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草药>正文

开发附加值,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据《经济日报》消息,甘肃岷县盛产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尤以当归品质优秀驰名中外。但今年以来,岷县当归价格持续低迷,市场交易遇冷。为应对市场疲软,岷县以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推进品牌战略,制定产业标准,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岷归”含金量。
 
相关资料显示,位于西秦岭、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甘肃岷县,因得天独厚的海拔、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柴胡等近300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尤以当归品质优秀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了解,岷县当归产量占全国的60%至70%,在我国出口的当归中,“岷归”占到90%。
 
上面这段描述,听上去很美,看上去也很美。但现实中的岷县当归和岷县药农的处境却并不那么美妙,从2013年开始,当归就持续掉价,现在已经跌破了成本价,成为谁种谁亏、种得越多亏得越多的“烫手山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供大于求,这几年不少省份都在大力扶持当归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造成当归价格持续低迷。
 
近年国家积极鼓励发展中医药,各地乘势而上,纷纷把中药材种植当成特色产业来抓,形成遍地开花之势。以当归为例,由于很多地方都看到当归值钱,便采取政府扶持补贴的办法,鼓励农民大面积种植。例如,青海、云南、四川等地通过不断加大政府扶持补贴力度,当归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断增加,而且成本低于岷县当归。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尽管外地当归品质不如“岷归”,但还是凭借其成本较低进入岷县市场交易,从而拉低了整个当归市场价格。同样令人忧心的是,很多外地当归被商贩运到岷县交易后,从岷县当归城一转手,再出去就贴上了“岷归”的标签。可以说,全国范围内当归种植面积的扩张,再加上随意贴上“岷归”标签,对岷县当归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岷县当归在价格方面失去优势和话语权。
 
很明显,如果价格不能回暖,岷县当归人有可能就此一蹶不振。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就是“靠内需拉动”。但是,岷县当地中药材企业中仅有一家制药厂,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也不过10家,就地消纳能力只占全县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通过本地企业难以实现价格回暖。要想夺回话语权,树立岷县当归权威,唯一的办法就是推进品牌战略,制定产业标准,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岷归”含金量。
 
正是意识到品牌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性,近期出台的《岷县当归道地药材标准》,明确了“岷归”的定义、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及储藏,这也是目前为止“岷归”人工栽培和生产营销方面唯一的权威标准。目前,“岷归”已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
 
同时,岷县正在建设道地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使药材品质可查,防止外地当归以次充好。这相当于给岷县道地药材办理了“身份证”,是不是“岷归”一查档案就知道,外地药材没法冒充。
 
此外,岷县还将依托企业建立国家级当归基地,加快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进中医药与餐饮业、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并努力在降低种植成本上下功夫,通过推广中药材采挖机械,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降低农户成本。笔者认为,岷县当归的遭遇,对我们各地发展中药材产业是一种警醒;同时,岷县当归的“自我救赎”,对各地发展中药材产业又是一种启示,切实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样本。

河北涉县是全山区县,现有林地面积117万亩,森林覆盖率52%,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这里活跃着一支野生中药材资源普查队,他们历时10多年,查明了涉县野生中药材资源家底,筛选出一批适合本地栽培种植的药材品种,为县政府调整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全县中药材种植抚育面积已达15万亩,年产中药材6000多吨。
 
摸清野生药材家底
 
涉县有中药材2115种,道地药材150多种,新发现品种40余种
 
“这支普查队不但给俺提供了适合本地生长的药材品种,还传授给种植技术,对俺们种植企业来说帮助非常大。”涉县太行山药材实业有限公司经理史王保激动地向笔者讲述着他的亲身经历。
 
涉县好多人都知道,卫生局局长、主任中医师付正良组织了一支野生中药材资源普查队。经常活动在山间地头,收集各种各样花草植物。队伍中有拍照的有记录的也有扛锄头的,有负责采挖的也有负责压制标本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谈到这支队伍组建初衷时,队长付正良说道:“我们就是想弄清涉县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家底,守着太行山这个大药库,不去了解中草药,岂不是暴殄天物?当医生必须懂药,如果不熟悉药性药理,就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医生。”这支普查队组建以来,为不影响正常工作,队员们均是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来开展普查的。
 
10年多来共查明涉县有野生中药材2115种,其中植物药176科1872种,动物药75科218种,矿物药25种,常用药300多种,道地药材150多种,新发现添补省市空白的野生中药材新品种四十余种。拍下162GB的中药材不同时段生长周期照片,制作出5000余份鲜活的蜡叶标本,掌握了县域内野生中药材资源和栽培品种的分布、储量、产况等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弘扬中医药文化
 
全县建立中药文化科普馆3处,筹建野生中药材博物馆2处
 
普查队还在当地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出版发行了填补河北省中药志书空白的《涉县中药志》《中医药文化普及绘本》,申报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涉县野生中药材资源调查与品质研究》《太行山野生柴胡道地性研究》等8项。
 
撰写《冀南太行山区野生冬凌草的分布与应用现状》等论文30余篇。对本地药材柴胡、连翘、丹参、知母、射干、荆芥、冬凌草等进行有效成分检测。参与申报“涉县柴胡”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已被农业部批准。
 
普查对推动在全县建立了县中医院中药文化科普馆等3处,筹建野生中药材博物馆2处,结合涉县绿色生态旅游向社会免费开放学习参观,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
 
涉县中医院院长李振海介绍:医院科普馆月均参观人数在千人以上,是来院患者及家属就诊后常去的地方,也为本院职工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我们的目的就是想让更多人认识中医药,学会和运用中药材。
 
普查促动政府产业决策
 
县政府将开发中药材作为重要产业抓,打造“太行药谷”
 
随着普查工作的深入推进,涉县政府因地制宜,将开发中药材作为全县重要产业来抓,力争打造“太行药谷”。
 
涉县财政上每年列支专项资金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实现林药套种、粮药间作、药药间作等模式的多重发展。建立144个村16个中药材种植重点片区,先后规划建立井店、索堡、固新等9个千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和园区。坚持品种道地化、种植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山地以连翘、酸枣等木本药材种植和野生抚育为主;大田以柴胡、丹参、射干等草本药材为主,实行粮药、林药间作套种。
 
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先后引导成立上规模的中药材公司7家、专业合作社15家,带动发展种植规模在100亩以上的大户100余户。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50期以上,定期组织种植大户“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并邀请外地药材专家来县为药农进行种植技术培训。
 
以岭药业、河北正德药业相继入驻,也与广西、江西、安徽等地药商开展订单式合作。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抚育面积已达15万亩,年产中药材6000多吨,5万多户药农户均年增收8000余元,苦药材为广大农民带来了甜滋味。
 
“中药道地则中医振兴!我们普查队还将对有发展潜力的、能带动群众增收的药材品种进行驯化,形成项目建议和发展规划,在有效保护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普查队长付正良说,要让“太行药谷”飘散缕缕中药香。

上一篇:红花龙胆待开发

下一篇:中药源头在行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