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属棕榈科,热带常绿乔木。高了丈许,叶多羽状复叶,小叶上端如以齿啮断状,干似椰子而细,一干有三、四穗,每穗结实三、四百颗,称槟榔果。主产于我国广东、海南岛、台湾及云南南部地区。
槟榔果可食。马来半岛的土人将果实切细,包于胡椒类叶中,时时食之,可起消食作用。我国南方一带群众也有常食者。广东旧婚嫁俗礼,成亲之日,男方有遣人往女方家送槟榔盒的风俗,盒中置放槟榔和青蒌叶。呈献时,岳丈岳母上座受礼,礼毕,以槟榔分赠在座亲友。
海南人说,未曾喝酒吃了槟榔,会使人身发暖,颊微红,好象喝过酒似的感到微醉;而喝过酒之后吃槟榔,却可以提神醒酒,令人神清气爽;饥饿时吃了槟榔,会使人肠腹产生一股气,感到吃饱了一样;而在积食时吃槟榔,却能帮助消化,消滞开胃,可谓神秘之果也。然而,近代科学家研究证明,槟榔果内含有一种致癌物质,常嚼槟榔的人多患口腔癌,所以如今已很少有人嚼之者。
槟榔作为一味治病的中药古已知之。明代大医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说:“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症,御瘴疠。”
《海药本草》中记载:“溃豚膀胱诸气,五膈气,风冷气,脚气,宿食不消。”孙氏《千金方》单用本品为末服,除寸白虫。同样是槟榔果,因不同的收采期和炮制方法,就有不同的药名,如榔玉(肉)、大腹皮、榔干、榔壳等。《中国药学大辞典》对槟榔的药性记载颇详。(田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