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新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针药结合治疗常见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兹将赖新生应用尺胃穴治疗疾病之验案简述如下。
胃脘痛案
患者,男,33岁,2016年5月22日因“胃脘部疼痛1小时”就诊。自诉1小时前运动后贪饮冷品,遂出现胃脘疼痛,呕吐清涎,口不渴,畏寒肢冷,自服“胃复安”未见缓解。刻下症:胃脘胀满痛甚,拒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查体:腹软,胃脘处有明显的跳动感,墨菲氏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及反跳痛。
诊断:(寒邪犯胃型)胃脘痛。
治则:温中止痛。
操作:患者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采用0.30mm×25mm毫针直刺尺胃穴,进针0.5~0.8寸,提插得气后,行补九泻六之温补法;行针3次后,患者胃痛减轻,仍欲呕,畏寒,继续留针15分钟,其间以补法行针1次。经治疗,患者诸症消失,1周后复诊,症状未见。
按胃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急性胃脘痛多猝然而起,于数小时或数天内缓解,慢性胃脘痛则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赖新生认为,胃脘痛之病机多为素体虚弱,外邪内侵,或饮食失节,或情志过极,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所致。《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若辨证常规取穴多为内关、足三里、中脘等穴,或施予灸法、温针灸。此案赖新生巧取尺胃穴,施以补九泻六之法,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尺胃穴位于右侧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中点,腕横纹上6寸,孔最下1寸。《灵枢·经脉》曰:“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尺胃穴具有理气止痛之功,为治疗急性胃脘痛之效穴。此外,赖新生提出胃脘痛病位在胃,但与肝、脾等密切相关,易受情志、饮食等影响,故临证时当审因论治,首辨寒热、虚实,注重疏肝健脾。患者因饮冷品出现胃痛,剧痛,又拒按,为实寒证,故针以温补而驱寒。
顽固性呃逆案
患者,女,38岁,2015年9月24日因“呃逆3天”就诊。患者3天前因进食凉菜后始现呃逆,呃声短而频,昼夜不停,服用“腹可安”“吗丁啉”等药,症状无显著改善。刻下症见呃逆,呃声连作,神疲,乏力,无口干、口渴,舌淡,苔白腻,脉弦紧。
诊断:(寒气滞胃型)顽固性呃逆。
治则:温中降逆。
操作:患者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30mm×25mm毫针直刺尺胃穴,进针0.5~0.8寸,遵循“寒者热之”原则,施以补九泻六法,每5分钟行针1次,共针15分钟。针刺后患者呃逆消失,精神好转,稍感乏力,嘱饮温水而静歇。观察半小时,症状未见。次日回访,呃逆无复。
按寒性收引,寒气犯胃,阻遏中阳,胃气上逆动膈而引起呃逆。《景岳全书·呃逆》曰:“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患者因食寒凉之品,出现呃逆,为急性发作,乃寒气客于经络,属实证、寒证,治宜散寒和胃,顺气止呃。从调整经络的功能入手,疏经络,调气血,和阴阳。取尺胃穴以调理全身气机,起到和胃降逆,宽胸顺气之功。同时,赖新生指出,治疗本病法不从一,可交替选用内关、中脘、足三里、膈俞等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之络穴,通阴维脉,“胸腹内关谋”,有和胃理气之效。中脘为胃之募穴及腑会,亦为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之交会穴,近端取穴可和胃降逆。足三里乃胃腑之下合穴,“合治内府”“肚腹三里留”,补之可治虚,泻之可降逆。膈俞可调理膈肌收缩,利膈镇逆。《张氏医通·卷十一》曰:“肝藏升发之气,生气旺则五脏环周,生气阻则五脏留著。”从经脉来看,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肝胃之经气相互贯通。故赖新生还提出见呃逆之顽固性者,临证当重肝调肝,针刺肝俞、期门、太冲、行间以泻肝。
产后腹痛案
李某,女,27岁,诉顺产后腹痛16小时。患者产后腹部冷痛,卧床不下,表情痛苦,药用“腹可安”“抗痉挛药”,症状无明显改善。刻下症见:小腹冷痛,得热痛减,面色青白,四肢畏寒,舌黯淡,苔白滑,脉沉紧。
诊断:(寒阻经络型)产后腹痛。
治则:温经散寒止痛。
操作:患者取卧位,医者予重手法点按尺胃穴,持续10秒,患者皱眉渐开,诉疼痛明显缓解,继以指代针,点揉约3分钟,后患者腹痛消失。次日访视,腹痛未发。
按赖新生指出,产后腹痛的病机主要为“不荣则痛”“不通则痛”。因此,治疗宜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之法,应补益气血、祛瘀生新、温通经脉,以推动机体气血运行。根据患者病史,结合症状体征,证属寒凝经脉,遂予重手法点按、点揉尺胃穴,以指代针,泻补并用,以疏通经络,调畅气机。(何科杰 王玉妹 李景 詹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