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国医大师>正文

师徒结缘 林乾良相遇都是一种缘

所有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四年前,我与浙江中医药大学林乾良教授偶然结缘。2014年4月26日,在浙江出差工作之余,我在友人带领下前去拜访林乾良教授。
 
相识相知 师徒结缘
 
在与林乾良教授见面之前,我只知道其擅长书画,但了解不多。那天早上刚进林家门,我就被笑容可掬、热情好客的林教授感染了,一见如故。落座后,经过简单自我介绍,我们就随意地聊开了,从中医药谈到金、石、玉、书、画,从文学、茶艺谈到人生态度。
 
林教授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基本上保持每年出一本书。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也是我很感兴趣的。身为浙江省甲骨文研究会副会长的林教授,以对甲骨文中“医”字的书写和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经有位反中医人士认为甲骨文中没有“医”字,以此来否认当时中国医学的存在。其实,甲骨文中记载着不少医学文献,反中医人士以自己没有发现甲骨文中的“医”字来否定中医药的历史,是何其荒唐的。借此机会,我向林教授请教甲骨文中有没有“医”字、甲骨文“医”字的写法和造字原理,他提笔就写,张口就解释,这反映了他对甲骨文字形的熟练程度和对甲骨文研究的精深造诣。
 
林教授有一个特点,只要聊到兴奋处就喜欢与人握手致意。我们才聊了十几分钟,就已握了五六次手,可见气氛之融洽热烈。于是,我提出了向林教授学习,拜林教授为师的请求。但让我没想到的是,林教授当即婉拒了,他说早已关门不收弟子。我说我也喜欢书画,并将手机中的书法习作调出来给林教授看。林教授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说,你写成这样,不用拜师了,我们成为忘年交吧。我对林教授说,非常敬重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奉献精神,您的人生价值观、精神境界、人格以及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研究到老的精神,也正是我希望追求的。也许是我的真诚打动了林教授,随后他与其夫人商量后答复我,今天破例开门收我为弟子。
 
2014年5月28日下午,我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做完讲座后,该校党委副书记黄文秀教授主持了我的拜师仪式,林乾良的两位弟子——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处长李昌煜教授、绍兴市中医院沈钦荣主任医师为见证人。至此,我对林教授的了解实际上仍然不多。在随后的聊天以及后来查阅相关资料,才逐渐较全面地了解了林教授不凡的学术经历和精彩的艺术人生。
 
深耕中医 成就斐然
 
难以想象面前这个和蔼大气、虚怀若谷的老者会有如此艰辛的童年。林教授的父亲在他一岁时就离开人世,母亲靠帮别人洗衣服和做零工来养育他。因此,他小小年纪就已经很懂事、很勤奋,立志要靠自己来奋斗。他以过人的毅力迈过了一道道坎,经历了人生的重重磨难,最后成了一位面对苦难一笑而过,风趣而又渊博的智者。
 
现年已80多岁高龄的林教授,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医学专业大学生和中药学教授。他于1955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本科毕业,1956年~1959年参加卫生部西医脱产学习中医班,成为我国第一批西学中专家。几十年来,林教授勤奋耕耘,刻苦钻研,在中医药学术上造诣精深,著作等身。曾参编过第三版和第五版全国中医药统编教材《中药学》,编著过《历代中药文献精华》(1988年)、《经方中药研究集成》(1992年)、《丹参》(1990年)、《林乾良医学丛书》(2012年)、《中国古今名医处方真迹集珍》(2009年)等多种中医药著作,发表论文60余篇、科普文章100余篇。在教学上,林教授曾长期担任中药教研室主任,先后讲过中医基础、诊断、中药、方剂、各家学说等中医课程,同时还系统地为中医药学生讲过西医课程,可谓中西医教学的全能教师。
 
除了中医药方面的著述以外,还编写有《中国茶疗》《养生寿茶》《甲骨文与书画印》《篆刻三字歌》《中国印》《世界印文化概说》《篆汇》《瓦当印谱》《西泠八家研究》《印迷藏印印话》《中国篆刻市场通鉴》等专著。
 
中医药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这就要求中医药的学习者应当努力成为博学的通才,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思考和领悟能力。也就是说,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必须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素养。然而,自西学东渐以来,西方按分科做学问的方式影响了追求博学的中国学者,逐渐都变成为“专家”,即专门从事某一学科领域学问的研究者。以至于现在的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学者,其知识面以及所研究的领域与清朝以前的学者相比,都已相当的窄,似乎只有窄才能专。不少中医药文化学者,也都局限于医古文、医史或文献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缺乏开阔的视野和渊博的学识。有的学者甚至篆字不识几个,竟然也自吹是研究古文字的专家。在全国中医药行业中,像林教授这样博览中国传统文化多学科,并多方面进行探索且均有所收获的学者并不多见,这也是我敬重林教授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者博学 涉猎广泛
 
林教授并不满足于局限在医学领域的研究,通过不断的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立足医药、广涉百科的治学之路。几十年来,他深耕岐黄,博学艺文,在中医药、金石书画、收藏、茶学、文学、戏剧、音乐、集邮、科技史等方面的成果颇丰。
 
林教授不仅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西泠印社的资深社员,而且还被书画界尊称为现代“西泠五老”。这也许与其在五六岁时随邻里刻章师傅学刻印章有关,使其从小就打下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基础。五十年代在杭州求学期间,曾向章太炎弟子潘国贤求学,系统地学习篆字和小学等古文知识。为了更好地学习书画,林教授先后拜师著名书画家沙孟海、韩登安、陆维钊、吴茀之等四大名家,常常徜徉于书画、金石、考古、古文字学之中而自得其乐。他雅好翰墨,以篆书为主,常以甲骨文入书,偶作隶书、魏碑,自创以古砖铭文体为范本的“一条香”“一笔书”。他画的国画讲究笔墨情趣,形神俱备,尤擅国画小品。
 
在中国书画艺术中,林教授特别喜欢篆刻,嗜印如命,至老弥笃,故自称“印迷”。即使现在已80多岁的高龄、手有些抖动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刻印,在一方小小世界里展示其大胸怀和艺术才华。他特别擅长用甲骨文、古玺、砖文、瓦当、魏碑、汉印、小篆细朱文等入印,其所治之印,独具风采。还曾根据京剧剧目,独创京剧印谱200多方。
 
林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于上海学习期间,曾随名老中医大夫出入剧院戏楼,耳濡目染,成为忠实的戏剧“票友”,对京剧、越剧、黄梅戏、福州戏和话剧等不仅能上台演戏,还自编剧本。他对弘扬京剧不遗余力,每年都正式演出一两次,青衣、老生、花脸都会唱,并专攻铜锤花脸。他还编写了《不朽的阮文追》《钱王射潮》两个京剧剧本,作词作曲有《西湖之歌》《清澄澄的水哟蓝蓝的天》等歌曲。正是这种创作热情,曾应邀担任浙江省京昆联谊会理事、长乐京剧团名誉团长。
 
林教授还是国内著名的收藏鉴赏家。他的藏品包罗万象,印章、书画、砖瓦、带钩、陶瓷、铜镜、邮票、钱币等。尤其是他收藏的印章,业内有“新、精、奇、罕、趣”之赞评。还涉及印人、印学、书画、尺牍、文玩、图籍等方面的资料整理研究。他所藏的“三笺”,即信笺、诗笺与中医方笺,尤其是古今1000多家诗笺和1万多张中医毛笔方笺,堪称天下绝品。最近十余年来,以其独家收藏的书画古玩举行的专场拍卖会已有八个。林教授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大批多品种的收藏,这与其很早就有心于此、并具备独到的鉴赏眼光有关。20世纪70年代初,他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进修中药学期间,就曾揣着沙孟海先生的介绍信,逐一拜访四川书画界的名家,至今他还能记得拜访余兴公、丁鹤等四川名书家的情况。
 
林教授的多才多艺,不仅源于自身禀性天赋使然,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生坚持不懈,勤奋求索,用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心态,去体验生命美妙过程而结出的丰硕果实。
 
尊师重教 不忘初心
 
拜师后的第二天,林教授给我上了一堂篆刻入门课并布置了作业。在随后的一两年中,林教授多次催我交作业,但苦于工作太忙,要想重新开启一段学习路,确实太困难了。于是,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和林教授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研究甲骨文,想了一个兼顾的主意向林教授汇报:拟将平时练习的书法,偏向于写甲骨文字体,这样不仅容易上手,也可传承林教授对甲骨文的研究成果。
 
正因为尊崇林教授的学术人生态度,我才动了心拜师。必须说明的是,作为一个已年过半百的人,拜师的目的并非为了借老师当学术靠山,更不是为了个人功利,而是向品行好、学术精、勤奋敬业的专家学者表达一种敬意,也希望社会和学术界形成一个尊敬老师、尊重老专家的好风气。在我提出拜师林教授时,真没想过要从林教授那儿学点什么很具体的学问或手艺。既然要拜师,也应有一个目的,就是拜一个师父,树立一个目标,作为我后半生的奋斗方向和目标。林教授涉及的研究面太广,而且在篆刻和甲骨文研究方面已达到很高水平,弟子很难做到全面学习师父技能,只能选择一两个已具有一定优势的项目进行集中学习与研究。但愿这种选择能够成功,能向林教授递交满意答卷。
 
拜师林教授已四年有余,每每忆及当时的情景,犹历历在目。四年来,已经逐渐清楚地知晓能够与林教授一见如故、一拍即合而结缘的真正缘由是文化,因为我们都有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志向和历史使命。而相识后能够有缘拜师林教授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一生追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不求个人拥有权势利益的自在的人生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我。
 
这就是我与林乾良教授结下的缘,一种文化传承之缘。(毛嘉陵)

上一篇:沈氏女科第19代传人沈绍功

下一篇:名医吴楚开出救祖母良方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