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肿瘤>防癌抗肿瘤>正文

温阳扶正治肿瘤

《中国中医药报》于2013年5月29日刊登了王玉生所著的《治恶性肿瘤应以温阳为宜》一文。文章总结出了恶性肿瘤患者体质逐渐改变虚寒的4种原因:自体的消耗致阳虚;进行放化疗后致阳虚;经过手术后致阳虚;所用药物致阳虚。另外还描述了一项是自体带有阴寒之邪可导致肿瘤的产生,所以他在诊治恶性肿瘤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这类患者阳虚寒盛的病理改变。他认为:“治疗恶性肿瘤寒凉药不可多,温阳药不可少。”笔者在随师学习过程中,见到了这类患者,治疗取效甚多。今将随诊中的案例总结如下。
 
典型病例
 
案例1
 
王某,男,59岁。2011年7月22日初诊。诉2011年6月20日做胃癌手术,进行1次化疗后,昏迷3天后,恶心呕吐半个月,大吐血,2次,均有1000ml,随之输血400ml,于7月11日出院。就诊时仍恶心时作,每日呕吐2~3次,不能进食,食后即欲吐,周身无力,明显消瘦,体重已50kg(平时病前体重90kg),行走必须人扶持,大便黑,日1~2次,量极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此为中焦虚寒,癌毒内停,治以温脾和胃、清解余毒。
 
处方:太子参15g,白术15g,云苓15g,山药20g,莲子肉20g,砂仁5g,枳壳12g,木香10g,吴茱萸10g,香附12g,干姜12g,白英20g,半枝莲30g。因服药极其困难,水煎后药液灌肠,每日3次,每次100ml,连续灌肠6天。
 
2011年7月30日二诊:以上方灌肠6天,恶心呕吐消失,已能进食,但食量很少,再以上方水煎,口服10剂。
 
2011年8月12日三诊:服药后各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正常,以前方继服。
 
2012年8月13日,患者来电说用以上中药4个月,各方面情况良好,饮食正常,体重已恢复病前,现已能参加体力劳动,一切正常,所以再未作任何检查及治疗。
 
按:该患者是典型的胃癌手术及化疗治疗后,中焦阳气亏虚证,采用益胃气、助脾阳的太子参白术干姜、吴茱萸等药,而使中气渐开,共用药4个多月,达到了寒退阳复,使身体复原。也充分说明了助阳益气健脾的重要作用。
 
案例2
 
马某,女,63岁。2017年4月27日初诊:2007年左乳腺癌手术,2017年3月15日查PET:肺转移,骨转移,心包内、胸腔内大量积液。刻诊:咳嗽阵作、吐痰黏稠、时黄色、时白色、咽下有物阻塞感、咳嗽严重时右胁下胀痛、口舌干燥、腰膝痛、舌质瘦小、舌苔薄白、脉细弦等。
 
病机:肺肾气虚为本,痰热毒内蕴是标。
 
治则:急则治标。先以清化痰毒、软坚散结为主,补肺肾为辅。
 
处方:醋鳖甲(碎末)30g,郁金12g,桔梗10g,夏枯草30g,海藻30g,半枝莲30g,三叶青15g,桑白皮15g,黄芩15g,炒山药15g,蜈蚣3条,虎杖15g,菟丝子20g,太子参15g,莲子20g。水煎服,14剂,每日1剂,煎药机代煎,每剂煎2袋,每袋200ml,上午10时1袋,晚睡觉前1袋,温服。
 
2017年10月10日二诊:14剂药服完在本地取药连服至今,现咳嗽吐痰有减,检查: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少量,脉舌同前,前方去海藻,增加补脾之功的炒白术20g,茯苓15g,炙甘草12g,30剂,水煎服。
 
2018年1月16日三诊:检查CT可见心包内积液完全消失,咳嗽吐痰只是上午有2阵,仍腰膝痛、舌质瘦小、舌苔薄白、脉细弦等,仍以上方加龟板30g,30剂。
 
2018年3月27日四诊:现只有轻微咳嗽,已无痰,仍腰膝时痛、舌体瘦小、苔薄白、脉细弦等。改以补脾肾为主,清解热毒为次。
 
处方:醋鳖甲(碎末)30g,龟板(碎末)30g,郁金12g,夏枯草30g,三叶青15g,树舌12g,浙贝15g,半枝莲30g,蜈蚣3条,黄芩15g,桑白皮15g,藤梨根15g,川断20g,寄生20g,菟丝子20g,太子参15g,炒白术20g,茯苓15g,炙甘草10g,灵芝15g。30剂,水煎服,隔日1剂。
 
2018年8月26日五诊:现只有腰膝时有酸痛,它症皆已消除,仍以前方服用,隔日1剂。
 
2018年12月25日六诊:仍时有腰膝痛,仍以前方服用,隔日1剂
 
2019年5月16日七诊:检查CT可见左乳腺癌切除后,双肺结节,右肺炎症吸收,胸腰椎双侧肋骨多发转移,右乳腺增生,锁骨上窝淋巴结0.7×0.4cm,左颈部淋巴结1.0×0.3cm,癌胚抗原6.65,糖类抗原CA15-3:104.30。以补脾肾扶正、清毒祛邪同时为治。
 
处方:醋鳖甲(碎末)30g,龟板(碎末)30g,夏枯草30g,浙贝15g,白英20g,蜈蚣3条,冬凌草15g,藤梨根15g,半枝莲30g,菟丝子20g,补骨脂15g,巴戟天15g,太子参15g,炒白术20g,炒山药20g,香附15g,炙甘草10g,水煎服,30剂,隔日1剂。
 
按语:患者术后导致肺转移、骨转移。首诊时是以咳嗽吐痰、胸腔大量积液为主,所以采取了急则治标之法。二诊、三诊后,标症已慢慢消除后,加用了四君子汤以补脾。至六诊、七诊时,才以扶正祛邪同时为治。从而达到了正气恢复,毒邪以平的结果。
 
案例3
 
岳某,男,52岁。2016年10月26日初诊:2016年8月16日,取结肠、直肠组织病理:管状腺癌、直肠可见少许腺癌组织。住院治疗2次化疗,2016年7月30日:CT中位直肠癌,直肠周围系膜组织可疑淋巴转移,最大淋巴结0.9×1.0cm,直肠中段见隆起性病变,长度约3.9cm,最厚约2.2cm。又几次化疗,因副作用太大,未再继续西医治疗。刻诊见:周身无力,无精神,近三个月来体重下降8kg。腰部酸痛,有空洞感,大便日3次,稀便带脓血,肛门痒痛,有下坠感连及肛门周围皮肤皆有凉感,不欲饮食,食后胃脘胀满,手足凉,阴囊凉,舌质薄腻色白,脉沉无力。
 
病机:湿毒血瘀、脾肾阳虚。
 
治则:补健脾肾之气、化湿毒之瘀。
 
处方:红人参12g,炒白术20g,茯苓15g,炒枳壳12g,砂仁5g,灵芝15g,炒杜仲15g,香附15g,醋鳖甲(碎末)30g,夏枯草30g,海藻30g,虎杖15g,半枝莲30g,树舌12g,冬凌草15g,蜈蚣3条,地榆炭12g,三七粉1g(冲服),土茯苓15g,水煎服,14剂。每日1剂,煎药机代煎,每剂代煎2袋,每袋200ml,上午10点1袋,晚10点1袋温服。
 
2016年12月25日二诊:14剂服完在当地用原处方又服用30剂。药后食欲有增,周身无力及精神都有好转,大便仍日3次,质稀带脓血减少,其他症状依然。前处方土茯苓改20g,三七改1.5g,再加蒲黄10g,水煎服,30剂。
 
2017年3月19日三诊:患者在家一直沿用该方服用至今。药后食欲增加,体重又增加3kg,其他症状均较前有减。再以原处方继服30剂。
 
2017年6月28日四诊:患者以原方服用至今。现食欲基本正常,体重已增加3kg,大便日2次,但仍有脓血,较前明显减少;肛门痒痛已消除,下坠凉感、肛门周围皮肤凉及手足凉、阴囊凉皆较前减轻。舌质淡白,舌苔薄腻色白,脉沉。仍以温补脾肾、清湿毒为治。
 
处方:醋鳖甲(碎末)30g,夏枯草30g,海藻30g,虎杖15g,半枝莲30g,冬凌草15g,蜈蚣3条,灵芝15g,炒杜仲15g,菟丝子20g,巴戟天12g,土茯苓20g,地榆炭12g,太子参15g,炒白术20g,炒枳壳12g,炒山药20g,三叶青15g,水煎服,30剂。土茯苓300g,三七粉60g,共研细末。每次用10g,入粥内食用,每日2次。
 
2017年9月1日五诊:在家一直沿用6月28日处方服用至今。现食欲正常,进食也增加,手足凉,肛门处凉已凉已明显减轻,大便日2次,便中脓血仍每隔几日即会有。仍以6月28日处方去树舌,加藤梨根15g,生地30g。
 
2017年12月5日六诊:在家一直沿用上次处方服用至今。2017年11月26日查CT:中位直肠癌,直肠周围系组织可疑淋巴结转移,最大淋巴结0.9×0.7cm,直肠中段隆起病变较前变小,长度约3.5cm,厚约2.0cm。现在仍隔8~10天有脓血,但量也较前少,肛门处凉,阴囊凉,下坠感基本消除,饮食正常,舌质淡白,苔薄腻色白,脉沉。仍以增强正气以补脾肾之阳、化湿毒以化瘀。
 
处方:醋鳖甲(碎末)30g,夏枯草30g,昆布20g,海藻20g,半枝莲30g,藤梨根15g,三叶青15g,全蝎6g,蜈蚣3条,重楼10g,白英20g,当归12g,川芎12g,菟丝子20g,巴戟天15g,肉苁蓉15g,补骨脂15g,太子参20g,炒白术20g,炒枳壳12g,姜半夏10g,土茯苓15g。水煎服,30剂。
 
2018年5月8日七诊:患者在家用上次处方服用。现饮食正常,体重已基本恢复到患病前,多处的凉感也基本消除,只是偶尔见到少量的脓血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仍以上次处方30剂,水煎服。土茯苓800g,三七粉100g,炒山药200g,共为细末,每次10g,放入粥内食用,每日2次。
 
按语:该患者自首诊开始即有明显的手足凉、阴囊凉及肛门周围凉的脾肾阳虚症状,首次处方只是用了人参白术茯苓、砂仁等补脾之药,而无应用温热性的助阳药,是因为肠中有脓血已久,以防血见热则行,致脓血更甚。待脓血量见少,脾虚得到改善,饮食好转的情况下,四诊才加用了补肾阳的巴戟天、菟丝子、炒杜仲、灵芝这温而不热的药物,预防温热伤血之弊。至第六诊,各方面情况皆有好转的情况下,在清解热毒与补肾阳虚的治疗原则下,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诊疗体会
 
从以上案例的诊治来看因寒致癌和因癌致寒的必然性和多发性,癌瘤初期阳虚寒盛者少,手术后及放化疗后,实寒者少,虚寒者多。所以治疗恶性肿瘤寒凉药的应用不可多。辨阴寒时,应辨清实寒与虚寒的不同,虚寒多为整体阳虚或素体阳虚,实寒多为寒凝积聚气血而成的瘤体,所以治疗虚寒多以温阳扶正为主,实寒瘤体则以温散化瘀为主。恶性肿瘤虽然阳虚寒盛者多,但也不可忽视阳毒热盛的方面或者是阳虚寒盛与阳热毒盛相兼者,例如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者临证中也有出现。温阳扶正法用之较多,虽然比较重要,但是也不能将温阳药堆积一块应用,尚要辨清五脏六腑各自阳虚的不同,总之要辨证论证,量体裁衣,有所针对。应用温阳药的治疗中,一定要注意温热药伤阴的一面,以防顾此失彼,必要时可兼用养阴药,或者应用阴中求阳。(石朝顺 邱奕霏)

上一篇:癌症中医治疗 针灸挑治疗法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