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草药>山楂>正文

山楂药食兼用 入药消肉食积滞

山楂又名山里果、山里红等,在我国分布范围极广,从南到北各地都有它的影子。山楂可生吃或做果脯果糕,干制后可入药,相信这种中国特有的药食兼用物种大家都不会陌生。
 
 
入食酸甜惹人爱
 
竹枝词本为唐代乐府曲名,是由民歌演变而来的,以吟咏风土为主要特色。有一首咏山楂(冰糖葫芦)的竹枝词,描绘老幼对冰糖葫芦都喜爱的古代生活场景,折射出家庭中敬老爱幼的温暖与感人:
 
露水白时山里红,冰糖晶映市中融。儿童戏食欢猴鼠,也解携归敬老翁。
 
 
寒露过后又霜降。天气冷了,一串串冰糖葫芦却上市了。红果蘸糖,晶莹引人,让儿童喜上眉梢,活蹦乱跳。更感人的是,孙儿举着它,不忘带回家中敬奉给白发老翁。多么诱人的一幅市井风俗画啊!读到它,令人心中充满了对山楂制作的冰糖葫芦上市时儿童欢喜、其乐融融的美好念想。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裹着酸……
 
无论是贫穷的过去,还是富足的今天,大家都喜欢冰糖葫芦。是啊,歌曲中的《冰糖葫芦》更让人抹不去那些童年的记忆。是诱惑,是甜蜜,还是什么,真不是一句话儿能说明白的事。
 
中国出产山楂的地儿多了,但产于北方的北山楂比产于南方的南山楂质量要好。
 
除了冰糖葫芦,用山楂制作的小食品像山楂片、山楂糕、果丹皮等也都颇受人们的青睐。
 
清朝杨静亭有《都门杂咏》诗,就专吟山楂糕:
 
南楂不如北楂同,妙制金糕数汇丰。色比胭脂甜如蜜,解酲消食有兼功。
 
诗中所吟的金糕,乃指北京汇丰斋的山楂糕。山楂糕好像是北方有名的小吃,其实却是从南方发源的。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中记载,有一种小果的山楂,既可入药用,又特别适合做成“楂糕”:
 
一种小者……可入药用,树高数尺,叶有五尖,桠间有刺,三月开五出小白花,实有赤黄两种,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小儿采而卖之。闽人取熟者去皮核,捣和糖蜜作为楂糕,以充果物,其核状如牵牛子,黑色甚坚。
 
在这里李时珍的说法是很明确的:越是小的不堪食用的山楂,其实越是“可入药用”。因为甜度不够好,不堪生食,所以南方人才加上糖和蜜,把它做成山楂糕。
 
 
山楂糕做薄了,卷成卷,就成果丹皮。果丹皮可以制作得很薄而且颇有韧性,还能保存很长时间。薄的果丹皮可与纸相比拟,历史上就有一则用果丹皮写军书的故事。
 
清朝有一名宫廷作家高士奇,曾随康熙皇帝参加平定准噶尔的远征。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在去宁夏督师途中,写下了一首名为《果子丹》的七言诗:
 
绀红透骨油拳薄,滑腻轻锤粉蜡匀。草罢军书还灭迹,嘴来枯思顿生津。
 
他在诗后注明:“山楂,煮浆为之,状如纸薄,匀净,可卷舒。色绀红,故名果子丹。味甘酸,止渴。”
 
这种果子丹就是果丹皮。油拳、粉蜡为唐宋时期纸的著名品牌,清朝那写军书的果丹皮已能做到像油拳、粉蜡纸一样,又薄又匀,可见果丹皮的制作水平很高。
 
山楂这么好吃,让人直流口水,解酲消食,那作用真是没得说。这样的好东西如果不作药用,也真是可惜了。药食同源,冰糖葫芦的发明就与它能用于治病有关,所以我们更应该熟悉它的药性才是,让它帮助人们解除病痛,毕竟治病比解馋更重要。
 
 
入药消肉食积滞
 
过节宴饮,会让许多的富贵人或普通人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吃下过多的大鱼大肉。贪多嚼不烂,饱食易中满。多吃肉食之后,容易引起食积。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多食鱼肉之后,就该关注到消食助消化了。
 
食积
食积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过去,食积也可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比如明朝时有个典型的事例,说李时珍邻居家有个小孩,因食积不化,面黄肌瘦,腹胀如鼓。他在上山时无意中采到了很多野山楂,小孩子就把这种野果当作美味吃了个饱,直吃到肚大腰圆的程度。但过多的野山楂入腹,令他在回到家后大吐痰水。
 
想不到的是,食积的毛病却因此而治愈。身边的这一事例让李时珍瞪大了眼睛——物类感应,这效果可真值得让我好好想想啊。
 
 
按《物类相感志》言:“煮老鸭、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之功,益可推矣。珍邻家一小儿,因食积黄肿,腹胀如鼓,偶往羊朹树下,取食之至饱,归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羊朹乃山楂同类……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
 
邻居家的小孩,治好食积的原因归之于山楂消食助消化!可不是咋的,难怪老百姓都知道在煮老鸭、硬肉的时候,加入几颗山楂,那肉就容易煮烂。敢情山楂有消肉积的功效。这让李时珍感叹:人家普通百姓比我这医家出身的专业人士还地道。
 
山楂消食的效果是可以验证的,李时珍得出下面的结论肯定不是凭空而来的:
 
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山楂),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
 
李时珍在山楂“集解”项中说,山楂是“古方罕用”的一味药物,“自丹溪朱氏始著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朱丹溪(震亨)是元朝时的名医,他的《本草衍义补遗》记录了应用山楂治病,所以李时珍将山楂治病的首功归于朱丹溪。
 
 
老百姓为什么懂得山楂化肉积,显得比李时珍还专业?这一作用的最早推广恐怕是一本科普书籍的功劳。元朝吴瑞有本《日用本草》,其中对山楂进行了科普宣传。因为《日用本草》所涉皆日常之物,所以应当流传更广,面向百姓。李时珍在山楂“主治”项中,非常认真地收录了吴瑞的观点——山楂“消食积,补脾”。
 
最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总结山楂的功效时说,山楂可“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这可是李时珍自己的宝贵经验总结,既不同于朱丹溪山楂“健胃,行结气。治妇人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煎汁入沙糖服之,立效”之说,也不同于明朝宁原《食鉴本草》中“(山楂)化血块气块,活血”之说,《本草纲目》在山楂的主治项下并列收录了他们的不同经验。

上一篇:山楂也是一味中药

下一篇:消积食佳品 山楂药食兼优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