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眼部疾病>正文

武连仲用巨刺法治动眼神经麻痹

全国名中医武连仲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脑病专家,笔者有幸师从武连仲临证学习,深感其对动眼神经麻痹的针刺疗法有独到的经验,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采用巨刺法治疗
 
“维筋相交”指十二经筋相互维系,左右上下相交。“维筋相交”理论体现在“巨刺法”“缪刺法”的临床应用上,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巨刺,九刺之一,《灵枢·官针》谓:“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巨刺是根据经络气血阴阳相贯、左右对应、上下互调而采用的选穴针刺方法。巨髎是足阳明胃经精气最旺盛的代表穴,阳明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巨髎可激发人体正气,调节气血运行。颔厌穴位于足少阳胆经最高点,是胆经维筋相交原理的代表穴,与肢体起着交叉对应的关系,包括交叉支配的作用,可调节治疗对侧证候。针刺时应注意施针的先后顺序,先取健侧颔厌、巨髎,以疏通经脉,调和阴阳;再取患侧穴位,以祛邪扶正。
 
针刺手法及得气要领
 
睑缘攀刺法局部睑缘采用的攀刺法,又名缘刺法、挂针法,以多针浅刺、针如毛发、细密群立为特点,是武连仲根据毛刺法创立,即“刺浮痹于皮肤也”,《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操作时嘱患者闭眼,操作者左手绷紧患者患侧上眼睑睑缘,右手持针沿睑缘的边缘从左向右轻轻点刺,如蜻蜓点水一般,刺激量多少、程度、频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反复操作3次,不留针,手法宜轻柔,针刺力度均匀,谨防刺伤患者眼球。武连仲认为此类患者因感受风邪,邪气客于经脉皮部,故以毫针浅刺于皮肤,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气血,疏理皮腠,寓复于补,寓浅于补,既能导邪外出,又安未受邪之地,恢复眼睑司开阖的功能。
 
风池刺法风池四刺是武连仲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而创立的针刺操作手法,包括循经刺、通经刺、通关法、横刺法。发病中后期,病邪入里,风池穴改为第四种刺法(横刺法),即向对侧风池透刺,刺入35~70mm,施提插捻转补法,治以扶助正气,调和气血,健脑调神,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风池穴位置特殊,为呼吸、循环等基本生命中枢所在,针刺容易发生危险,故应在熟悉其局部解剖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针刺不宜过深,以防造成事故。
 
针感特色武连仲将患者得气感归纳为10种针感,即“酸、麻、重、胀、痛、凉、热、窜、动、抽”。进针时,讲究轻(用力轻巧)、巧(巧劲,进针时避免力度生硬)、快(进针速度快)、弹(指下而有上,进退自如)、借(借力以激发经气);运针时,得气即止,见痛即止,并注重患者的自身感觉,充分发挥针与穴的作用。如:阳白穴三透,分别向外上方、外下方、内下方斜刺,针感向不同方向放射,使局部皮肤、肌肉产生抽动感,从而激发经气,一穴透多经,一穴多效;四白穴直刺,提插补法,以针刺处周围出现窜、动、抽针感,并向眼部放射为度;攒竹穴采用交经刺,针尖朝向内下方斜刺向鼻根处,使足太阳膀胱经气交于足阳明胃经,起到一穴贯两经的作用;鱼腰、丝竹空、瞳子髎按照逆时针方向斜刺进针,联络多经,疏通经气。
 
典型医案
 
患者,女,62岁,于2017年2月20日就诊。诉右侧上睑下垂伴视物重影1月余。2017年1月9日因感冒后出现右侧上睑下垂,伴视物重影,头痛,恶心呕吐,周身乏力,就诊于天津市某医院,查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基底节腔隙灶,考虑动眼神经麻痹(病毒感染),予相关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出院。1月15日就诊于当地中医院接受针刺治疗,辅以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12片,持续治疗半月后症状未见明显减轻。刻下症:神清,精神可,右侧上睑下垂,伴视物重影,无头晕,间断性偏头痛,纳可,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诊断:(外感风寒型)睑废(西医称为右动眼神经麻痹)。
 
治则:疏风散寒,调和气血。
 
治法:针刺治疗。
 
取穴:①巨刺法:巨髎、颔厌;②局部配穴:局部睑缘;③邻近取穴:睛明、四白、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④远隔取穴:风池、曲池、偏历、外关、合谷。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选取0.25mm×40mm毫针,颔厌、巨髎穴均采用巨刺法,先针刺健侧,再针刺患侧,针刺颔厌时与皮肤呈45°角,沿头维方向斜刺10mm~15mm,巨髎穴直刺10mm~15mm;局部睑缘采用攀刺法;阳白穴三透,分别向外上方、外下方、内下方斜刺10mm;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呈顺时针方向向右平刺10mm~15mm;睛明穴皮部浅刺;四白穴直刺15mm,提插补法,以针刺处周围出现窜、动、抽针感,并向眼部放射为度;风池穴采用武连仲定义的第一种刺法,即向对侧眼球内眼角方向,向内、上方斜刺,按照天、人、地三部法提插进针13mm~25mm,行针时施以捻转泻法。曲池、偏历、外关、合谷等阳经穴均直刺,沿经脉循行而刺,刺入15mm~33mm,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
 
针刺治疗第6天:右侧上睑轻度上抬,眼裂宽度为6mm,瞳孔较前变小(左∶右=4mm∶5mm),仍有眼球运动受限,视物重影,故调整睛明穴刺法,选取0.25mm×40mm毫针,针刺时操作者左手将眼球拨向外侧固定,避开眼球,紧靠眶缘垂直进针,深刺33mm,留针30分钟,起针后按压5分钟。
 
针刺第9天:眼球向内运动受限改善,瞳孔内侧缘距离内眼角0.4cm,视物重影有所减轻,偶有头痛,调整远端穴位配伍:取风池、完骨、外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2~3寸,天柱穴外1寸)、阳溪、曲池、外关、合谷、中渚。
 
针刺第13天:右侧上睑明显上抬,眼裂宽度10mm,眼球向内运动明显改善,瞳孔内侧缘距离内眼角0.2cm,右侧瞳孔大小恢复正常(左∶右=4mm∶4mm),瞳孔对光反射恢复正常,无头晕头痛。
 
针刺第18天:右眼睑完全上抬,左右眼裂大小一致(左∶右=12mm∶12mm),右眼视物略有重影。针刺第20天,右眼视物清晰,眼球向内运动正常,患者结束治疗,随访1个月,未再复发。(雷云 天津中医药大学  孟祥刚 赵琦 吴梦晗 杜宇征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一篇:干眼症中医认识 滋阴润燥为准则

下一篇:王育良治疗玻璃体积血临证经验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