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鼻炎>正文

孔嗣伯清宣疏化法治慢性鼻炎经验

孔伯华之子孔嗣伯擅长应用中医大方脉治疗疑难杂病、五官科疾病。孔嗣伯认为:慢性肥厚性鼻炎属于“鼻窒”范畴。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所云:“但侧卧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属鼻炎特点。《太平圣惠方》有“鼻塞不闻香臭”“鼻塞不通,常有涕”的记载。孔嗣伯在临床中治疗大量耳鼻喉疾病患者,提出“清宣疏化”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本文就孔嗣伯主任对本病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经验作以下总结。
 
清宣疏化的立论原则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以黏膜、黏膜下甚至骨质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性反应,是因外感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且病因不明的一种疾病。目前现代医学采用冷冻、电灼或部分切除的治疗方法,疗效不满意,局部滴入鼻黏膜血管收缩剂,可缓解症状,一段时间后症状又会反复。孔嗣伯认为:慢性肥厚性鼻炎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因风邪袭表,郁而化热,素体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湿热互结,蒸腾于上,风湿热胶结,瘀阻于肺,肺窍闭塞;根据风热湿瘀的病因病机特点运用清宣疏化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清”是清热解毒,“宣”是宣肺开窍,“疏”是疏风解表,“化”是化湿祛瘀,对于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提高治疗效果,解除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因机合参 鼻为清空之窍,内连脏腑,外通天气。外感六淫邪气,侵袭肺窍,导致肺气不宣,出现鼻塞流涕,呼吸不畅等症状,病情迁延不愈,日久鼻涕黏稠,嗅觉减退,头晕头痛,同时可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孔嗣伯认为: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疗,应从整体学说入手,其发病与环境、气候及患者的体质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强调病同而人异,因同而质殊,体有强弱,质有阴阳,人之疾病千变万化,由表入里,由里达表,寒热错杂,虚实变化。他认为鼻部症状是脏腑病变的外在表现,肝气郁结、肺脾亏虚、湿热内蕴是导致发病的根本。肺开窍于鼻,外感风寒,郁久传里化热,肺火熏蒸焚灼于上,导致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浊涕,呼吸不畅;肝主疏泄,脾为运化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肝气横逆,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湿邪停聚,导致黏浊湿瘀鼻窍,因而肝郁、肺脾亏虚是导致本病的病理基础,风邪外袭是形成本病的直接原因,所以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要标本兼顾,因机合参。
 
标本兼顾 孔嗣伯认为: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要审因求证,因证用药,局部治疗与辨证施治相结合。其治疗方法清解与宣开并重,化湿与祛瘀从之,“清解”是清解肺经之郁热;“宣开”是宣发肺气,开启肺窍;“疏风”是疏风散寒解表而治标;“化湿”是舒肝行气,健脾肃肺,运化水湿;“祛瘀”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治本;使寒散热清,湿除瘀化,气道通畅,呼吸正常。另外孔嗣伯认为本病症在五官,病在脏腑,强调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要治症与治病相结合,西医西药改善局部症状,中医中药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内外兼顾,标本兼治,标治肺卫,本治肝脾,风热犯肺,肺失宣发,应用疏风解表,宣开肺气以治标;肝郁化热,脾虚水停,选用舒肝清热,运脾利湿以治本;风寒重者,用以辛温解表之品为主,配合清热解毒利湿之药以防辛温耗散而生热;风热重者,用以辛凉解表之药,辅以芳香化湿,开宣肺气,通利水道,热清湿化,药到病除。
 
症候细辨 孔嗣伯认为:慢性肥厚性鼻炎的发生,一个主要的病因是风热袭肺,肺窍郁闭,湿热蕴结。由于肺郁肝旺脾衰,肝气乘脾,脾失运化,水湿停滞,湿滞而热生,湿热蒸腾,上淫于肺,肺失宣肃,鼻窍不通,患者除鼻塞流涕,呼吸不畅,并伴有头重胀闷,四肢困重,提出在“肝”“脾”和“肺”生理和病理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肝热”“脾湿”和“肺郁”是导致呼吸系统发病的三大主要因素。孔嗣伯认为:脾属土而主肉,藏意而恶湿,寄中央,养四旁,是“万病丛生之源”;肝属木,主疏泄,易怒而恶风,风主动易生火,是火热形成之根;肺属金,主呼吸,喜润而恶燥,湿热燥淫闭塞肺络,失于宣发,呼吸不利,是发生慢性鼻炎之本。从而形成了“脾虚与肝热是湿热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肺气郁闭,呼吸不利是慢性鼻炎的症候表现”的理论。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从而确立了“清宣疏化”之法。
 
清宣疏化的临证经验
 
孔嗣伯继承和发挥其父孔伯华先生辨证论治的思想,力主“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症;将症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开”。阐明了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清楚,论治明晰,用药准确,药到病除。推崇《温热经纬》陈伯平外感温热篇的学术观点“所谓伤寒学派和温热学派”也就是在治疗用药上,有辛温和辛凉之别。中医治病的特点,首先在于辨证,其次才是用药。辨为伤寒,自当用辛温;辨为温病,自用辛凉解肌,辨证不明,用药必误。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方面,明确致病原因,辨别寒、热、虚、实,做到有的放矢,效如桴鼓。
 
清法 孔嗣伯认为:罹患慢性肥厚性鼻炎之人,往往体内有郁热伏气(久郁之热与潜伏之气),郁热伏气是感受温热病的主因,郁热为内在基础,又感受外邪而发病,邪气易于入里化热而成热毒内盛之证。因此,清解之法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第一法,清热解毒之品是治疗的首选药。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如生石膏、紫地丁、蒲公英金银花黄芩连翘黄连黄柏栀子、羚羊角粉等。其中孔嗣伯喜用生石膏,谓生石膏为清凉退热,解肌透表之药,凡外感内伤,病确属热者,投无不宜。孔伯华曾撰文为石膏鸣不平,“世人皆谓其性大寒,实则其性凉而微寒……石膏一药,遇热证即放胆用之,起死回生,功同金液,能收意外之效……其性之凉并不寒于其他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凉药而过之。”孔嗣伯用生石膏与紫地丁、蒲公英金银花连翘配伍应用,有清热解毒、透表解肌之效。生石膏与羚羊角粉同用可清利肺热,并常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对老年患者体质虚弱者,不宜过用苦寒,孔嗣伯多采用辛寒、甘寒之品配合使用,如薄荷、辛夷、鲜芦根、鲜茅根等;对于风邪袭肺,肺气失宣型鼻渊,孔嗣伯常用处方“清宣疏化汤1号”。其处方组成为:生石膏30g,麻黄0.5g,辛夷10g,薄荷5g,鲜芦根30g,鲜茅根30g,夏枯草10g,蒲公英15g,黄芩10g,金银花10g,炒苍耳子5g,节菖蒲10g,羚羊粉0.6g。
 
宣法 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多脾气虚弱,运化失调,湿邪停聚,湿郁化热,湿热胶结于上焦,导致肺气壅塞,闭郁不宣,邪阻气道,鼻塞流涕之症,故治疗第二法为宣肺开窍。孔嗣伯常将宣肺与开窍,清热与利湿结合使用,常用药物如麻黄、桑白皮、桔梗、赤小豆、生滑石、节菖蒲茯苓皮、黛蛤粉、天竺黄;用生石膏与麻黄清热宣肺,开启肺窍;麻黄与桑白皮行气肃肺;赤小豆与生滑石、茯苓健脾利湿,化痰开窍;桔梗与黛蛤粉、节菖蒲、天竺黄宣肺豁痰开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功能失司,而致大肠传导受限,因此,孔嗣伯常将宣肺与通腑并用,桑白皮与瓜蒌皮、杏仁、火麻仁配伍,润肠通便,肃肺止涕;对于身热、便秘、黄涕、鼻塞严重者,可酌情使用大黄,腑通即止。辨证为湿热蕴肺、肺失肃降型,常用处方“清宣疏化汤2号”,处方组成为:生石膏30g,麻黄0.5g,辛夷10g,赤小豆30g,佩兰10g,生滑石15g,车前子15g,苏子10g,苏梗10g,桑白皮12g,茯苓皮20g,黛蛤粉30g,瓜蒌皮30g,羚羊粉1.2g。
 
疏法 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急性发作期,由于患者病情迁延不愈,脾气亏虚、肺卫不固,又感受风寒之邪,肺失宣发、鼻窍闭阻,可见发热恶寒、鼻流清涕、鼻塞头痛,故治疗第三法为疏风解表。针对这种情况,孔嗣伯一向主张“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疏风解表在先,固卫健脾在后,常用药物为薄荷、桑叶、芥穗、大青叶、防风、辛夷、苍耳子、怀山药、生薏米、百合麦冬沙参等;用薄荷、桑叶、大青叶辛凉解表,疏风清热;防风、芥穗、辛夷、苍耳子辛温解表,宣肺祛风;怀山药、生薏米健脾利湿,培土生金;随病情进入慢性期,耗伤津液的情况较为多见,百合麦冬沙参润肺生津,孔嗣伯采用清热救阴、泄热存阴的方法,在“清宣疏化汤1号”的基础上,配合养阴生津的药物,起到“存得一分津液,便得一分生机”的作用,这对于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恢复至关重要。
 
化法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经过慢性单纯性鼻炎,进一步发展而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太平圣惠方》中提到“鼻塞不闻香臭”“鼻塞不通,常有涕”“常”字说明了本病的慢性病程。肺开窍于鼻,肺和则鼻窍通利,若肺气不足,卫阳不固,失去宣发清肃功能,而致鼻塞不通;若情志不舒,饥饱劳碌,湿浊困脾,脾气虚弱,运化不健,湿浊滞留,壅阻脉络,而浊涕鼻塞;或体虚之人,正不胜邪,邪毒久留,阻于脉络,遏制气血,发生鼻窒。孔嗣伯治疗的第四法为化湿化瘀法,认为:鼻炎初期一般以风热毒火、肺气不宣多见,临床常用苦降寒凉之药而泻肺火,或辛散芳香之品而开肺窍,苦寒多伐脾胃而留湿浊,辛温必耗精血而伤正气;因此在治疗及选药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证候分型确定原则,选择药物。当病情进入慢性阶段,肝郁脾虚,正气不足,湿浊停滞,气血瘀阻时,孔嗣伯常用的药为:车前子、生滑石、瞿麦、萹蓄、茯苓皮、生薏米、陈皮、三棱、莪术、白茅根、赤芍桃仁、川郁金佛手等。车前子、生滑石、瞿麦、萹蓄清热利湿化浊;茯苓皮、生薏米、陈皮益气健脾渗湿;三棱、莪术、白茅根、赤芍桃仁、川郁金佛手舒肝行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对于湿困肝脾、瘀阻肺络型鼻渊,常用处方“清宣疏化汤3号”。处方组成为:辛夷10g,鲜茅根30g,黛蛤粉30g,炒苍耳子5g,生薏米20g,茯苓皮20g,陈皮10g,车前子15g,三棱10g,莪术10g,佛手10g,穿山甲10g。上述3方均为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服150~200ml。病程久,鼻塞重者,常用“辛芳通窍散”(组成:薄荷、辛夷、苍耳子、藿香、冰片各等份,研末)吹入鼻中,每日3次,取得疗效。(支楠)

上一篇:《金匮要略》温法论治虚寒型鼻鼽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