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心脑血管>正文

唐蜀华运用“瘀热”理论辨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验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血管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ACS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等范畴,瘀、热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瘀包括血瘀和瘀血,前者指血液运行迟缓,血流不畅及局部不通,是一种病理状态,而瘀血是一种病理产物,二者可互为因果。血瘀之甚可在局部造成瘀血,一旦瘀血形成,阻滞于脉络内外,又可成为加重局部血瘀之因[1]。而各种病理因素作用于机体,正气奋起搏结,表现为“热证”,诸因停留日久,郁积化热,由瘀致热,或由热致瘀。瘀热相搏证主要是指血瘀、血热两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病证[2],其贯穿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瘀热”理论是周仲瑛教授继承中医学基础理论,对瘀、热因素致病在诊疗思路方面的进一步拓展[1]。
 
唐蜀华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内科急诊、心脑血管疾病诊治工作近50年,传承中医传统理论要旨,悉心钻研现代医学知识,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唐蜀华教授学习数年,其灵活运用“瘀热”理论治疗ACS临床效果较好,现分享验案如下。
 
1 验案举隅
(1)患者,女,67岁,2017年6月8日初诊。患者2017年1月因“反复胸闷胸痛”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于外院住院治疗。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三支病变,左前降支(LAD)中段90%左右狭窄,左回旋支(LCX)远段75%左右狭窄,右冠50%左右狭窄,遂于前降支植入支架1枚,并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症状好转,出院后规律服药。1个月前患者自觉胸闷复作,曾至急诊查心电图、肌钙蛋白均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否认糖尿病病史。现诉胸闷时作,偶有心慌、胸痛,活动后加重,气短不显,平素易出汗,纳谷不香,寐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细弦涩。中医诊断:胸痹;辨证为气虚血瘀、热结于内证。拟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黄芪、刺五加各30g,川芎、山药、丹参、绞股蓝各15g,红花赤芍、生地黄、麸炒白术各10g,柴胡6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2017年6月23日二诊:服药后胸闷、胸痛改善,心慌不显,仍有汗出,口干稍显,纳寐可,二便调,舌脉如前,原方去麸炒白术,加炙黄芪15g,麦冬1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2017年7月10日三诊:自诉胸闷、胸痛少有,汗出较前改善,效不更方,继服14剂。
 
按语:患者为老年女性,年过六旬,既往有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病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半年,但仍时有症状。唐蜀华教授认为ACS多以血瘀、热结、气虚等病理因素多见。本例患者血瘀凝滞于脉络,阻塞重于热邪,故其闷痛感明显,治宜补气活血、清热通络,以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较为恰当。又因患者为老年女性,平素思虑过多,气结瘀滞,化生内火,用柴胡丹参可加强疏肝解郁、凉血祛瘀之功;纳谷不香,又易出汗,为气虚脾弱之故,予以绞股蓝清热解毒,益气健中;另加黄芪、麸炒白术、山药补气健脾,助中焦运化;刺五加与人参同属五加科植物,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相似,而刺五加性价比优于人参,故唐蜀华教授喜用刺五加替代人参。二诊时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汗出仍明显,口干,气虚无力化生津液,遂加用炙黄芪增强补气之功,麦冬滋阴补液。三诊时患者病情已趋于稳定,效不更方,以巩固疗效。
 
(2)患者,男,52岁,2018年11月12日因“反复胸闷10h”收住入院。入院时血压214/110mm Hg(1mm Hg=0.133kPa),肌钙蛋白I 3.66ng/mL;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V2~V6导联ST段压低,T波改变。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血压病亚急症。既往血压偏高3年余(未服药治疗),有高脂血症病史。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控制心率、扩冠、控制血压等常规处理后,于2018年11月14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双支病变,前降支近段60%左右狭窄,回旋支中段95%左右狭窄,并于回旋支植入支架1枚。术后多次复查,肌钙蛋白I均呈下降趋势,血压波动在140~160/70~80mm Hg。唐蜀华教授查房时,患者症见心前区烦闷不舒偶作,面赤,口干,纳寐可,小便可,大便3d未行,服用乳果糖等通便药物后效果仍不佳,舌红,苔黄微腻,脉弦小数。中医辨证:瘀热搏结、热重于瘀证。按胸痹心痛论治,拟以犀角地黄汤加减。处方:水牛角、炙黄芪各15g,黄芩片12g,赤芍丹皮麦冬、生地黄大黄天麻、钩藤各10g,柴胡6g,黄连片3g。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服药2剂后,患者诉大便通畅。服药5剂后,患者诉心前区烦闷感缓解,面色如常,未诉其他不适。
 
按语:《黄帝内经》云:“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患者为中年男性,阳虚温运乏力,血液瘀滞不行,既往血脂偏高,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机体失于运化,内生郁热之邪,血瘀与热邪相互搏结,故心中烦闷,面赤口干,大便秘结,舌脉均为一派热象,给予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犀角地黄汤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原方以犀角为君,现多以水牛角代之,《名医别录》中记载水牛角“疗时气寒热头痛”,《子母秘录》中认为水牛角“治血上逆心,烦闷刺痛”;赤芍丹皮活血凉血,清热;麦冬、生地黄含增液汤之意,使大便通畅;大黄泄下热结;黄连清中焦胃火;天麻、钩藤平潜肝阳,有助于降压;炙黄芪益气;黄芩柴胡消解胸中烦闷不舒。全方凉血滋阴,清热化瘀,通导泻下,故取得良好效果。
 
(3)患者,男,55岁,2019年12月13日初诊。主诉:胸骨下后方发作性胀闷不适加重1个月。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2型糖尿病等病史,2018年6月于外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三支病变,LAD中段植入支架1枚。近1个月胸骨后方频发胀闷不适,每日每次小于1 min,易倦乏力,少气懒言,苔薄白,舌质红偏瘦,脉细弦滑。患者有长期吸烟史,每日约20支,至今未戒。中医辨证:瘀热内结、气阴两亏证。按胸痹心痛论治。自拟处方:丹参川芎党参片各15g,红芪、刺五加各30g,桃仁瓜蒌皮、麸炒枳壳、薤白、麦冬各10g,黄芩片9g,黄连片5g,红花6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2019年12月30日复诊:服药后自觉胸骨后下方不适较前发作减少,乏力缓解,1周来因工作繁忙,夜寐欠佳,心烦不宁,二便调,上方加菖蒲5g,生牡蛎30g(先煎),酸枣仁15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嘱不适随诊,并务必戒烟。
 
按语:患者为中年男性,PCI术后1年半,近期胸闷不适症状频发,气虚懒言,考虑患者久病气阴亏虚,虚火内炽,灼津炼液,化热致瘀;有吸烟史多年,火热毒邪久羁,滋生痰热,附着于脉内,血液运行不畅,瘀滞不通,反又耗气伤阴。自拟方中丹参活血清热,逐瘀通经,为君药;红芪、刺五加补气安神,红芪常用于治疗气虚血衰之证;川芎桃仁红花有四物汤之意,重在活血化瘀;瓜蒌皮清热化痰;黄芩黄连偏重于清热凉血;麸炒枳壳、薤白在于行气,薤白又有通阳散结之功;气虚日久,可损伤阴津,患者舌质红,舌体偏瘦,恐有伤津之嫌,故加党参麦冬补气滋阴。全方活血化瘀,清热滋阴补气。二诊时患者症状较前好转,但因工作繁忙导致失眠,心烦寐差,压力过大,气阴两亏以致精神失守,心阳躁动不安,故加菖蒲醒神豁痰,宁心益智,生牡蛎镇心安神酸枣仁宁心安神,兼有补阴作用。
 
2 小结
唐蜀华教授临床应用“瘀热”理论辨治ACS,以清热化瘀、凉血通窍为主,又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唐蜀华教授认为运用“瘀热”论治ACS首先应辨瘀、热的轻重,其次注重兼症及变证的同步治疗。根据瘀热存在的轻重主次,辨出热重于瘀、瘀重于热、瘀热并重3种证型。对于热重于瘀者,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为主要治则,多用玄参丹皮、平地木等凉血不留瘀、活血不散血之品。对于瘀重于热者,以活血破血为主,红花、水蛭、莪术等药为首选,并配伍行气药物,唐蜀华教授喜用苏木、红花配伍枳实、木香。对于瘀热并重者,以泄热逐瘀、活血通经为主要治则,上焦有热多用丹参、酒地龙黄连、升麻清中焦热邪,配合鸡血藤赤芍活血大黄芒硝清泄下焦瘀热。若疾病进一步进展,热入心包,则须凉营通窍,用药精简力专,理论上应考虑采用牛黄、麝香等醒神通窍之品,唐蜀华教授临床多用水牛角、栀子牛蒡子菖蒲等药,但还须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或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仲瑛论瘀热[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5):273-276,331.
[2]蒋卫民,唐蜀华.“淤热”病机理论在心血管病辨治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495-1496.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李欣竹 文玥 陈晓虎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上一篇:中医辨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