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胃肠病>胃痛>正文

颜正华辨治胃痛经验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常见于西医消化道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中医学对胃痛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胃痛的辨证治疗进行了论述,云:“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载有9种“心痛”,其实际是对“心胃痛”病因和临床表现的精辟分类,其中亦包括胃痛。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心痛方》云:“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而心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其亦指胃痛而言。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单列“胃脘痛”一门,详细论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和常用方药。明清以降,王肯堂、顾靖远等名医对胃痛一病的论治,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颜正华教授辨治胃痛一病,师古而不泥,灵活有章。
 
学术思想
 
颜正华教授认为,胃痛的基本病机乃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瘀滞不行,即“不通则痛”。
 
辨证要点
 
辨证时关键须把握气、血、寒、热、虚、实六点,并结合患者发病之缓急,全面、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与特征。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辨气血:根据胃痛的性质,辨别病位在气分还是在血分。一般来讲,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病在气分以胀痛、窜痛、时作时止、情绪变化影响明显为特点;病在血分多为持续性刺痛,痛处固定,夜间为甚,纳后加重,舌质紫暗。
 
辨虚实:新病者多体实,症见疼痛拒按,食后痛甚,腹胀便秘,属邪实正不虚;久病者,痛喜温喜按,饥饿时痛甚,多为正气已伤的虚证。
 
辨寒热:如满痛拒按、纳呆、喜温暖为寒客胃府;若疼痛喜温喜按,遇冷加剧为虚寒;若伴烦渴,喜冷恶热,小便赤黄,大便秘结,苔黄少津,脉弦数,多为胃中实火,或郁火犯胃的热证。
 
颜正华教授同时认为,胃痛之虚实、寒热、缓急,虽变化多端,却总以虚实为纲,治疗不外补泻两途;补泻之中兼参寒热缓急。寒者散寒,停食者消食,气滞者理气,热郁者泄热,血瘀者化瘀,阴虚者益胃养阴,阳弱者温运脾阳。
 
论治要点
 
具体辨证论治常从肝气犯胃、胃络瘀阻、寒邪伤胃、饮食失节、湿热阻胃、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方面着手。
 
肝气犯胃:肝气犯胃以窜痛、嗳气、苔白、脉弦为主症,易受情绪变化的影响;治以疏肝理气。颜正华教授喜用香苏饮、柴胡疏肝散加减。气郁化热者加金铃子散;反酸烧心者加左金丸;便秘者酌用当归、郁李仁、火麻仁、全瓜蒌决明子;嗳气重者酌选代赭石、旋覆花、沉香、乌药、苏梗;纳呆者,酌加麦芽、谷芽、神曲、山楂;窜痛胀闷甚者选用佛手、绿萼梅等;肝郁化火者,酌加化肝煎、加味逍遥合左金丸、金铃子散;热伤胃阴者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或以滋水清肝饮化裁。
 
胃络瘀阻:症见痛有定处,日久、食后加重,夜甚,舌质暗,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治以活血通络,化瘀行气。颜正华教授喜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痛甚者加乌药、香附延胡索;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大便色黑,用大黄粉或三七粉冲服;呕血者加白及、蒲黄炭。
 
寒邪伤胃:症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颜正华教授喜用良附丸加减,重用高良姜,或加干姜、吴茱萸暖胃散寒;夹食积者加神曲、鸡内金;寒邪日久化热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夹气滞者选用青陈皮枳壳
 
饮食失节:症见嗳腐,呕吐,纳呆,打呃,大便不畅,口中黏腻,苔厚垢,脉滑。治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颜正华教授喜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胀甚者加大腹皮、厚朴等;积而化热者加黄连连翘;兼运化失职者加白术茯苓便秘者加大黄、槟榔等。
 
湿热阻胃:症见胃脘痞满,口中黏腻,苔黄厚腻,大便溏或秘结,肛门灼热,脉弦滑。治以化湿清热和胃。颜正华教授喜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湿重者加半夏干姜;热甚者重用黄芩黄连;痞满甚者加厚朴、大腹皮、泽泻。
 
脾胃虚寒:症见胃痛日久,以隐痛为主,喜暖喜按,口泛清水,纳差,疲乏,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治以温阳益气健中。颜正华教授喜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寒甚者加良附丸;吞酸者去饴糖,加黄连、吴茱萸;平时调理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胃阴亏虚:症见胃痛隐隐,口燥(渴)咽干,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津少,呃逆,纳后不适感加重,脉细数。治以养阴和胃。颜正华教授喜用益胃汤、一贯煎加减。津伤重者加芦根、石斛;泛酸者加煅瓦楞子;痛甚者加芍药甘草汤;纳差甚者加陈皮、谷芽、麦芽等。
 
医案举隅
 
张某,女,42岁。初诊:2006年5月20日。
 
主诉:胃胀痛3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突发胃痛,以胀痛感为显,遇劳累或紧张时痛感加剧,兼见烧心感、嗳气、纳差,胃脘部喜温喜按,并伴疲劳、多梦易醒等症,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既往有咽炎病史,现正值月经期。
 
辨证:肝胃不和,气机郁滞。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丹参20g,当归6g,砂仁(后下)5g,生龙牡(先煎)各30g,炒枣仁20g,木蝴蝶5g,绿萼梅6g,佛手6g,益母草15g,茺蔚子12g。7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5月27日二诊:药后胃痛、烧心感明显减轻,胃胀、嗳气、疲劳感亦好转,但出现咽干、胸闷、心慌、气短等症。在原方疏肝、理气、和胃的基础上增用党参白芍补气养血,加玄参清热凉血利咽。
 
处方:党参12g,玄参12g,白芍15g,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丹参20g,当归6g,砂仁(后下)5g,生龙牡(先煎)各30g,炒枣仁20g,木蝴蝶5g,绿萼梅6g,佛手6g。14剂,水煎服,日1剂。
 
2006年6月10日三诊:服上药后,胸闷、心慌、气短明显好转。然近1周来进食冷饮,食后胃痛复作,隐隐作痛,按之亦痛,饭后痛甚,嗳气,有轻微烧心感,纳多则胸脘不适,仍觉咽干、咽痒,舌红少苔,脉弦细滑。颜正华教授仍效初诊处方遣药,并加神曲以消食强健脾
 
处方: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煅瓦楞子(先煎)30g,白芍15g,生龙牡(先煎)各30g,炒枣仁20g,当归6g,丹参20g,绿萼梅6g,木蝴蝶5g,神曲12g,佛手6g,7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诸症显著缓解。随访3个月,胃痛未再复发。
 
按:本案证属肝郁不舒,胃失和降。治以疏肝和胃。颜正华教授临证多用香苏饮加减,药由苏梗、香附陈皮白芍等组成。伴呃逆、嗳气者加旋覆花;兼郁热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脾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兼吞酸者加煅瓦楞子;病久有瘀者加丹参;纳呆者加焦三仙、谷芽,并善用绿萼梅、佛手为佐药,以增强疏肝、理气、止痛之力。
 
本案中,颜正华教授三诊均用香苏饮加味。并灵活加减变化。针对眠差加生龙牡、炒枣仁安神;针对舌苔黄腻、纳差,有湿阻中焦之嫌,加砂仁化湿行气;针对舌质暗且在经期,加丹参当归活血养血调经。再者,凡女性患者带经期,颜正华教授每在方中加用益母草和茺蔚子或单用益母草调经。如方中活血药较多则每嘱患者经期停药,待经期过后再服药。从中可见颜正华教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精深严谨的用药思想。(张冰)

上一篇:胁痛胃痛 张炳厚 清肝利胆汤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