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儿科>盗汗>正文

崔应麟治自汗案 中医方治虚劳案

内科杂病是指正邪矛盾复杂,迁延难愈的一类病症,具有病邪根深蒂固、病种繁简不一、病情复杂多变、正虚不抗邪等临床特征。全国名中医、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崔应麟从事医、教、研数十载,善用经方与时方治疗内科杂病,效验颇丰。今择崔应麟验案三则,浅介如下,以供同道。
 
自汗案
 
燕某,女,36岁,2020年2月6日初诊。诉产后多汗1年。患者于1年前二胎产后开始反复出现汗出较多,未加诊疗。近半年呈现阵发性汗出,日益加重,曾求治于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给予维生素B、谷维素等药物治疗,症缓一时,遂转求中医,更医数人,或给予补中益气汤,亦或玉屏风散化裁,效不佳。刻见面色少华,大汗淋漓,如水洗状,以纸巾拭之,随拭随出,日发数次,常于劳累后加重。平素神疲乏力,汗出恶风,畏寒,偶有心慌气短,纳食不香,夜卧难安,小便调,大便临厕努挣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浮大无力。
 
诊断:(阳虚不固,营卫失和型)自汗(西医称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温阳,固表止汗。
 
方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黄芪40g,当归20g,桂枝15g,白芍20g,附子1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砂仁6g(后下),炙甘草6g,生姜5g,大枣10g。7服,日1服,分早晚2次温服。外用五倍子3g(打粉),以醋调之敷于脐中,日1次。
 
2月11日二诊:服上药3服后,病情有明显好转,服药期间汗出量减少,大汗淋漓次数著减,适当活动后未见大发作,心慌气短未发作,食欲好转,二便调。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嘱患者忌食生冷,守上方续服5服以善其后。
 
8月12日随访,汗出已止,未再发作。
 
按《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液的生成依赖于充足的津液及阳气的蒸化作用,临证之时有自汗与盗汗之别。自汗具有动而汗出的特征,正如《景岳全书》所述:“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亏虚,失司敛阴,卫外不固,则汗液外泄。本案患者曾有孕产史,妇人孕产气血暴虚,腠理不密,发病之时未经治疗,以致此后病情日益加重。阵发性汗出,于劳累或情绪波动时加重,畏寒怕冷,汗出恶风,均为营卫不调之症;就诊之时大汗淋漓,状如水洗,以纸巾拭之,随拭随出,甚则心慌气短,此乃阳气大亏,阳虚漏汗之象。故治当以调和营卫,益气助阳,固表止汗为主,使阳气复,营卫和,则汗自止。
 
方选桂枝加附子汤加黄芪、当归、牡蛎等化裁。方中重用黄芪,取其扶正祛邪,益气升阳,固表止汗之意,正如《本草汇言》所述“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当归辛温散内寒,甘温能和血,为补血活血之要药,具有补血行血,润肠通便之效。(思量患者产孕史,以气血亏虚为病基,取黄芪与当归配伍,以达补气生血之功,又有通便之效);桂枝发汗解肌,通经活络,助阳化气,配伍白芍敛阴止汗,二者相合,调和营卫,相辅相成;附子温肾复阳补火;煅牡蛎收敛固涩助汗止;炙甘草与桂枝相伍,辛甘化阳以实卫,与白芍相伍酸甘化阴以和营,兼缓毒调和之效;生姜辛温,可助桂枝解表散邪,又可温中焦脾胃;大枣甘平,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姜枣合用可升腾脾胃升发之气以达调和营卫之效。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扶阳固表止汗之功,通过补其阴液,复其阳气,以使固阳摄阴,汗液得止。古人称“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可知于肚脐处施以温阳,可鼓舞一身之阳气。《本草纲目》记载:“自汗盗汗可用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五倍子味酸涩,可涩肠止汗,用醋调之,增强其固表敛汗之效。
 
崔应麟认为单用补中益气汤虽有益气升阳之效,但其侧重升发上焦,助谷气行于上焦,呈上有余、下不足之象,若阴血受损,服之易扰动相火,反受其害。本案患者,单用解表则阳气无以复,纯粹治里则外邪不易出,故当表里兼顾,方可奏效。
 
虚劳案
 
李某,女,41岁,2019年7月24日初诊。诉周身乏力1年余。患者于1年前出现偶有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症,血液检查发现白细胞减少。当时未加系统诊疗,日久症状加重,出现头晕乏力,神疲气短,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劳累时尤为明显,纳谷不香,食后饱胀,寐差,夜尿频,大便溏泄等症。刻诊:盛夏之季仍裹以厚衣,面淡神疲,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细软。月经史:近3个月来,经行量多,淋漓不净数日,带下绵注,质稀。
 
诊断:(中焦虚寒,肾元亏虚型)虚劳(西医称为白细胞减少症)。
 
治法:温中健脾,补肾壮阳,填精固摄。
 
方予附子理中汤合右归丸加减:熟附子10g,党参30g,白术30g,黄芪12g,炮姜12g,鹿角胶6g,山药20g,熟地黄20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杜仲12g,木香10g,砂仁6g(后下),炙甘草6g。7服,水煎服,日1服,早晚2次温服。
 
8月1日二诊:周身转温,已脱去厚衣,神疲乏力、懒言气短较前好转,腰膝酸软减轻,可进行适当体力劳作,食欲增进,夜尿减少,大便复常。舌质淡,苔白,脉细。服药期间经期未至,无以考证。患者诸症渐愈,示药已中病,唯寐差未见好转,入睡困难,守上方加炒酸枣仁30g,续服7服,日1服,早晚2次温服。
 
8月8日三诊:症状基本已愈,偶有发作,夜寐尚可,每晚睡眠约6小时。诊时患者精神可,言论有力,整体状态已复常人,但望舌、切脉仍示稍弱,嘱患者取上方10服,制丸,每次10g,每日2次,续服以巩固疗效,善其后。
 
按“虚劳”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脏腑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脾胃论》中有“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论述,强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精气升降之枢纽。其化生精微,上输心肺,下归肝肾,若脾胃失于健运,内不可和调于五脏六腑,外不可洒陈于营卫经脉,导致机体虚羸。
 
肾乃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五脏之濡润有赖于肾之阴精,五脏之濡养有赖于肾之命火,若肾元不足,则五脏皆虚,可因虚致劳。本案患者临床症状、月经史及其舌脉象均属中焦脾胃虚寒、肾元亏虚之证。中州脾胃阳虚,四肢百骸失于温养,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脾阳亏虚,乏于运化,则纳谷不香,食后饱胀;阳虚寒凝,传化失常,则大便溏泄;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则腰膝酸软;气化不及,水不化气,则夜尿频多;肾元亏虚,冲任不固,带脉失约,则月事异常;患者舌脉之象亦示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故治当以温中健脾,补肾壮阳,填精固摄为主,阳盛则寒消。
 
方中以附子理中汤合右归丸为基础方化裁,一则补火生土,二则温补肾阳。方中大辛大热之附子与炮姜相伍,温中祛寒;气旺则阳生,故佐以党参、黄芪之品;脾阳不足,失于健运,水湿易滞,故辅以白术与黄芪相配,可达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效;鹿角胶与附子相合温补肾中元阳,以使元阳得复,阴寒自消;配伍山药、熟地黄、枸杞子滋补肾阴,补脾养肝,寓有“阴中求阳”之义;菟丝子、杜仲有强腰补肾益精之功,同时菟丝子与党参、山药相合,亦可益脾止泻;全方多用补养滋腻之品,多有滞脾助湿之弊,使得中焦脾胃运化壅滞,五脏之虚难以得复,故佐以木香、砂仁理气醒脾,此外砂仁还可化湿开胃、温脾止泻,以疗纳谷不香、食后饱胀、大便溏泄之症。诸药合用,紧扣病机,使火生土运,脾肾阳复,其病渐愈。(王雪可 马瑞红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兰室秘藏 当归六黄汤 治阴火盗汗方

下一篇:主治盗汗 滋阴清热止汗方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