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除了传统认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祛风胜湿功效外,还可通利九窍明目,故上可医头痛、口疮眼目诸病;下可治寒疝、阳痿;外走四肢,达皮毛,疗风湿痹痛;内能开肺气、走腠理、温肾,解咳喘、小便不利。
●细辛用量不必拘于“不过钱”,《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且认为“久服明目”;《伤寒论》当归四逆汤中细辛用到“三两”,换算其用量也超出“过钱”的标准,但需煎煮超过30分钟以上,以降低毒性。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阎艳丽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为第二、三、四批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对细辛的临床应用有独到见解,现介绍如下。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列细辛为上品,又名“小辛”、“细草”、“少辛”。其中,小、细、少,皆因其“根细”而得名;“辛”,因其味而得名,如《本草蒙筌》所云:“其根甚细,其味甚辛……故因名曰细辛也。”因其产地和炮制不同,又有北细辛、川细辛、华阴细辛、辽细辛、制细辛等不同称谓。细辛味辛,性温,归肺、肾、心经。
细辛 其它名称 小辛,细草,少辛,独叶草,金盆草,山人参
细辛又名细参、烟袋锅花。属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根细、味辛,故得名。
多年生草本,有细长芳香的根状茎,先端生叶一二片。花单生叶腋,贴近地面,常紫色,钟形。我国约有35种,习知的如细辛、北细辛等。全草入药(因其地上部分马兜铃酸含量过高,而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故2005版《中国药典》已改为根及根茎入药),性温,味辛,功能温经散寒、化饮、祛风止痛,主治风寒头痛、痰饮咳喘、风湿痹痛、牙痛、鼻渊等症。
细辛生于林下腐植层深厚稍阴温处。常见于针阔叶混交林及阔叶林下,密集的灌木丛中,山沟底稍湿润处,林缘或山坡疏林下的温地。
细辛四大主要功效
解表散寒温经
细辛味辛、性温;其性浮而升,辛则能散、能行,《素问·阴阳就象大论》载:“气味,辛甘发散为阳”,故阎艳丽认为,细辛不但能疏散在上、下之风邪,而且在表之寒邪可表,在里之寒邪可除;对于阳虚外感之证,则可配合麻黄、附子以治之,如《伤寒论》301条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温肺化饮止咳
细辛,《神农本草经》载:“主咳逆”,《药性论》谓其“治咳逆上气”。对其止咳机理,阎艳丽认为,辛味走其所喜则入肺,肺主宣发与肃降,肺的宣降功能正常,则咳止。《本经疏证》认为,“本经所载主治咳逆者,风寒依于胸中之饮”所致,因肺属金而主皮毛。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降,而咳逆上气之症生矣。细辛辛入肺,温能散寒,所以主之。可见,细辛止咳逆之用,实为“温肺化痰饮”之功。所以风寒、肺寒或寒饮所致的咳喘之症可相机选用,效果也较为明显。
祛风胜湿止痛
《神农本草经》谓细辛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神农本草经疏》云:“盖痹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湿气,或兼风寒。风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开窍,故疗如上诸风寒湿疾也。”阎艳丽认为,痹证之偏于寒湿者多选用之,并配合羌活、藁本、牛膝、狗脊等药使用,湿热伤阴者可根据病情,在合理配伍的情况下,斟酌使用。
通利九窍明目
《神农本草经》言细辛“久服明目,利九窍”。阎艳丽认为,其明目功效应隶属于通利九窍的范畴,因九窍包括眼、耳、口、鼻、前阴、后阴。临床可用于迎风流泪造成的视物模糊,以及鼻窦炎引起的头痛、鼻塞,牙龈炎、龋齿等引起的牙痛等可选用,如《龚氏经验方》载耳聋用“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一二次即愈”。
用量不必拘于“不过钱”
关于细辛的用量问题,阎艳丽认为,所谓的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指的是单用细辛,或细辛研未冲服时用量不要超过一钱(3克)。因为《神农本草经》把本品列为上品,且认为其“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其中细辛用到“三两”,即使按“古之一两,今之于一钱可也”(《本草刚目》),其用量也超出“过钱”的标准;何况据考证东汉制一两折合现代13.92克(《中国度量衡史》)。现代研究认为,细辛中的有毒成分为黄樟醚,细辛在煎煮30分钟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大大下降,仅存原材料的2%,不足以引起中毒。细辛与附子、白芍配伍均可减轻相应的毒性。临床应用细辛时的剂量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剂量大时要煎煮30分钟以上。
总之,阎艳丽认为,细辛上可医头痛、口疮、喉痹、牙痛、眼目诸病;下可治疗寒疝、阳痿。外走四肢,达皮毛,疗风湿痹痛;内能开肺气、走腠理、温肾,治咳喘、小便不利。临床中外感与内伤疾病均可据证选用。但细辛辛温,《本草汇言》云:“其性升散发燥,故凡病内热,及火升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阎艳丽告诫,临床应用的原则是要“详于辨证,有是证则用是药”。而对于《本草经集注》所说之“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消石、滑石,反藜芦”,则需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