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月, 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周家台30号秦墓中出土简牍390枚, 其中竹简389枚, 木牍1枚。简文内容可分3组, 甲组简为占卜之类;乙组简为秦始皇三十四年全年日干支;丙组简为医方等。后来整理报告对简牍内容进行了归并调整, 分为《历谱》《日书》《病方及其他》3类。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将其整理汇编成《关沮秦汉墓简牍》, 该书公布了这批简牍的全部照片, 并附有释文和注释。其中《病方及其他》部分是由第309-383号简组成, 内容涉及治病医方、祝由去病、农事及日书等。《病方》至迟应形成于秦始皇时代, 主要以方剂为主、兼涉其他, 属于口语性非常强的俗文献, 与医药相关的简牍数量虽不多 (309-346号简, 374-379号简) , 但却反映了古代医巫同行的历史现象, 材料非常珍贵。
《病方》原文:“去黑子方:取藁本小弱者, 齐约大如小指。取东灰一升, 渍之。和藁本东灰中, 以摩之, 令血欲出。因多食葱, 令汗出。恒多取櫌桑木, 燔以为炭火, 而取牛肉劙之, 小大如黑子, 而炙之炭火, 令温勿令焦, 即以傅黑子, 寒輒更之”。
“干者, 令人熟以摩之, 令欲出血, 即以并傅, 被其上以□枲絮。善布清席, 东首卧到晦, 朔复到南卧。晦起, 即以酒喷, 以羽渍, 稍去之, 以粉傅之” (整理小组指出, 此方上阙, 从内容看, 疑亦系去黑子方) [1]。
后条为何是去黑子方, 整理者说是“从内容看”, 但没有落实是根据什么具体内容, 因而有必要对内容作进一步考察。该条文之上确实有阙, 但未必是紧接前条, 因而要考证其主治病证, 需要从现存文字进行进一步观察。从简文中可以看到, 其中有意义的要素有:“干者”“熟以摩之令欲出血”。
1. 癣分干、湿的文献记载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干癣, 但有匡郭, 皮肤枯痒, 搔之白屑出是也;湿癣者, 亦有匡郭, 如虫行浸淫, 赤湿痒, 搔之多汁成疮”[2]。《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癣疥漆疮诸恶疮方第三十九》:“治干癣, 积年生痂, 搔之黄水出, 每逢阴雨即痒”[3]。《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九:“干癣则搔出白屑, 索然凋枯;湿癣则淫如虫行, 搔之多汁”[4]。《证治准绳》疡医卷五:“癣之状起肌肤, 瘾疹或圆或斜, 或如莓苔走散, 内藏汁而外有匡, 其名亦有六焉:一曰干癣, 搔则出白屑, 索然雕枯;二曰湿癣, 搔则多汁, 浸淫如虫行……干癣者, 但有匡阑, 皮肤索痒, 搔之白屑起是也。亦是风湿邪气, 客于腠理, 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究其患则风毒气多, 湿气少。盖风沉入深, 故无水而为干癣, 中亦有虫。湿癣者亦有匡阑, 如虫行浸淫, 赤湿痒, 搔之多汁成疮。盖风毒气浅, 湿气偏多而为湿癣, 中亦生虫”。《医学入门》载:“五癣, 湿顽风马牛, 总皆血热肺邪留……风癣即干癣, 搔之则有白屑;湿癣如虫行, 搔之则有汁出”[5]。
2.疥分干、湿的文献记载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疥者, 有数种:有大疥, 有马疥, 有水疥, 有干疥, 有湿疥……干疥者, 但痒, 搔之皮起, 作干痂;湿疥者, 小疮, 皮薄, 常有汁出”[2]186。《医心方》卷第十七:“《病源论》云:‘疥有数种, 有大疥, 有马疥, 有水疥, 有干疥, 有湿疥。多生手足, 乃至遍体。干疥者, 但痒, 搔之皮起作干痂;湿疥者, 起小疮, 皮薄, 常有汁出, 并皆有虫, 人往往以针头挑得, 状如水内虫’”[6]。《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五:“夫干疥者, 但痒, 搔之皮起作干痂。此风热气深在肌肉间故也”[7]。《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九:“疥多因风毒挟或疮皮起干痂, 曰干疥;薄皮小疮, 常常淫汁, 曰湿疥”[4]240。《证治准绳》疡医卷五:“古方有所谓马疥, 水疥, 干疥, 湿疥, 种类不一, 生于手足乃至遍体。疥有五种:一曰大疥, 焮赤痒痛, 作疮有脓;二曰马疥, 隐起带根, 搔不知痛;三曰水疥, 㿔 (㾦) 含浆, 摘破出水;四曰干疥, 痒而搔之, 皮起干痂;五曰湿疥, 薄皮小疮, 常常淫汁是也……干疥者, 但搔之皮起作干痂, 此风热气深在肌肉间故也。湿疥者, 起小疮, 皮肤常有黄水出, 此风热毒气入皮肤间故也”。
3.其他外科皮肤类疾病有干、湿区分的, 还有水丹、顽癣等
《外科正宗》载:“顽癣乃风热湿虫四者为患, 发之大小圆斜不一, 干湿新旧有殊……湿癣如虫行, 搔之则有汁出。顽癣抓之则全然不痛”。此外, 《本草经解》有“干疡”的记载:“痂, 说文训干疡, 疥有甲, 故曰疥, 皆外干燥”。
黑子, 在中医古籍中主要指黑痣, 也包括雀斑以及其他皮肤黑色斑点的疾病。这类疾病按常识看因表皮完好, 所以应该没有干湿之分。在文献检索中, 也未曾见到过干或湿的黑子病。
治法考
“熟以摩之令欲出血”是摩法的运用, 是指先将局部皮肤揩摩至出血或接近的程度再傅 (敷) 药, 此法被广泛用于多种外科疾病的治疗。“摩”在古医药文献中常与“揩”“刮”等义同, 即通过搓磨方法达到表皮的损伤 (皮肤由潮红到渗血) , 以便使药物渗入, 从而加强治疗效果。
1.摩
《素问·病能篇》:“摩之切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摩之浴之”。《素问·血气形志篇》:“治之以按摩醪药”。《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摩其壅聚, 以散瘀结之肿”。这些属于推拿中的一种手法。在外科 (主要是皮肤科) 治疗中, 则用指通过反覆搓揉皮肤表层, 达到潮红或渗血。《外台秘要》卷十五:“集验疗颈项及头面上白驳, 侵淫渐长似有癣, 但无疮, 可疗之方……取蛇脱皮熟摩之数百过, 弃皮置草中”。《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一治小儿黑丹诸方:“上以青羊脂熟摩, 日三五度用之”。《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治腋气累医不退……先疏疏拔去腋下毛, 然后以醋和药末, 熟摩令热立效”[8]。《卫生易简方》:“治面上白驳, 用蛇脱皮熟摩弃草中”。
2. 其他
刮、揩、把 (爬) 等词出现在古医籍中, 常用来指将局部皮肤揩摩至出血或接近出血的程度再傅 (敷) 药, 即通过搓磨方法达到表皮的损伤, 此时义同于“熟以摩之令欲出血”。
2.1 刮法
《千金方》载:“疔肿初起, 刮破, 以热屎尖敷之, 干即易, 不过十五遍即根出, 立瘥”。《摘元方》载:“疖疮疤上, 不生髭发, 先以竹刀刮损, 以莴苣子拗猢狲姜末, 频擦之”。
2.2 揩法
《外台秘要》载:“腋下狐臭, 用清水洗净, 又用清酢浆洗净, 微揩破, 取赤铜屑和酢热揩之, 甚验”。《证治准绳》载:“治风疹痒不止, 芸苔菜三握捣取汁, 于疹上熟揩, 时时取少药, 揩令热彻, 又续煎椒汤洗之”。《外治寿世方》载:“癣疮, 枸杞根捣末, 和腊月猪膏敷之, 又煎马尿洗之, 又揩破, 以牛鼻上津涂之”。《崔氏纂要方》载:“小儿紧唇, 用马芥子捣汁曝浓, 揩破频涂之”。
此外, 关于“揩法”确有关于治疗黑子 (痣) 的记载:“夜以暖水洗面, 以布揩黑子令赤痛, 水研白檀香, 取浓汁以涂之” (《肘后方》) ;“以猪脂揩之, 令血出少许” (《千金》) 。但因在文献检索中, 未见到干或湿的黑子病, 故“干者”一条, 并非去黑子方。
2.3 傅 (敷)
“以粉傅之”, 《医心方》亦有记载:“使身中小汗乃傅粉而止”, 傅 (敷) 法为外治六法之一, “傅”后世作“敷”。《洞天奥旨》疮疡傅药论:“外治之法最多, 大约敷法为佳。敷者, 化也、散也”。关于傅法的使用, 举例说明如下:《本草纲目》小儿断脐:“即用清油调发灰傅之, 不可伤水, 脐湿不干, 亦傅之”。《儒门事亲》:“小儿疮疥风癣, 可用雄黄散加芒硝少许, 油调敷之”。《卫生总微》治小儿头疮:“黄连去须, 二两胡粉一两右为细末, 先洗去疮痂, 拭干傅之, 即瘥, 再发再用”。《疡医大全》卷六论疮疡僵肉:“凡治背疮, 肉长疾嫩, 皮不及裹, 见风即成僵肉, 速以寒水石烧研为细末, 傅疮上, 再用铜绿细末上之, 肉即不作僵矣”。
讨论
“古医书中分干湿的皮肤病”与“熟以摩之令欲出血”两个因素交叉并有的, 较为典型的是干癣, 然仍需从与《病方》年代相近的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等作进一步考察, 才更具说服力。帛书中关于“干加 (痂) ”与“干骚 (瘙) ”的记载:“干加 (痂) :冶蛇牀实, 以牡彘膏膳, 先括 (刮) 加 (痂) 溃, 即傅而炙, □干”[9]。干痂是无分泌物的干燥疮痂, 与有脓液分泌的湿痂 (濡痂) 相对。“刮痂溃”与《病方》中“令人熟以摩之, 令欲出血”同样采用破皮后进行治疗的方法。
干瘙为古病名, 应相当于《诸病源候论》所说的干癣。干骚 (瘙) 方:“以雄黄二两, 水银两少半。头脂一升……孰 (熟) 挠之。先孰 (熟) 洒骚 (瘙) 以汤, 溃其灌, 抚以布”;“干骚 (瘙) :煮弱 (溺) 二斗, 令二升, 豕膏一升, 冶黎 (藜) 芦二升, 同傅之”。此处治疗干瘙的方法需“溃其灌”, 即待疥癣表皮溃破后再用水洗;而《病方》中“令人熟以摩之, 令欲出血”, 同样是待表皮溃破再进行后续治疗的。上文中“抚以布”即用布抹瘙患处, 目的是使其没有脓液再敷药, 《病方》中“干者”文后提到枲絮, 效用当相似。
《证治准绳》卷五:“治干癣, 痒痛不止。草乌头野狼毒 (各二钱半) 斑蝥 (七个, 去头足翅) 上件生用为细末, 用唾津调。用竹篦子刮破, 涂药热擦入肉, 候出黄水, 三两日即瘥”。同书另一癣疮方:“槿树皮, 不犯铜铁, 每二两入芦荟三钱, 白芨三两, 细研为末, 刮癣出血, 用好醋调敷, 虽痛却一敷可愈”。此处关于癣的治疗采用了“用竹篦子刮破, 涂药热擦入肉”、“刮癣出血”的方法与“熟以摩之令欲出血”类似, 即将局部皮肤揩摩至出血或接近的程度再傅 (敷) 药。
“干者”一条有“晦起, 即以酒喷, 以羽渍, 稍去之, 以粉傅之”。成都老官山汉墓《六十病方》196号医简治鮮卅一:“取白芷, 以美酘渍之十余日, 取以挹之。已试行。《都昌跳青方》”。同样是用酒作为溶剂或辅料的药液外涂治鲜 (癣) [10]。
综上述, “干者”条文并非“去黑子”方, 而趋于治疗“干癣”之病。《诸病源候论》干癣候:干癣, 但有匡郭, 皮肤枯痒, 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风湿邪气, 客于腠理, 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若其风毒气多、湿气少, 则风沉入深, 故无汁, 为干癣也。其中亦生虫”。干癣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湿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体癣等。
参考文献
[1] 李解民.关沮秦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 2001:126-137
[2]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185
[3]葛洪, 陶弘景, 沈澍农校.肘后备急方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200
[4]朱橚.普济方.第七册.诸疮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240
[5]李梴.医学入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848
[6] 丹波康赖.医心方.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704-705
[7]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8:2019
[8]赵佶.圣济总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2:1769
[9]周祖亮, 方懿林.简帛医药文献校释.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4:151
[10]梁繁荣, 王毅.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152-154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谢妍 沈澍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