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冬令进补”是重要的养生原则,于是,寒冬飘雪之际,许多人喜欢服用一些滋补的药物。在众多补药中,“参”类中药是最常见的补药,也是老百姓们所熟知的补药。然而,“参”的种类繁多,功能亦有所不同,您究竟选对了吗?
人参
人参素有“百草之王”的美誉。根据其产地、炮制等方法的不同,可将人参分为园参、野山参、吉林参、高丽参、红参等。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具有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回阳救逆之功,适用于大病、久病体虚的患者服用。晚期肿瘤病人,以及放、化疗期间的癌症患者,可适量服用,以培元固本、恢复元气。由于人参偏热,长期大量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失眠、心悸、血压升高、精神抑郁等不良反应,俗称“滥用人参综合征”,因此,患者一定要在医生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服用人参,不要把人参当成保健品来服用,尤其是体质较强壮的年轻人及“实热证”病人更需谨慎。
党参
党参性平,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血的功效。临床上常用的补气健脾名方“四君子汤”,就是在党参的基础上,配伍白术、茯苓、甘草而成的。党参为平补之品,其补益之功较人参弱,一般慢性虚弱病症患者都可选用,如疲乏、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色萎黄的脾虚病人。此外,不少手术后的病人脾胃功能受损,这时,患者不妨服用一些党参,并可搭配母鸡、老鸭、排骨等,再根据其体质加入适量山药、枸杞等炖汤喝,以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效。一般而言,党参的用量不宜超过15克,有大便干燥、烦热口渴、爱喝冷饮的“实热证”患者忌用。
西洋参
西洋参性寒,味甘、微苦,具有补气养阴、清火生津的功效。西洋参的特点为清火除烦,不热不燥,最适合气阴两虚的病人,或烦热口渴、内有虚火者使用。西洋参的服用方法以含服、泡水喝为佳。患者可于早饭前或晚饭后含西洋参片于口中,细细咀嚼。如果患者所购买的是未经切片的无皮西洋参,可将其放入饭锅内蒸软,用刀切成薄片,放在玻璃瓶内,每次口含1片。此外,患者还可以将西洋参研成细粉,用纱布或滤纸包好,或者直接用小片,置杯中冲入沸水,加盖5分钟后饮用,重复冲服直至无味。每天用量最好控制在1~3克。
太子参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味甘,性微温,具有补肺健脾、益气生津的功效,适宜于气阴不足者使用,尤其是肺气不足、伤津口渴所致的声低、乏力、咳嗽、干咳,以及脾胃气虚所致的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腹泻等患者使用。此外,顾名思义,太子参特别适合儿童使用,尤其是病后体弱,表现为乏力、自汗、纳差等患儿不妨试试太子参。
综上所述,人参、党参、西洋参及太子参的功效、性味、适应症有一定区别。如果选药不对,可能加重病情或变生他疾,因此,建议大家在医生指导下辨病、辨证地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