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松树的种子,又叫做松籽、松仁、海松子。
野猪、黑熊、松鼠、马鹿,还有各种鸟类,都把松子作为食物。在汉代,《汉武内传》中有了人类食用松子的记载。
在中国,市面上常见的松子品种有:红松、雪松、云南、米松、华山、马尾松子等。 其中以东北产的红松松子为最好。
红松主要分布在我国长白山到小兴安岭一带,是像化石一样珍贵而古老的树种。红松不畏严寒四季常青,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依然郁郁葱葱。一般的红松树龄在7、8百年,有的可活到上千年,所以红松又是长寿的象征。野生红松生长80年左右开花结籽,松子从开花到果实成熟历时16个月,从6月上旬开花次年10月果实成熟。
古人把松子视为“长生果”,松子延年益寿的功效在医书里也多有记载:
李时珍在《草本纲目》中说:“松籽,味甘,性温,无毒。主治骨关节风湿、头眩,祛风湿、润五脏、补体虚、滋润皮肤,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海药本草》谓其:“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本草经疏》谓其:“味甘补血,血气充足,则五脏自润,发白不饥。仙人服食,多饵此物,故能延年,轻身不老”;
《日华子本草》载:“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玉楸药解》载“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
《本造经疏》记载:“松子味甘补血,血气充足,则五脏自润,发白不饥。仙人服食,多饵此物,故能延年,轻身不老”。
松子的药用价值
1、扶正补虚
中医认为松子具有滋阴润燥、扶正补虚的功效,适合体虚、便秘咳嗽等病患者食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松子的通便作用缓和,因而特别适合年老体弱、病后、产后的便秘者食用。
2、补益气血
松仁性温、味甘,入肝、肺、大肠经;具有滋阴养液,补益气血,润燥滑肠之功效;适用于病后体虚,肌肤失润,肺燥咳嗽,口渴便秘,头昏目眩,自汗,心悸等病症。
3、预防心血管疾病
松籽仁所含的脂肪,主要为亚油酸和皮诺敛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调整和降低血脂、软化血管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多不饱和脂肪酸还能减少血小板的凝集和增加抗凝作用,故能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老年人吃些松籽,能防止因胆固醇增高而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4、健脑益智
松仁是大脑的优质营养补充剂,适合用脑过度人群食用。松子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增强脑细胞代谢,维护脑细胞功能和神经功能的作用。谷氨酸含量高达16.3%,谷氨酸有很好的健脑作用,可增强记忆力。
食用松子能够帮助人体提高的免疫力,另外对遗精、盗汗、食欲减退等都有不错的效果。
松子的挑选方法
1、看壳色
以壳色浅褐,光亮者质好;壳色深灰或黑褐色,萎暗者质差。跟大多数坚果一样,色泽跟时间的关系很大,时间长了,色泽就会暗淡。
2、看仁色
松仁肉色洁白质好;淡黄色质次;深黄带红,已泛油变质。变质就会有油耗味,除了难吃,实际上是有毒的。
3、看牙芯
松仁芽芯色白质好;发青时已开始变质;发黑的已变质。除了时间长外,包装破裂引起的受潮也会引起牙芯变质。
4、验干潮
松子壳易碎,声脆,仁肉易脱出,仁衣略有皱纹且较易脱落者身干,这样松子的比较好。而壳质软韧,仁衣无皱纹且不易脱落,仁肉较嫩者身潮,除了口感不好外,更不易保存。
食用松子的禁忌
1、肾亏遗精、痰湿体质的人不宜多吃松子。
2、松子所含的油脂多热量高(每100克松子可在体内转换近700千卡热量),普通人每天食用量不要超过30克。
3、松子存放时间长以后会产生“油哈喇”味,不宜食用。
推荐一个经典菜
松仁玉米,东北地区的传统名菜。毕竟松仁和玉米都是东北的特产,玉米中含有大量的钙质,还有丰富的卵磷脂和维生素E等营养素。这些物质有降低胆固醇、防止细胞衰老以及减缓脑功能退化等功效。
食材准备
玉米粒、松仁、胡萝卜、珍珠豆、植物油、盐、糖、水
制作步骤
1、胡萝卜洗净,切成和玉米粒相同大小的块。
2、大火将锅子烧热,撒入松子仁,调小火干焙,不断翻炒,使松仁受热均匀;当焙至松仁为金黄色时,盛出摊开晾凉。
3、大火烧热炒锅,倒入适量的植物油,待油六成热的时候,放入胡萝卜粒、珍珠豆和玉米粒一起煸炒。
4、转中火,沿锅边加入少量清水,以免太干,调入适量的盐和糖,翻炒均匀盖锅1-2分钟。
5、开锅加入焙好摊凉的松仁,大火快速翻炒均匀装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