼻窦炎多由……脏腑虚损, 升清无力而致浊邪滞留。因此浊邪不降, 清阳不升是本病的关键”。何兴伟等[13]则从经络角度进行了论述:“清阳失运、湿浊阻遏鼻窍是鼻渊发病的病机关键;督脉空虚、督脉痹阻、鼻窍失濡是鼻渊发病的经络学基础”。以上医家都强调了清阳之气在鼻渊发病中的重要意义, 认为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是鼻渊的基本病机。
 
笔者认为, 鼻渊的发病, 与肺、脾、肝胆等脏腑有关。脏腑功能失调, 造成清阳之气生化乏源、输布失司, 或气机郁滞, 清阳之气不能布散于上, 造成窦窍失养, 浊阴充塞而发病。分别论述如下。
 
3.1脾胃失调
脾胃居于中焦, 鼻居面中, 故脾胃与鼻相应。脾胃虚弱, 或湿热困脾, 升清降浊失司, 可致窦窍失养, 浊阴充塞。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七窍病类》认为此病为“土湿胃逆, 浊气填塞于上”所致。忻耀杰等[6]更是强调了脾胃失调在鼻渊发病中的重要性:“鼻渊的形成就是阳衰土湿胃逆, 以至于胆热上蒸, 肺气不敛”, 认为阳衰土湿胃逆, 升清降浊失常是鼻渊的基本病机, 是肺失宣降和胆腑郁热的原因。
 
脾气虚弱,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窦窍失于温煦濡养, 败津腐液充塞窦窍, 发为鼻渊。《慎斋遗书》云:“清气不行, 则邪浊之气, 得充塞于空窍之际而为害”[14]。
 
若湿热困脾, 脾失运化, 脾胃湿热蒸腾于窦窍, 肉腐成脓。《景岳全书·鼻证》明确了脾胃湿热引起鼻渊的病机:“此证多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以致湿热上熏, 津汁溶溢而下, 离经腐败”[15]。
 
3.2肺失宣降
鼻为肺窍, 肺与鼻关系最为密切。肺的宣发功能, 有助于清阳之气上达、敷布鼻窍。若肺失宣降, 清阳不升, 水津不布, 壅聚窦窍, 熏蒸为涕。肺经蕴热、肺气虚寒均可影响肺之宣降功能。
 
肺经蕴热, 肺失宣降, 肺热灼津为涕为痰, 自肺窍涌出, 出于鼻为涕。《辨证录·鼻渊门》曰:“肺本清虚之府, 最恶者热也。肺热则肺气必粗, 而肺中之液必上沸而结为涕, 热甚则涕黄, 热极则涕浊, 败浊之物, 岂容于清虚之府, 自必从鼻之门户而出矣”[16]。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不胜其阴, 则五脏气争, 九窍不通”。肺气自虚, 或形寒饮冷, 肺阳受损, 肺气虚寒, 气化不行, 宣发输布失常, 窦窍失于温煦, 为寒饮充塞。
 
3.3肝胆郁滞
《素问·气厥论篇》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最早论述了胆与鼻渊的关系。
 
从陈潮祖教授[2]的三焦膜腠理论分析, 三焦之膜, 为肝所主, 属于肝系;腠为膜外间隙, 是津气流通之道。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均能影响脏腑经脉驰张, 引起腠理失常, 津气运行之道不通, 导致津气升降失常, 清阳之气不升, 津凝为痰, 停聚窦窍。
 
肝胆郁滞, 鼻窍失其清空之性, 痰浊停聚, 则浊涕下不止。若郁久化热, 胆气上升, 热随入脑, 蒸灼涕下。气机不畅, 亦可通过影响肺之宣降功能, 导致清阳输布不利, 鼻窍失养, 痰浊壅滞, 发为鼻渊。
 
庄瑞斐等[17]认为脾胃湿热可引起胆腑郁热, 继而发为鼻渊:“脾胃湿热影响胆汁疏泄异常, 胆腑蕴热……蕴结于鼻窍”。
 
综上, 鼻窍为清虚之窍, 鼻渊的病位在窦窍, 其特征是鼻流浊涕, 浊涕属于浊阴之物, 主要病机为脾胃、肺、肝胆功能失调, 清阳不升, 窦窍为浊阴所据, 败津腐液流溢而下。
 
五官七窍位于头面, 其特点为清虚之窍, 具清空之性。“清阳出上窍”, 官窍的生理功能, 有赖于五脏之精气, 即清阳之气的上注, 温煦濡养。鼻居面中, 为清气道。鼻渊的病位在窦窍, 症状特点为“浊涕下不止”, 病机为脾胃、肺、肝胆等脏腑功能失调, 清阳不升, 窦窍失养, 浊阴之邪乘虚而入, 充塞窦窍。治疗当以调理脏腑功能, 疏通三焦之道, 升清降浊为法。
 
参考文献
[1]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3
[2] 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11-12
[3]陈晟, 郭盛楠, 赵吉平.中医肝脏与过敏性鼻炎的相关性探析.中医杂志, 2013, 56 (16) :1354-1357
[4]熊继柏.熊继柏讲《内经》.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45
[5]李凡成, 徐绍勤.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
[6]忻耀杰, 滕磊, 高旭青.《内经》“胆移热于脑, 则辛頞鼻渊”的再认识.四川中医, 2014, 32 (1) :29-30
[7] 金·李东垣.脾胃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 62-63
[8]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4:5
[9]肖伊, 刘真, 李洵.疏肝清肝法治疗变应性鼻炎.世界中医药, 2016, 11 (6) :1052-1055
[10] 王永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3
[11]谈钰濛, 刘绍武.从升清降浊论治鼻渊.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5, 23 (2) :142-143
[12]平江涛, 谢强.升降法在鼻窦炎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17) :120
[13]何兴伟, 谢强.通督升阳法论治鼻渊病理论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 16 (1) :29-30
[14]明·周之干.慎斋遗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71
[15]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321
[16]清·陈士铎.辨证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55
[17]庄瑞斐, 周峰峰, 顾庆华.鼻渊的病机探讨.四川中医, 2016, 34 (8) :19-21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肖伊 赵吉平 刘真 张亚力 刘建华 闫占峰 矫璐璐 刘思溟 李洵

上一篇:胆草黄连治鼻衄鼻中出血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