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草药>正文

桂枝配对方 辛温浮散为外感风寒的常用之药

桂枝,在医学著作中首见于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因牡桂“柔 嫩枝条”入药而得名。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主要功效为发 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本品辛温浮散,透达于肌腠之间,长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阴于肌 表,使汗液蒸化有源,故为外感风寒的常用之药,不论伤寒表实元汗或 伤风表虚有汗,以及阳虚感寒诸证,皆宜用之;又能横行肢臂,温通经 络而止痛,为风湿痹证、寒凝血瘀之伍用药;走里又能温煦心、脾、膀胱 阳气,用于脾阳不运,痰饮内停,心阳不振,胸痹心痛诸证,对于肾阳不足、阴寒内盛,复感外寒而冲气上逆者,本品因其通阳化气,温经散寒, 使阳气充,阴气散,而冲气自然下藏。

现代药理研究:桂枝含有挥发油,反式桂皮酸、原儿茶酸、香豆精、 B一谷酯醇、长链脂肪酸、丙酸、葡萄糖甙、鞣质、酚类、多糖及硫酸钾 等,其挥发油部分由呼吸道排出时,对局部有消炎作用。挥发油还有 止咳、祛痰作用。桂皮醛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桂枝煎剂及乙醇 浸液,对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霍乱弧 菌、肠炎沙门氏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桂枝还有芳香 健胃作用,并能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



桂枝——生石膏

【配对奥妙】桂枝辛温发散,甘温助阳,走里达表,在外能透达营 卫,助卫阳以发汗,偏治风寒表证;生石膏辛能解肌,大寒质重能清热 降火,既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退热护津,又能外散肌表之风热。二药 合用,一温一寒,表里同治,以桂枝外解风寒,用石膏寒以清热,既可祛 除外感风寒,又能清透里之内热。此可谓“甘以生津,辛以宣泄”、“一 汗表里双解”之意。另外,桂枝辛散“通经络而开痹证”。生石膏清透 表里邪热,二药辛温辛寒并用,辛散温通,宣通清热,清里彻表,寒热互 制,相反相成,共奏清热通络除痹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表证未解,里热已盛之表寒里热之证。

2.风湿热病,发热持续不退,四肢疼痛等。

【用量用法】桂枝:3~10克;生石膏15~30克,鲜品30~60克, 用时捣碎,治表寒里热证时,石膏用量宜轻,以避免性沉大寒,引起寒 中下利。

【名医经验】1.张伯叟治热痹,热重表轻,用白虎加桂枝汤疗 效甚好,桂枝配生石膏,“寒热相反相成,妙在其中”。(《新中医》. 1988,(9):4)

2.王少华二药用于治疗风湿持续不退,四肢疼痛,有一定退热 作用。(《中医杂志》,1986,(10):25)

3.雷载权石膏配伍适当的发散透表药,还可用于表邪迅速传 里,里有实热而表证未解之证,如《伤寒论》大青龙汤:即以石膏与麻 黄、桂枝、杏仁等同用,治疗外寒内热,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者。(《中华 临床中药学》)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桂枝——白芍

【配对奥妙】桂枝和营解肌,气薄升浮,能解肌表,通阳气而人卫 祛邪;白芍和营敛阴而人营和里,桂、芍相合,一气一血,一散一收,一 寒一热,一动一静,开合相济,则桂枝辛甘通阳,解除肌表之风寒,攘外 以调卫;白芍酸苦敛阴,固护外泄之阴液,安内以和营,前人认为“桂枝 君芍药,是于发汗中有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 功”。(《医宗金鉴》)二药相制为用,解表而不伤阴,敛阴而不碍邪,表 证得解,营卫自和。另外,桂枝人血分,既能温阳通脉,又能振奋脾阳; 白芍走阴分,既能益阴护里,缓急止痛,又能善养胃阴。共奏调和脾 胃,缓中和里之用。

【临床应用】1.风寒表虚证,病见发热,恶风汗自出,脉浮缓者。 2.中焦受寒,脘腹疼痛,呕吐,泄泻。

3.妇女冲任虚寒,淤血内阻所致的月经后期,量少,经期腹痛,痛 经及崩漏等。

4.小儿心血不足引起脾肺虚弱的自汗、盗汗等。

【用量用法】桂枝:6~9克;白芍:10~15克,大剂量15~30克, 欲其平肝、敛阴多生用;用以养血调经多炒用或酒炒用。

【名医经验】1.张景岳盖桂枝性散,芍药性敛,以芍药配桂枝 则桂枝不峻,以桂枝配芍药则芍药不寒。(《景岳全书》)

2.施今墨余以川桂枝、杭白芍同炒并用,善治营卫不和,时有躁 汗,表虚寒证不解者。用于温经止痛,易桂枝为桂枝木,用量宜大,15 ~30克。(《施今墨临床经验》)

3.张伯叟 以桂枝、白芍与藿香、佩兰、白蔻壳等同用,可收祛风 辟秽,调和营卫之效。(《张伯叟医案》)

4.岳美中 以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 4枚,煎服,治一老年患者“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部结成瘕 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 进14剂而显效。(《岳美中医案集》)

5.张璐芍药能于土中泻木,为泻痢必用之药,然须兼桂用之,方 得敛中寓散之意。(《张氏医通》) ·

6.滕宣光对于小儿心血不足引起脾肺虚的自汗、盗汗证,用桂枝6克、白芍10克启发心阳,敛阳和血,一启一闭,汗证立愈,其功优 于当归六黄汤。(《中医杂志》,1994,(11):646)

【使用禁忌】表实无汗,表寒里热,无汗烦躁,及温病初起,发热 口渴,咽痛脉数者忌用。





桂枝——柴胡

【配对奥妙】桂枝、柴胡同属解表之品,然有辛温、辛凉之分。桂 枝性散主行,能开腠理,祛风寒,为太阳中风之要药。柴胡清轻善升, 透表泄热,善散半表半里之热邪,是透泄少阳之要药。二药相伍,既能 发汗解表,通阳散寒,又能引热达表,透发少阳,共奏解表退热之功。

【临床应用】1.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等太阳、 少阳并病之证。

2. 小儿伤风、自汗、发热恶风者。

【用量用法】桂枝:3~9克;柴胡:1.5~10克。用于退热时,可 用15~20克,且需久煎浓煎。散邪退热多生用,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可制用,前者柴胡用量可稍大,后者用量偏小。

【名医经验】 1.胥庆华 桂枝、柴胡伍用,出自《伤寒论》柴胡桂 枝汤,以治太阳病未罢,21nx.com并及少阳者。我们体会,以柴胡、桂枝组方,用 治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确有较好疗效。(《中药药对大全》)

2.陈复正柴葛桂枝汤,以柴胡、葛根配入桂枝汤用,治小儿伤 风、自汗、发热恶风。(《幼幼集成》)

3.秦皇士 桂枝柴胡汤,以桂枝、柴胡水煎服,治疗伤寒少阳,寒 多热少之证;疟疾。(《症因脉治》卷四)

【使用禁忌】肝阳上亢者忌用。





桂枝——生姜

【配对奥妙】二药皆为辛温之品,桂枝散寒解表以宣通肺气,温 经通阳;生姜行阳分而祛寒解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二者相须配伍, 可加强发汗解表之功,且生姜还能温中和胃散寒,与温阳化饮的桂枝 配合使用,可产生蠲除水饮之效。

【临床应用】1.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兼见咳嗽痰多,或食 少纳差,恶心呕吐者。

2.胃中停饮所致的胃痛,呕恶呃逆,泛吐清水者。

【用量用法】桂枝:3~9克;生姜:6~12克,生姜宜切片,治呕逆可捣汁与煎剂合用。

【名医经验】

1.张仲景 小建中汤以桂枝配伍芍药、饴糖、生姜 等,治虚寒腹痛。(《金匮要略》)

2.陶节庵再造散,以附子、桂枝与生姜同用治阳虚感冒。

(《伤寒六书》)

3.赵估桂姜散,以桂枝(去粗皮)一两,生姜(片切,焙干)二两, 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治疗心疼,冷气疗刺,痛不可忍。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使用禁忌】二药辛温助火,热邪内盛或阴虚火旺者忌用。





桂枝——荆芥

【配对奥妙】二药均归肺经。桂枝行里达表,温通气血,调和营 卫,解肌表,散风寒;荆芥轻扬疏散,“能解肌表退寒热”(《本草正》)“其 功长于祛风邪”(《本草纲目》)。二药味辛气香,疏散温通,合用相得益 彰,共收解肌发表祛风寒之功。

【临床应用】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或有汗不解,口不甚‘‘ 渴,脉浮紧者。

【用量用法】桂枝:3~10克;荆芥:4.5~9克,荆芥不宜久煎,发. 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名医经验】 1.王少华对症见恶寒未罢,舌不红,口不甚渴的 发热患者,主张用辛温而不轻用辛凉,常首选桂枝配荆芥。二药合伍 治疗冬春风寒束表,身热形寒,无汗或有汗不解,头身疼痛,用之常可 一汗而解。(《中医杂志》,1986,(10):25)

2.王学民治疗过敏性紫癜,处方:桂枝、白芍各8克,荆芥、防 风、川芎、炙甘草6克,田三七末2克,黄芪15克,生姜5片,大枣3枚, 治愈下肢臀部紫癜。(《新中医》,1992,24(4):45)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辛散力较强,表虚自汗者忌用。





桂枝——青蒿

【配对奥妙】桂枝温通经脉,通达调和卫气而解肌;青蒿苦寒气 芳,既善清解外伤暑热而截疟退热,又长于透发阴分之伏热而除蒸,二 药伍用,寒热并施,相辅相成,共奏透达调卫解肌退热之功。

【临床应用】1.初病、表邪未解,恶风、汗出,脉缓者。

2.邪陷少阳,胸胁作痛,而太阳见证未罢。

【用量用法】桂枝:3~9克;青蒿:3~10克,不宜久煎:或鲜用绞 汁。

【名医经验】 1.胡澍群 治失汗之久热不退,称之为二i仙,盖外 感之邪在肌表,当因势利导。微汗从表而解。若过早或过用寒凉郁遏 之药而使之失汗,肌腠郁闭,气机壅滞,邪气不得外达致久热不退。虽 发热不退,但仍有表证可辨,如微恶风寒,一天数次,无汗或汗出不透, 脉浮紧。二药宣通清透,调卫解肌,随证选用较宜。(《百家配伍用药 经验采菁》)

2.岳美中治疗肺部感染,初病表邪未解,恶风,汗出,脉缓者,以 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青蒿、薄荷轻清透达外邪,并用桂枝配青蒿调卫. 不宜过用苦寒冰伏之药。邪陷少阳,胸胁作痛,而太阳见证未罢,则用 柴胡桂枝汤配青蒿、竹茹以调和营卫,和解少阳。(《百家配伍用药经 验采菁》)

3.曾世荣二仙饮青蒿二两(晒干),桂枝(去粗末),二药为末,每 服一钱,寒热未发前,用凉酒调服;或先隔晚亦以酒调下。治疗小儿疟 疾,不拘岁月远近。(《活幼心书》卷下)

【使用禁忌】脾胃虚弱,肠滑者忌用。





桂枝——川芎

【配对奥妙】桂枝辛温浮散,透达于肌腠之间,散风寒、逐表邪, 发汗且温经助阳;川芎辛散温通,气香走窜,能上行巅顶,下行血海,旁 达四末,外彻皮肤,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血中气滞,并能疏散风邪,为 血中之气药。二药相须为用,共奏疏风寒通经络、开痹涩、行气活血之 功。

【临床应用】 1.风寒湿痹。一身肢节疼痛,重着酸楚之证,或寒 阻脉络所致的偏头痛。

2.妇女经脉受寒,月经不调、痛经、瘕瘕、产后腹痛及外伤受寒,肿 痛不消等。

【用量用法】桂枝:3~9克;川芎:3~15克。川芎若治外感风 邪,所致病程较短者,则以小剂量为宜;若久病,或血瘀头痛等,宜大剂 量川芎,并配伍石膏、石决明等寒凉清热平肝之品;秦伯未在《谦斋医 学讲稿》中指出;“川芎治头痛的用量以3克为宜,若用9克,服后反增 头晕欲呕。”近年来有人在治血管神经性头痛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川芎50克,若疗效不显著,可加大至75克,不但效果好,且未发 现不良反应。(《中医药研究》,1989,(6):19)

【名医经验】1.雷载权川芎辛散温通,能“旁通脉络”,起祛风 通络止痛之功。常配伍独活、秦艽、防风、桂枝等祛风湿温通经络之品 同用,如《千金方》独活寄生汤、《妇人良方》三痹汤等。(《中华临床中 药学》)

2.高学敏若妇人经来感寒,发热有汗者,桂枝常与川芎、当归、 白芍等同用,如《医宗金鉴》桂枝四物汤。(《中药学》)

3.冯丽华治疗雷诺氏病,以桂枝汤加味(桂枝20克,白芍、川芎 各15克,炙甘草、当归、路路通各10克,生姜、大枣)治愈雷诺氏病1 例。(《辽宁中医杂志》,1998,12(10):38)

4.《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治疗冠心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入川 芎、丹参、附子等,治该病心阳虚衰,寒凝血瘀者。(摘自《中华临床中 药学》)

【使用禁忌】二药辛温升散,有助火伤阴,使气火逆上之弊,对阴 虚火旺,肝阳上亢及气逆痰喘火证忌用。又《本草经集注》日:川芎“恶 黄连”,《本草蒙莶》日:川芎“恶黄芪、山茱萸、狼毒,畏硝石、滑石、黄 连、反藜芦”,配对组方时供参考。





桂枝——茯苓

【配对奥妙】桂枝与茯苓,均治痰饮、水肿证。桂枝辛甘而温,通 阳化气行水,宜治阳虚之气化不利所致的水湿内停者;茯苓甘淡而平, 甘以健脾益气,淡以利水渗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长于通调水道 而下水气,又可补益心脾,宜治脾虚湿盛而致者,二者相使配对,桂枝 得茯苓则不发表而行水,温阳化气助淡渗利水除饮之功。正合张仲景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另外,本药对尚有益气宁心,平冲降 逆之功。

【临床应用】1.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 者。

2.饮停胸胁,症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者。

3.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渴饮水,小便不利者。

【用量用法】桂枝:6~9克;茯苓:10~15克。茯苓人汤剂以切 成薄片(1~2毫米)或打碎人药为宜,否则三萜类、多聚糖类等有效成分难以充分溶解于水。

【名医经验】1.高学敏茯苓甘能补脾,淡能渗湿,药性平和,既 可祛邪,又可扶正,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于 各类型之水肿证,用治水湿停滞,膀胱气化不利的小便不利,水肿胀 满,常与桂枝、白术、泽泻配伍,如《伤寒论》五苓散;本品既健脾又渗 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对于水饮停于胸胁,症见胸胁胀满,目眩 心悸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伤寒论》苓桂术甘汤。(《中药 学》)

2.张海峰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属寒饮留中,脾阳不 足,症见中脘特别恶寒怕冷,治宜温阳涤饮,用苓桂术甘汤,重用茯苓 30克,桂枝改肉桂9克,获得满意疗效。(《脾胃学说临证心得》)

3.洪嘉禾苓桂术甘汤配丹皮、桃仁化瘀活血之品,治疗顽固性 风心病心衰有较好温阳化气,强心利尿之效果。(《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1):14)

【使用禁忌】病人肾虚,小便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忌用。





桂枝——羚羊角

【配对奥妙】桂枝辛温,发散风寒;温通经脉,羚羊角咸寒,既能 潜肝阳息肝风,又能泻肝火,且散血中热毒。二药配对,温通清解并 施,散外束之寒邪,清解郁闭之热结,寒热互制,共奏温通清解,息风利 关节,除痹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热痹、寒热错杂痹痛甚者,关节屈伸不利。

【用量用法】桂枝:3~9克;羚羊角1~3克。羚羊角宜镑片,单 煎2小时取汁兑药服,羚羊角研粉冲服为1~1.5克。

【名医经验】 1.肖森茂 热痹虽系寒邪化热而成;或寒热邪气并 侵,寒邪未必尽化,形成寒热错杂,新旧之邪客于关节经络。若单纯通 阳,恐邪热更甚;一味清解,又虑寒邪弥漫。二药寒热兼顾,使阴寒之 邪得温而散,阳热之邪得寒而清,各得其宜。(《百家配伍用药经验采 菁》)

2.姚永年羚羊角粉配伍桂枝人复方治疗关节炎等关节痹痛之 证,功效显著,尤对痹证之见寒热错杂者更宜。(《浙江中医杂志》, 1985,(3):101)

3.胡起白 用桂枝、羚羊角二药合伍治疗热痹、寒热错杂痹痛甚者有效,若遇轻证,可用山羊角代羚羊角。(《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 (3):27)

【使用禁忌】凡寒湿痹初起者忌用,脾虚慢惊者忌用。





桂枝——夏枯草

【配对奥妙】桂枝辛温,温阳利水;夏枯草味辛苦寒,可舒肝解 郁,祛风通络,清泻肝火,而消肿散结。二药配对,温阳与解郁并用,化 气与清肝并施,相辅相成,共奏温阳解郁,平肝利水之功。

【临床应用】1.痰蒙清窍,视物旋转,胸痞作恶,呕吐痰涎者。

2.耳源性眩晕属痰饮型者。

【用量用法】桂枝:3~9克;夏枯草:6~15克,鲜用本品,剂量可 稍大。

【名医经验】 金慎之 治疗痰饮眩晕喜用苓桂术甘汤加夏枯草, 颇收效验。体会桂枝配夏枯草可归属于“平肝”药组,系脱胎于张锡纯 桂枝配龙胆草。张氏称平肝之药,以桂为最要。“盖理肝木之郁使之 条达其宣通之力,又能导引三经,下通膀胱以利水便”。夏枯草清热平 肝散风,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如此合伍,与半夏白术天麻汤方异而义 同。对耳源性眩晕无肝火,而痰饮表现明显者,用苓桂术甘汤加夏枯 草治之。二药合伍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不亚于苓桂同用,与“有微饮, 当从小便利之”治则,更为相合。(《浙江中医杂志》,1981,(5):216)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以平肝利水为功效,因夏枯草用量大,且 苦寒伤阳,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桂枝——白术

【配对奥妙】桂枝辛甘而温,走表则温经散寒,以驱表邪,人里 则温阳散结,以暖脾胃;白术甘温苦燥,善于补脾气,燥化水湿,与脾 喜燥恶湿之性相合,为补脾要药,除风痹之品。桂枝配白术,既可走 表,温经通络,除痹止痛;又可走里,以温中健脾化湿。

【临床应用】 1.风寒湿邪客于肌表经络之四肢关节沉重疼痛, 屈伸不利。

2. 脾阳不振,寒湿内生,痰饮内停之胃脘冷痛,纳呆,呕恶下痢便 溏等。

【用量用法】桂枝:6~10克;白术:6~15克。白术生用长于燥 湿利水,炒用长于补脾止泻。

【名医经验】 1.胥庆华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中以上二药配 伍,意在温阳利水;《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以上二药配伍,意在 祛风除痹。(《中药药对大全》)

2.雷载权 桂枝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即张寿颐所谓“立中州 之阳气,疗脾胃虚馁”。其主治痰饮、眩晕,常与健脾除湿药配伍,共 收温阳化水,蠲除痰饮之效。如《金匮要略》以苓桂术甘汤治胃中停 饮,胸胁支满,目眩。(《中华临床中药学》)

【使用禁忌】桂枝、白术配成对药,苦燥而性温,实邪内壅,阴虚 内热、津液不足者忌用。





桂枝——姜黄

【配对奥妙】桂枝辛温浮散,能透肌解表,发散风寒,温经助阳; 姜黄辛温且苦,外能通利筋脉,散风寒湿邪,内可通利气血,畅血中之 气;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尤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二药配对,共奏温 经散寒,除痹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1.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尤以上肢为甚者。2. 淤血所致痛经、经闭、瘢瘕积聚、产后瘀滞腹痛等。

【用量用法】桂枝:3~9克;姜黄:3~10克。

【名医经验】 1.李钟文 治寒凝血瘀、经闭痛经,月经不调姜黄 当配伍当归、红花、桂枝、川芎等。如姜黄丸。(《中药学》)

2.武之望产宝汤,桂枝、姜黄各等分,为细末。每服方寸匕,酒 调下,治疗产后血余作痛,兼块者。(《济阴纲目》卷十一)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苦燥辛温,且姜黄有“破血下气”,孕妇当 忌用。





桂枝——人参

【配对奥妙】桂枝辛温,发汗解肌,温经助阳;人参性禀中和,既 能峻补肾中元气,又可增强脾肺之气而养血生津。两药合用,发中有 补,寓补于发,人参既可益肺气助桂枝透达肌腠发散风寒,以祛邪外 出,又可益脾气助桂枝温通四肢而散寒湿,二者相辅相成,共奏助阳益 气发汗解表之功。

【临床应用】 1.伤寒汗后气血不足而表邪未解,脉沉迟者。

2.索体阳虚外感风寒,以热轻寒重,头痛无汗,倦怠嗜卧,语言低 微,脉浮大无力。

【用量用法】桂枝:3~9克;人参:5~10克。人参宜文火另煎兑 服,且不宜同时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

【名医经验】 1.高学敏桂枝辛温发散,味甘和缓,可发汗而非 峻汗,若外感风寒,内有阴邪,内外俱为实寒,恶寒无汗,心腹冷痛者, 常配厚朴、紫苏、人参同用,如《仁斋直指方》桂枝四七汤;若外感风寒, 中焦受寒,表里不解,心下痞硬,下利不止者,常与白术、干姜、人参等 同用,如《伤寒论》桂枝人参汤;伤寒汗后气血不足而表邪未解,脉沉迟 者,常与芍药、人参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 两新加汤:此外,桂枝配人参也可治疗他病:中风虚脱、卒然昏倒,半身 不遂,常与人参、当归、黄芪等同用,如《观聚方要补》保元汤。若脾阳 虚之寒疟日久,气血不足,形寒肢冷,嗜卧倦怠,发时不渴者,常与鹿 茸、附子、人参、当归、蜀漆同用,如《温病条辨》扶阳汤。(《中药学》)

2.赵佶桂参汤桂枝(去粗皮)一两,人参一分,为粗末,一二百日 儿每服半钱匕,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分三次温服。治疗小儿,吐青 白沫,及饮食皆出,腹中痛,气欲绝。(《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使用禁忌】二药配用甘温苦燥,凡骨蒸劳热、血热吐衄、肝阳上 亢、目赤头眩等,一切实证、火郁证应忌用。人参反藜芦,畏五灵脂,不 宜与莱菔子同用,组方时应注意。





桂枝——炙甘草

【配对奥妙】

桂枝辛甘温,温通心阳,温经活血。炙甘草补益心 气利血脉。“辛甘化阳”。二药伍用,温心阳不刚燥,益心脉不壅滞,药、 简力专,为温通心阳,通利血脉,宁心定悸的重要配伍。

【临床应用】

1.心阳虚,心悸,怔忡。

2.心阳、心阴俱虚,心动悸,脉结代。

【用量用法】

桂枝:6~10克;炙甘草:6~10克。治疗心阳虚而 见心悸,怔忡时,应以桂枝为主,桂枝用量大于甘草;若见心阳心阴俱 虚时,应以甘草为主,甘草用量适当加大。

【名医经验】

1.朱良春桂枝温通心阳,治心动过缓有效,与炙 甘草同用,治阳虚心悸有显著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12): 26),用桂枝复心阳,治缓慢型心律失常,剂量宜大些,关键在于桂枝用 量是否得当。若拘泥于常规剂量,药力不及,则难以取得显效或无效。 治心动过缓用桂枝从10克开始,常用至24克,量多可用30克,直服至心率接近正常,或有口干舌燥时,则将已用之剂量略减2~3克,续 服以资巩固。(《中医杂志》,1985,(2);14)

2.奚风霖 善用桂枝、炙甘草治心气心阳虚心悸怔忡获得满意疗 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8):5)

3.朱锡祺治心脏病常用桂枝。当心阳不振,浊阴弥漫,胸膺清旷 之地,顿成迷雾之乡,投桂枝犹离空当照,阴雾自散,历来多以舌质红 及血证为桂枝之禁忌,朱氏认为,舌红只要舌上有津,具桂枝适应证照 样可用。血证禁用桂枝不可一概而论。如风心病,肺部郁血而致咳 血,用桂枝改善肺部血循,减轻肺部郁血而起止血作用。但血热妄行 当禁用。桂枝炙甘草对心阳虚之心悸怔忡有较好疗效。(《上海中医 药杂志》,1983,(5):5)

4.程门雪若桂枝量少,甘多于辛,则成强卫之剂。(《程门雪医 案》)

5.赵估甘草汤甘草(炙,锉),桂(去粗皮)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三 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连服三、五服,未下再服,治疗妊娠 颠扑内损,致子死腹中。(《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辛温,血热妄行之血证忌用,又甘草不 宜与大戟、芫花、甘遂及海藻伍用,组方时应注意,久跟大剂量甘草,每 易引起浮肿,使用也当注意。

【用药指归】

1.桂枝配对药,主要是治疗风寒表虚、表实证,心悸胸痹,脘腹冷 痛,经闭瘕瘕,损伤痹痛,寒痰停饮,咳喘水肿,心悸恶呕等方面是依据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进行的,至于桂枝“平冲降逆”, 主要是因其通阳化气,温经散寒,使阳气充,阴气散,而冲气自然下藏。 并非桂枝有沉降之性以直接降敛冲逆,其“平冲降逆”实为温经助阳之 间接功效。

2.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凡用桂枝之方,均有“去皮”的要求, 其所去皮,实际上是指去“粗皮”、“上皮”、“皮上甲错”等,即刮除外表 之栓皮,以保证用药的洁净和称量的准确,而非用“桂木”。

3.桂枝人汤不宜久煎,久煎桂枝油容易挥发,本品辛温助热,容易 伤阴,前人针对桂枝曾提出:“桂枝下咽,阳热立毙”的告诫,凡外感热 病,里热内盛及阴虚火旺者,均忌用。其又善人血分而通血脉,并易动 血,放血热妄行,月经过多及孕妇,应忌用或慎用。

4.桂枝用量过大易致头晕目胀、眼干涩、咳嗽、口渴、尿少及尿道 灼热等,相似于肉桂的不良反应,故不可服用过量。

上一篇:桑叶疗疾有奇效

下一篇:羌活 临床配对应用 产于“羌地”而得名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