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浴疗法的研究概况
藏医药浴疗法为藏医外治法之一,与藏医传统口服用药方法比较,其可避免口服药物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刺激,又可提高患者依从性,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给药途径。藏医药浴疗法,因其配方独特,临床疗效显著,日益受到患者的青睐及科研人员的重视。药浴所用药物及其发酵工艺在提高药效及促进人体皮肤毛孔吸收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藏医药浴疗法的研究概况分述如下。
1 藏医药浴疗法的背景
1.1 藏医药浴的起源和发展
自古以来,人类在同自然界和疾病搏斗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医疗经验。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认为“雍中苯医学派”掌握着“罨、浴和涂药疗法秘诀”[1]。据记载,公元前10世纪象雄在青藏高原崛起,人们在信仰苯教的过程中积累和总结了民间医疗活动,苯医文化逐渐盛行,药浴疗法可能最早出现在此时期。《史记》中也记载了古象雄信仰苯教的净身拜师仪式、甘露节日等,可谓是藏医药浴的起源。
吐蕃时期(7—9世纪)王朝更迭,药浴文化也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708年藏医始祖宇妥·宁玛云丹贡布在前藏堆龙吉那地区出生,6岁时便随父学医,走遍西藏各地,先后去印度、尼泊尔等国家求学3次,在归纳苯教医学的基础上参照印度医学撰写了《小续甘露精要》。该书首次记载了吐蕃药浴疗法,并为《四部医典》藏医药浴的内容奠定了基础。第13代宇妥·萨玛云丹贡布(1126—1208)对《四部医典》中藏医药浴疗法章节进行了全面的校注和修订。
1.2 回顾《四部医典》认识藏医药浴
药浴疗法是藏医学中重要且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包括天然温泉浴、水浴、熏蒸浴、敷浴等。藏医药浴基于藏医核心理论五源学说(土、水、火、风、空)及三因素(隆、赤巴、培根)理论,结合藏医药理学基础理论及“味性化味”理论(表层药性、内层药性、深层次药性),解除隆、赤巴、培根病的特性达到治疗作用。表层药性由六味(甘、酸、咸、苦、辛、涩)合成,内层药性由三化味(甘化味、酸化味、苦化味)合成,深层次药性由八性(重、润、凉、钝、轻、糙、热、锐)、十七效(柔、重、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燥、热、轻、锐、糙、动)合成。《四部医典》言:“六门之道首皮肤,进而扩展至腠肌,继而趋行入血脉,更近骨髓五脏里,依次入门,病入内,甚者堕入六肺孟。”[2]故藏医认为药浴通过毛孔进入体“六门之道”发挥药效。藏医药浴的用药法度可分为三大类别。第1类是药浴药略法,遵从主药可治主病的原则,药物数量控制在10~15种;第2类是药浴中等法,基于临床经验的局限性可使用与疾病相关的药物,用药数量控制在30种左右;第3类是大药浴法,是药浴加减疗法中药物种类最多的一类方法,加减药物一般不超过主药总数的50%,该法在《象雄秘诀释喜庆之饰》中有详细论述。药浴疗法在《四部医典·秘诀部》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整个治疗病种中均有应用。《四部医典·秘诀部》共有92个章节,记载了多种疾病的不同药浴疗法及药浴联合泻治疗法的治疗方法,强调药浴疗法是治愈疾病的重要方案之一。
2 藏医药浴药物的发酵工艺及意义
2.1 藏医药浴基本药物
藏医认为一切药物都由土、水、火、风、空五源生成,“五大种相合生成各物,地上无物不为药”[3];苯教祖师辛绕弥沃齐认为形成象雄苯教医学最初的药物是水;据《五部箴言·大臣箴》记载,当聂赤赞布来到雅垄赞塘地方,由孜拉嘎玛跃德回答了六疑点之一,说有毒就有药[4]。药浴药物包括主方和次方,主方用药可按照寒热病的不同性质,通过药物作用使热病转凉、寒病转暖,如热病可在主方五味甘露中大剂量使用柏树和水柏枝(圣柳),使五味甘露药性偏向凉性以达到治疗目的。五味甘露由藏医药浴的基本药物刺柏叶、杜鹃叶、大籽蒿、藏麻黄、水柏枝组成。五味甘露在宗教和医学领域有不同的称号,如“人、天、妖、龙、八部”或“阳、阴、水、草地、土”等[5]。藏麻黄止血,清脾热;大籽蒿止血,消四肢肿胀;刺柏叶清肾热,治疔疮、炭疽;杜鹃叶治寒热二病;水柏枝清久蓄、散毒热[6]。次方用药法可根据疾病的症状调整用药,如免疫性疾病可加用骨类药物以补钙、滋养机体。
2.2 发酵方法
主方药物做好发酵是藏医药浴疗法发挥疗效的重要前提。传统药液发酵主要采用温室自然发酵法,制作过程需要经过4步。第1步,煎煮药物取其药液,将药渣置入酒曲中发酵起酸;第2步,在成酸的药物中加入酒曲搅拌均匀,倒入第1次的煎煮液,再次发酵;第3步,再次煎煮发酵好的药物,并提取药液;第4步,取药渣加入青稞酒,加入次方煎煮,再加第3步的提取药液,备用。操作流程如图1。
2.3 药物发酵意义
藏医药浴是完全独立的一种疗法,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基本没有受到其他医学的影响,保持了藏医药浴的传统的发酵方式和治疗方法。发酵是药浴在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更好地发挥疗效的前提。药物通过多次煎煮、加酒曲,在清洁药物和高温灭菌的同时,经过不同环节提取药液,能更好地提高药效;两次药渣发酵节约了药物成本;两次加酒曲能更好地发酵,使药物深层次药性趋向于热带锐性的程度,达到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目的。从现代医学角度解释,药物透皮吸收是通过皮肤表面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到达真皮层的毛细血管,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发挥作用[7]。藏医药浴通过刺激体表、毛孔作用于机体,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加强散热,加速血液运行,兴奋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呼吸中枢,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帝玛尔医著集》言:“五味甘露具有增寿的功能。”[8]
3 藏医药浴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3.1 作用机制
《四部医典》指出人体的七大基础物质由食物精微、血、肉、脂肪、骨、髓、精液组成,尿、汗、粪便是排射秽物[2]。《珍珠宝串释》更为明确地提出了“汗水就是通过毛孔排出体外”的论断。《四部医典·论述部》指出“头发多达二万一千根,汗毛孔有一千一百万个”[2]。体内孔窍中有与疾病和病因相适应的物质,由于偏行隆的原因,阻塞了体内孔窍,在各自的部位上蓄积,经外因诱导,如饮食、起居、行为等不调顺,形成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保持孔道干净顺通,身体便能健康无恙[2]。《四部医典·秘诀部》各章节治法中均提到出汗法,可见出汗是一种代谢方式,可排除体内的病毒。《四部医典》认为毛孔是个通道,相当于西医的汗腺。因此,药浴的药效是通过毛孔将有效成分传达至毛细血管、血液,促进血液循环,提升血氧饱和度,同时改善脑部缺血和缺氧等。此外,药浴的温热刺激感也可通过脑部的调理发挥疏通白黑脉系统、协调五脏六腑、通行气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3.2 临床应用
藏医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产后风、牛皮癣、脓疱疮等疾病疗效良好,其中风湿骨病已被选入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和青海省藏医院的优势病种。安太措等[9]采用五味甘露浴和藏药外敷、内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总有效率为98.30%。唐延秀等[10]采用藏医药浴治疗16例产后风患者,治疗显效率为75.0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拉玛阿拉等[11]采用藏医药浴治疗110例牛皮癣及脓疱疮患者,治愈率为43.64%,有效率为30.00%,显效率为18.18%,治疗总有效率为91.82%。
4 小结
藏医药浴疗法已有3 000多年的应用历史,藏医药浴是当身体内隆、赤巴、培根偏盛或偏衰出现疾病后,通过皮肤浸泡给药方式治疗的一种民族特色疗法。藏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结合最安全的给药方式和促进吸收的发酵法,并将其应用到临床。藏医药浴发酵法是一种传统的炮制方法,具有清洁药物、灭菌、提高药物利用率、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等作用,并对风湿骨病、产后风、牛皮癣及脓疱疮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 佼沃·伦珠扎西.新老宇妥传[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95.
[2] 王斌.四部医典[M].南京:江苏凤凰科技技术出版社,2016.
[3] 毛继祖,马世林,罗达尚.医学四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
[4]格央,次旦久美.中国的藏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黄福开.藏药浴“五味甘露方”源流考[J].中国藏学,2002,15(4):129-138.
[6] 毛继祖,罗达尚,王掁华.晶珠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7.
[7]庞晓晨,成睿珍,赵静,等.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其新剂型的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19,28(3):286-291.
[8] 帝玛尔·丹增彭措.帝玛尔医著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41.
[9]安措,青羊尖措.藏医药浴结合藏药外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6例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7,23(6):10-11.
[10]唐延秀,杨卉,张中华.藏医药浴治疗16例产后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4):340-341.
[11]拉玛阿拉.藏医药浴治疗牛皮癣及脓疱疮的临床观察[J].智慧健康,2017,3(20):60.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才华加 拉毛加 斗格杰布 完么才让
甘肃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