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神经疾病>抑郁症>正文

郁证“心如悬若饥状”案 论治分析

妙用益气升提法论治“心如悬若饥状”案
 
益气升提法主要是针对气陷证的治法,气陷证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临床不仅见有气虚之候,且有气机下陷、无力升举之症,辨证要点以气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共见为特征,既需补已虚之气,又需举下陷之气。笔者以临床上用该法治疗“心如悬若饥状”的病案为例,思考内脏下垂之症是否为气陷证的必要条件,同时讨论气机下陷在中医五脏整体观中与肝、脾、肾三脏的密切关系,探讨益气升提法在临床过程中的应用。
 
病历摘要
患者某,女,31岁,因“多食不解饥,伴心慌、手抖、腿软半年”于2016年9月17日就诊于笔者门诊。病史:患者剖宫术后半年,月子期间出现2次因未及时就餐而导致心慌发作,索食后才能缓解的情况。之后这种情况就时常发作,并有进一步加重趋势,除心慌外,还伴有手抖,腿软无力等症,自述食后未能缓解饥饿感,一直觉得心里空虚。辗转医治数家医院,心电图正常,胃镜结果示:浅表性胃炎,空腹血糖4.36mmol/L,西医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建议加强营养,中医辨为心脾两虚证,四君子汤、归脾汤加减治疗,治疗期间其它症状均有所改善,唯独多食不解饥,心里感觉空虚的症状未见缓解。刻诊见:愁苦面容,眼周黄,神疲乏力,手掌心色白,大鱼际不饱满,腹部松软,脐上压痛,有振水声,腰酸,月经量少,色暗,舌质淡、舌面中间凹陷,苔后根腻,脉细。
 
此案眼周黄,掌心白,大鱼际不饱满,神疲乏力,舌淡、舌面中间凹陷,脉细等脾虚见症明显,前医遣方用药精良,为何“多食不解饥,心中空虚”的症状不缓解,笔者思量良久,脑海浮现《灵枢·经脉》原文:“肾足少阴之脉……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该患者的症状是否与“心如悬若饥状”的肾足少阴之脉有联系?中医认为人身之气依赖于先天肾气、自然界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共同培养。肾气为先天之本,气之根基,根基不稳,则很容易出现塌陷,本案虽无脏器下垂之征或坠胀之感,然病起于产后,肾气亏虚,冲任失固,患者整个气机松垮,不能蓬举大气,导致气机下陷,心失所养,产生心里的空虚感,除了考虑脾失健运,脾不升清,本案更应该突出肾气不足,根基不固,升举无力。患者“多食不解饥,心中空虚”的症状更多的是一种心里的感受,具体也没有明确的部位,同时心电图及胃镜检查可以排除器质性的改变,考虑功能性的失调,具体的中医诊断确实有难度,笔者暂且诊断为郁证。
 
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郁证。辨证:脾肾两虚,气机下陷。治则:温补脾肾,益气升提。方选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制附子桂枝各6g,生地黄10g,山药、茯苓、泽泻各15g,山茱萸丹皮各3g,黄芪党参各30g,白术当归陈皮各10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g。5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5剂后,患者自述嗳气、矢气特别多,心慌空虚感明显缓解。效不更方,续服7剂,后嘱其服用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丸2个月以巩固疗效。随防半年,未见复发。
 
论治分析
益气升提的治法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下者举之”“衰者补之”。李东垣在《脾胃论》[1]中云:“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较为精辟地阐述了中气下陷的病机,并根据“补其中而升其阳”的原则,首创益气升提治法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需补已虚之气,又举下陷之气,使下陷之气机复其常度。
 
益气升提法是针对气陷证的治法,《中医诊断学》中所述气机下陷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临床不仅见有气虚之候,且有气机下陷、无力升举之症,表现为头晕眼花、神疲气短、久泻久痢、坠胀滑脱及多种脏器下垂等证侯,辨证要点以气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共见为特征[2]。这样常会让初学者误认为内脏下垂是诊断气陷证的必备条件,从而给中医临床过程中带来困扰。严惠芳等[3]从临床案例角度认为中气下陷证并非必有内脏下垂,内脏下垂也并非皆属于中气下陷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清是指水谷精微之气,精微之气上输于心肺,再依靠心血推动和肺的宣发输布,将气血输布全身,灌溉四旁,内而五脏六腑,上而头脑官窍,外而筋骨手足,得以禀气受血方能各行其职。临床上只要抓住阳气虚不能上升,脾胃之气下流,并于肝肾,产生上虚下实、寒热错杂的关键病机,对照临床出现的内伤发热,头疼头晕、视听异常,手足脱肉、萎软,久泻久痢、坠胀滑脱,内脏下垂等症状,又可以进一步扩大气陷证的应用范围,采用益气升提的方法对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为藏精之脏,元气之根,肾气的固摄与肾阳的蒸腾使得下焦气机稳固升达而不下陷,临床上肾气虚导致气陷精微不固,出现久泻、脱肛遗尿、滑精、早泄、妇女崩中漏下、子宫脱垂、小产滑胎、白带淋漓等症,多与肾气下陷有关,同样可以在温阳补肾的同时加用益气升提之法。
 
回归本则病案,在《灵枢·经脉》中“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和“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明确指出脾、肾直接有支脉与心相连,一旦中焦脾气、下焦肾气虚损,里气不能起到支撑作用,气机不能上达络心,心失所养,因而出现“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等症,同时患者病起于产后,气血大亏,肾气不固,这自然也可以辨证为气机下陷,运用益气升提治法,即使本案无脏器下垂之征。
 
气陷证与中焦脾胃的关系甚为密切,从脾论治不失为治疗气陷证的首要之选,但气陷病机不能仅局限于脾,也应联系其它脏腑。丁晓等[4]在临床辨治气陷证中认为气陷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与肝气不疏和情志相关,虚证有脾胃亏虚、气机下陷和肾气亏虚、气机下陷的区别。同时气陷证常与多脏相关,涉及脾、肾、肝,不可单以虚证,仅从脾胃论治。中医讲五脏一体,相生相克,气机升降出入周流不息,脏腑的气机运动虽各有侧重,但不能过偏,须整体配合才能协调平衡。故而在病理上,当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出现疾患时,也必然广泛累及多个脏腑。林齐鸣[5]认为气陷证其标在脾,其制在肝,其本在肾。本案着重探讨了脾肾在气陷证中的重要性,但中医五脏整体观中肝为风木之脏同样不可忽视,《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肝司职疏泄,有助于脾运化升清之功,当肝失疏泄,则脾失健运,气血化生无力,肝无所养,升发不及,气必下陷。总之肾藏精,为封藏之本,精气充盈,下元牢固则气机不会下陷;肾藏命门之火,主蒸腾气化,使气机升腾布达于上,肾气的固摄与肾阳的蒸腾使得下焦气机稳固升达而不下陷,同时在肝司疏泄,脾主运化升清的配合下共同完成人体气机的循环。所以气机下陷在中医五脏整体观中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在临床诊治产后病症的过程之中,笔者多次接诊到患者食后不能缓解心里空虚感的症状,因为这本身不是胃中空虚导致的饥饿,笔者对此也是参阅了很多文献资料,但尚未见报道,现暂时将这种症状称做“心如悬若饥状”。本案的气陷证在中医五脏整体观的基础上,辨证为脾肾两虚,气机下陷,治以温补脾肾,益气升提,方选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取得良好疗效也印证了笔者的猜想,希望读者在临床上去体会。
 
参考文献
[1]金·李东垣.脾胃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1
[2]李灿东.中医诊断学.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61
[3]严惠芳,马居里.中气下陷与内脏下垂关系辨析.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6):3-5
[4]丁晓,齐向华,滕晶.气陷证临证辨治探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173-175
[5]林齐鸣.浅析气陷与肝肾的关系.中医杂志,2000,41(9):572-573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冒冬冬 汤臣建 郭静 申治富 王飞

上一篇:人格心理学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