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民族医药>正文

基于“标本根结”探析针灸临床应用远近配穴的理论依据

远近配穴是针灸临床应用中常见的腧穴配伍方法,在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和生殖系统疾病中广泛应用[1]。但由于教材及文献缺乏系统论述,远近的概念及指导理论模糊不清,临床工作者更多地从字面意思理解远近配穴,即从病变部位的相对关系而言,以病变部位为近,远端穴位为远。这种简单的解释局限了远近配穴的深层含义,阻碍了临床研究的发展。《针灸处方学》定义远近配穴,以病变部位的局部和远端穴位配合应用,局部穴位多位于头部、胸腹及背腰等躯干部,远部穴位多位于四肢肘膝以下部位[2]。本文将从“远”“近”概念、标本根结理论的含义出发,说明标本根结理论是指导远近配穴的理论依据,亦是标本同治思想的具体体现。
 
1 远近配穴中“远”“近”概念存在争议
远近配穴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腧穴配伍方法,由于“远”“近”概念不清,导致其指导理论及适用疾病范围局限化,忽略了中医标本同治的思想,阻碍了其临床应用。
 
1.1 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指导下,以病变部位定局部和远端穴位
局部取穴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理念,以调节病变局部经气为主。远端取穴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整体协同思想,有利于经气首尾相应,疏通经络,调节全身功能。该理论主要从病变部位的相对关系出发,将病变部位定为中心,按照相对关系论远近。如肘关节损伤当以肘关节为近,跨过肘关节为远;膝关节疾病当以膝关节为近,跨过膝关节为远等。该理论主要适用于痹证、筋伤疾病,因其病在筋骨,部位固定。《素问·痹论》言“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病在筋,调之筋”,筋之病,以知为数,以痛为腧,针刺病变部位阿是穴及其远端腧穴可起到舒筋通络、止痹痛、行气活血、濡养筋骨的作用[3]。
 
1.2 在气街理论指导下,选取与病变局部位于同一气街的腧穴为“近”,跨气街为“远”
《灵枢·卫气》提出“4个气街”的概念:“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指头、胸、腹、胫为人体的4个气街。四街者,气之径路也,为经气运行的通路之一,是腧穴近治作用的理论形式。从4个气街关联的部位看,头、胸、腹气街皆强调体表腧穴与脏腑疾病的关系,如“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针刺气街所在部位不仅可治疗局部病证,还能治疗脏腑病证;胫气街包括下腹部及下肢,说明下肢腧穴亦可治疗腹部疾病。该理论将气街理论作为腧穴近治作用的理论依据,以病变部位所在的气街为中心,同一气街为近,跨气街为远,量化了“远”“近”的概念[4],从不同气街的相对关系论远近。
 
笔者认为医者应当深层挖掘远近配穴的含义与概念,立足中医理论,丰富远近配穴深层的指导意义,进一步阐释远近配穴的理论依据。
 
2 远近配穴是标本根结同用的体现,亦是标本理论的进一步发挥与应用
《灵枢·卫气》载:“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标幽赋》言:“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标本根结理论强调经络下与上、四肢与头面躯干的纵向联系。其基本内容为四肢为根本,头身胸腹为结标,与五输穴理论有类似向心性循行的特点,四肢作为经气的起源,头面躯干为经气之所归,二者配合,具有沟通经气两端,激发、调畅经脉经气的效应,正如《灵枢·本输》所载:“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该理论亦是中医标本同治思想的体现。
 
与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方式“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不同,标本根结理论强调经气的向心性循行,二者互相补充,并行存在。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以营卫之气为基础,如环无端;标本根结理论则是强调以原气为基础,原气经三焦过四肢部原穴后逐渐深入体腔,历五脏六腑,具有脏腑特异性,脏腑之气布散于不同经脉,表现出经脉与脏腑一一相应的独特关系。从原气运行的角度补充解释经脉腧穴与脏腑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局限,更好地解释了远端腧穴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为四肢五输穴的运用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2.1 四肢为阳气之根本、经气之源,是经气由小及盛的重要通道,可作为远端取穴的重要依据
根结理论始见于《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根”即位于四肢末端的根穴,经气之所出,泛指经脉的井穴;“结”指十二经脉在头、胸、腹部的归结处。标本与根结理论表达的本质相同,“本”指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一定部位,是经气的本源部位;“标”是经气弥散至头面、胸腹、背部的反应,经脉血气从此出于络外。二者都强调四肢为根本,头面躯干为结标,强调经气为向心性循行关系,根、本对相应的结、标部均有重要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突出了四肢根本部取穴对治疗头面五官及脏腑疾病的机制。四肢肘膝以下根、本部是十二经经气交接流注的重要部位,故刺激根、本部位更易于激发经气,调节全身脏腑经络功能[5]。直接从经气的起源和结聚处进行操作可调节远处弥散的经气,即对根、本部进行补泻操作可治疗躯干近心端的结、标部区域的病证,犹如浇灌树之根,营养树之枝叶,取之少而收效良。其次,四肢末端是阳气之根、阴气之本,如《灵枢·动输》所云:“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肢末是手足阴阳经交接的重要部位,二者“相交感应”并产生、蕴育经气,以不断充实、促进、推动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流注,参与经络系统的整体功能活动[6]。四肢腧穴作为经气的起源处,广泛运用于头面五官、胸腹疾病的治疗,如胸满腹痛刺内关、通里治心悸、胁肋痛取外关透内关、申脉治腰背强不可俯仰、头项寻列缺等。
 
2.2 头胸腹背为经气弥散的结标部,调畅局部经气,发挥疏通局部气血的重要作用
头胸腹背是经气弥散的结标部位,结标部犹如树之梢,经气须由根本处弥散至结标部,如《灵枢·卫气》载:“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由上可知,结标部在头面、胸腹背部腧穴或附近,故临床常用背俞穴治疗五脏疾病,以达从阳引阴之效;六腑病常选用募穴治疗,以奏从阴引阳之功[7]。针刺结标部以疏通局部经气,即在标治标,如“人中除脊膂之强痛”“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耳闭须听会而治也”“鼻窒无闻,迎香可引”等。
 
2.3 病在结标治结标、在根本治根本谓近取,病在结标取其根本谓远取,根本标结同用谓远近同取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临床取穴,一为近取法:病在标取标,在本取本;二为远取法:病在本以治其标,在标反治其本,即“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三为远近同取,也即标本同治[8]。四肢在下为根为本,头身在上为结为标,一为经气所出,一为经气所归。根本为源,结标为流,二者配合取穴,标本根结同用,则疗效更佳,可达到“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的效果。如痉病项强取天柱配束骨,治耳取耳门配地五会,治痰嗽以肺俞与丰隆相配,治病气以关元与大敦相配。
 
3 远近配穴助于沟通原气,为周身精气气化运行提供原始动力
《难经·八难》载:“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难经·六十六难》载:“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原气的循行路径为原气历三焦,至五脏六腑,继而到达四末[9],再沿根本部、结标部向心而行,深入体腔。原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其脉气较盛,是脏腑原气输注、流经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可直接反映五脏气血阴阳的盛衰及五脏病情虚实变化,选取相应的原穴能较好地治疗脏腑疾病[10],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因此标本根结同用有助于沟通原气,为周身精气气化运行提供原始动力,维持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
 
4 讨论
远近配穴是临床常见的腧穴配伍方法,由于教材及文献缺乏具体的论述,导致远近配穴的概念、指导理论模糊不清,无论从“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还是气街理论而言,其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更强调以病变部位为中心,定局部以区远端的相对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远近配穴不仅是相对关系,亦是标本思想的体现,对临床辨证和取穴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本根结理论作为理法在临床配穴可灵活多变,如在结标治结标,在根本治根本,可谓近取;如在结标治根本,在本治标,则是远治;更多的是远近结合,即标本根结同治。如临床工作中,头、胸腹、背部与四肢远端、末端同取,以激发、沟通远端、近端经脉经气,达到畅通经络、沟通气血的目的。其次,基于标本根结理论进行配穴,由于经气以原气为基础,原气历五脏六腑具有脏腑特异性,脏腑之气布散于不同经脉,表现出经脉与脏腑一一相应的独特关系,运行的路径为向心性流行的纵向特点,完善补充了传统十二经脉循行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理论。从标本理论理解腧穴与经络,增强了临床特定穴的应用,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跨越了非同名经、非表里经之间的关系,可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杨思敏 蒋凡 鲁熹 李明静 程斌 罗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方药辨证理论适合针灸临床吗?

下一篇:透皮指疗术 一种湘西特色民间疗法 侗医外治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