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道地药材何处寻
一方水土养一方中药材
种植中药材讲究道地性,中药材不能离开它生长的地理环境。不法商人常用一些同名而产地不同的药物来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道地药材的声誉和价值
10月,长白山满眼红叶,秋色正浓,笔者跟随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长白山管委会进山普查中药。
长白山区是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拥有极其丰富的药用生物资源,也是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带领笔者进山的是白山管委会队队长郑春哲。
长白山共有2700多种植物,郑春哲熟悉2300多种植物。不要说是完整的植物标本,即便是变形了的植物种子、根皮,他也能准确无误地辨认。23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山脉和高原,拍摄了几万张各类植物的照片。
郑春哲是个中药通。他说,近年来,野生中药资源越来越少,亟须大力保护并予以栽培繁殖。种植中药讲究道地性,就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中药不能离开它生长的地理环境。人参被称为“东北三宝”,但种到海南,就长得像萝卜一样粗,已经没有药用价值了。
中药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说。由于各地所处的生态、地理环境不同,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产于浙江的贝母叫浙贝母,长于清肺祛痰,适用于痰热蕴肺之咳嗽,而产于四川的川贝母,长于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虚劳咳嗽。同是黄连,四川产的所含有效物质比湖北产的高2.7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副所长边宝林说,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应符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不同的药材品种,对气候、土壤有着不同的要求。地理、生态的许多因素,如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和地貌,都影响到光照、气温、土壤和降水,对中药材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道地药材”是指实践证明质量优、疗效高、地域性强的中药材。
在中医处方笺上,药名前标有“川”、“云”、“广”等产地。这些原产地药物就是所谓的道地药材。如今,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药物已经能够人工栽培。但是,变换了产地、环境之后,药材疗效是否也会发生改变?
甘草、麻黄适宜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钙质土上生长;栀子偏好南方酸性土壤;雪莲花、蒲公英、肉苁蓉、锁阳能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而人参、三七、黄连、细辛等只有在微弱光照条件下才能长好。如果违背规律,随意跨地区种植,加上缺少种植经验,往往造成病虫害大量发生,产量低下,品质也会大打折扣。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委会副秘书长周洵说,现在很多人说中医治病不灵,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中药材质量出了问题,传承近两千年的道地药材不道地了。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指出,由于道地药材数量有限,不法商人常用一些同名而产地不同的药物来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道地药材的声誉和价值。
“边缘地带”的尴尬
中药材介于农作物与药品之间,各个部门都在管,其实都不管,中药材质量很难保障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北方种植的黄芪移种到长江沿岸,原先扎根向下的黄芪长成了鸡爪形。上世纪90年代,上海崇明岛移种丹参,长势良好,虽含有丹参素,却测不到丹参酮。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说:“北药南移,南药北种,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药跨区域种植,是为解决中药资源的短缺问题。中药的种植像水稻和玉米一样,有其特定的生长区域,基因的表达与环境有关。从质量的角度来看,还是道地区域的好。”
中药的产、供、销由1955年成立的国家药材公司管理。上世纪80年代药材公司体系解体,成千上万的药农直接对接市场。一方面,广大药家生产积极性释放;另一方面,中药材价格的波动,成为药农当地能否种植的依据,也成为是否采收的“时刻表”。药材种植分散于千家万户,由于没有固定的组织去协调生产计划,药农只能凭借某一品种某一时候在市场所表现出来的价格,去判断是否种植、种植多少。“要想富,就种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各地盲目扩种和引种。正是这种畸形波动,影响了中药材种植分布,导致药材质量下降。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药材种植技术不规范,该掐顶时不掐顶,该剪枝时不剪枝,该采收时不采收,不该采收时乱采收,会使中药材质量出现滑坡。五六年才能长成的杭白菊、三七,有的农民提前采;根茎类药材应该在花开前或花谢后采收,有的药农却在花期采收,结果上市后连专家都认不出来。有的农民看时价不好,就把药材留在地里继续生长,等着涨价,但像板蓝根、白芷、当归一类药,当年不收就开花抽薹,做药用的根就“发柴”(即严重木质化),没有用了。不按时节采摘,不按地域种植的中药材,跟烂木头没什么两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当前我国中药材种植管理较为混乱,虽然有人认为中药材性属于药物,国家药典有标准,但在日常经营中将其作为经济作物,对其性质界定不明确。中药材介于农作物与药品之间的边缘地带,各个部门都在管,其实都不管,中药材质量很难保障。
在中药材栽培技术上,我国的研究比较薄弱,导致制定的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还不尽完善,限制了一些重大药材栽培障碍问题的解决。如人参、西洋参、三七、地黄的重茬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解决;中药材需水、需肥特性研究缺乏,造成水、肥滥用,严重影响了药材的品质。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陈士林介绍,我国栽培的近160种中药材基本还停留在使用农家品种或混杂群体的阶段。培育并经过审定或鉴定出品种的中药材仅有枸杞、红花、地黄、柴胡、五味子、人参等20余种,绝大部分药材种子还没有质量标准。
“与现代农业相比,中药农业至少落后30年。”任德权说,我国中药农业的科技水平还较低,不足以真正解决中药资源急剧萎缩的难题。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优良品种选育及精细作业技术,在中药农业技术进步中的贡献还微乎其微。
有认证却卖不上好价
用的中药材原料价格越便宜,企业的利润就越高。少有企业愿意去多花钱买优质的中药材
“药材好,药才好。”如何才能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任德权认为出路在于推行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成药质量要靠GMP的理念相通。好的中药材归根到底是生产出来的,靠的是种植全程的作业规范,在哪种、种什么、怎么种、怎么收,建立作业纪录,由此保证药材质量。2002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次年再推《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主管部门希望按照GAP生产,这是提升中药材产品质量的关键,也是后续产业——中成药品生产的前期保证。
但是,作为国际通行的药用植物种植准则,GAP在中国却遭遇尴尬。山西晋城陵川县六泉乡是北京同仁堂的党参GAP种植基地。GAP认证通常有效期为5年。然而,这片700亩的GAP基地,在2009年认证到期后,同仁堂并未再申请认证。当地人说:“认证过的东西,到市场上卖不上高价,企业没动力。”
GAP给企业带来的高昂成本负担,几乎贯穿整个中药材种植流程。“假如遇到病虫害,别人用剧毒农药,可能花5块钱就把病虫灭了,但使用低残留农药可能要200块钱。”陵川县有关部门介绍,企业难以承受GAP所带来的高成本压力。
“GAP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根源在于,使用优质饮片的成药卖不出好价。”任德权曾在内蒙古调研发现,国内药企收购的甘草是细而长的条草,而出口到香港或国外的甘草却是又粗又壮。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上海看病,香港抓药”的原因。
以六味地黄丸为例,一般厂家是5元一盒,同仁堂却是15元。同仁堂药品价格在行业内偏高,只能以高价格来消化它的高成本。用的中药材价格越便宜,企业的利润就越高。少有企业愿意去多花钱买优质的中药材,这就有点像劣币驱除良币一样,不区分药材优劣,不体现优质优价,让中药材的质量很难提高。
任德权说,推进GAP是中药农业现代化之路,核心是“规范化促规模化,规模化保规范化”。GAP针对的不是一家一户的农民,而是企业法人,只有让中药从小农经济中解放出来,才能解决目前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严重脱节的问题。目前,GAP认证千亩以上的企业已有近百家,需要加强日常监管,在政策上给予配套支持,让优质优价落到实处。
下篇:中药有病谁来治
药材市场藏“猫腻”
以山银花冒充金银花,在柏子仁里掺入砂石……如果专业市场不能保证中药材质量,将大大影响中医药的疗效
用价格低廉的小平贝冒充川贝,用树舌或其他菌类冒充灵芝,以山银花冒充金银花,用滑石粉为僵蚕、橘络增重,在柏子仁里掺入砂石,用硫酸镁为猪苓、小通草、桔梗、北沙参增重……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暗访组发现,广东清平市场上出售的中药材存在严重的混淆掺假、增重染色等现象。
在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1公斤价格近万元的藏红花,水试时竟发现有明显脱色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此藏红花不仅没有花粉粒等组织,而且全是纸纤维。
海马的作用为温肾壮阳、散结消肿。业内人士说,“加料”是给海马身体内加上某些东西,以增加药材的重量。在海马刚打捞上来还没有变干的时候,用针管把食用胶通过海马肚子中间的小孔打进去,等到海马变干以后,食用胶也就和海马本身融为了一体,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
加铝、加镁、加铅、加盐、加糖、加色素,掺杂掺假已成中药材市场的“潜规则”。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药总局药品审评专家周超凡教授说,中药每一味药按克数计量,彼此配伍也讲究平衡,无端加入这些东西,不仅影响了疗效,甚至会变成毒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2013年7月,国家食药总局对国内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中的5个进行了暗访,发现“问题严重,触目惊心”,并首次约谈地方政府。国家食药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介绍,覆盖全国的“两打两建”专项行动,重点是严打中药材(饮片)掺杂掺假,必要时将关闭长期“包容”制假售假行为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辨别真假中药材并不是一件难事,造假行为之所以会有生存空间,主要是药厂的采购人员‘唯便宜是取’。”一位匿名的中药商表示,由于中药产品的招标价被压得很低,而部分厂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上看到便宜的中药材就采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司长麻颖指出,很多中医院、中药研究机构都从中药材市场采购药材。如果专业市场不能保证中药材质量,将大大影响中医药的疗效,进而影响中医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国家食药总局副局长吴浈表示,我国20多年里没有新增、新批中药材市场,今后也不会再批。当前中药材市场的乱象涉及多部门管理问题,只有加强政府引导,才能形成管理合力。
剧毒农药残留多
在中药材生产中,存在肥料施用不科学、滥用农药等问题
位于山东沂蒙山区的平邑县是我国著名的金银花产地,种植面积超过65万亩,产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金银花采摘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到中秋节之前。一位药农说,谁家种金银花不打农药?由于长期用药,虫子越来越难打死,打一次药,最多只能管四五天。
在安徽亳州市郊的一处药材种植地,药材苗与农作物相比显得娇气。白芍喜旱不喜水,田地里不能有杂草,病虫害比较多。为了防止病虫害,从出苗到成熟收获期间,药农们多次喷洒农药,一般是根据经验,打什么药、打多少、何时打,随意性很大。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王文全教授表示,目前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大约2100万亩(不含林下种植面积),年产量接近900万吨。在中药材生产中,存在肥料施用不科学、滥用农药等问题,导致药材生产质量不稳定或者下降。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农药残留。中药材成为化学农业的“受害者”,农药残留是中药材不可回避的问题。
中药材具有农产品的天然属性,如果不使用农药,每年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可高达70%以上,而正确使用农药可挽回近40%的损失。专家建议,在农药的使用上,应选用并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或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
辽宁中医药大学贾天柱教授指出,有机氯农药最可怕,如滴滴涕(DDT)90年不分解、不降解,它能悬浮于水面,对大气、水和土壤造成污染。美国1972年禁用有机氯类农药,我国1984年停用。自2009年5月17日起,我国境内禁止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滴滴涕、氯丹、灭蚁灵及六氯苯,但至今禁而不止。
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钱忠直表示,农药的使用对于中药及植物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管理、全程监控,禁用剧毒农药。
任德权认为,监管部门应该切实负起责任,从源头上堵住剧毒农药进入中药生产。要鼓励中药企业和农民对接,让农民按照企业的需求生产中药材,从源头控制农药残留。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专家指出,有的中药材农药用得多,实际上反映的是其病虫害严重。这说明,我国中药材病虫害的安全控制工作亟待加强。解决中药农药残留,应从整个体系建设入手,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破解农药残留之困。
炮制工艺让人忧
老人越来越少,新人青黄不接,中药炮制工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中药炮制队伍成了“熊猫队”
中药药效不如以前好,这是很多人的感受。中药质量下降,与炮制工艺有直接关系。按照规定,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称其为中药饮片,未炮制的中药材不能称作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改变了原来药材的药性,使中药饮片减毒增效。因此,炮制是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也是中药饮片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太湖文化论坛中医药文化发展高级别会议期间,《人民日报》记者有幸看见鬼斧神工的“樟帮”炮制技术——“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在“樟刀”之下,白芍便如雪花般撒满台面,放在嘴边轻轻一吹,薄如纸片的白芍便飞了起来。“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樟树的药灵,灵就灵在加工炮制技艺上。
在中药炮制领域,流传着“三分浸,七分润,洗药为师傅,切药为徒弟”的谚语。中药炮制不是简单地把药切完就了事,洗润药材很有讲究。一般按炮制规范是水尽药透,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能看药工的眼力,且浸润时间的长短与温度、季节、药材个头的大小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浸润时间长,药物有效成分损失大;浸润时间短,加工的药效低。所以,浸润时间要把握得恰到好处。
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张世臣认为,经验丰富的老药师故去的故去、退休的退休,年轻人不愿意做、留不住。老人越来越少,新人青黄不接,中药炮制工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我国中药炮制泰斗、年过八旬的原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孝涛教授说,中药炮制队伍人才匮乏,都成“熊猫队”了。
中药炮制人才青黄不接,跟炮制工艺“与国际接轨”有关。主管部门过分强调标准化,用机器来代替药工,用现代科学技术去衡量传统的加工炮制技术,严重限制了传统加工炮制技术的应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副所长边宝林说,炮制传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师带徒。炮制技艺难以掌握,是一种靠长期经验积累的技能。炒黄、炒焦、炒炭完全看药工的眼力。泡、灸、煅、炒、炼等关键环节,完全取决于药工的素质。
边宝林说,炮制经验丰富的老药工,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独门经验和技能,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和重视,使之发扬光大。张世臣指出,国家有关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经验传承的扶持政策,还需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落实。他建议,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建立炮制培训基地,培养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