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民族医药>正文

金针王乐亭 手足十二针 十全大补方 老十针十二透穴

王乐亭擅长以金针医病,所以在群众之中素有“金针王乐亭”之美誉。1956年王乐亭除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之外,还曾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北京针灸学会理事、《中医杂志》编委等。他以“金针”起家,通读经典,精于临床,学风正直。他提出的“手足十二针”“五脏俞加膈俞”“督脉十三针”“老十针”等针灸组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在当代针灸处方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目前仍被广泛应用,极具研究价值。他对针刺技法的注重、对透穴的运用等都成为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学术特色的组成部分。临床熟知的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经王老配伍,并组成相应的方子,加之手法独到,疗效很显著。下文中提到的老十针、手足十二针、督脉十三针等,若能熟练掌握并用于临床,疗效会大大提高。
 
手足十二针
 
组方:合谷、内关、曲池、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其中合谷、曲池属于足阳明胃经的同名经手阳明经穴位;三阴交、足三里分属于足太阴脾胃经、足阳明胃经的表里两经穴。诸穴相配可健脾和胃,理气和血。
 
临床应用:中风高血压、偏瘫、痹证等。
 
十全大补方
 
王乐亭王老仿效十全大补汤拟定针灸“十全大补方”。
 
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此方为手足十二针加中脘、太冲、章门、关元而组成。章门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胃的募穴,关元属任脉,小肠的募穴,诸穴共济补气血、健脾、养心气、滋肝肾、通经络
 
临床应用:十全大补方偏于调补,主要用于虚损诸证,包括神经衰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等。
 
老十针
 
王老效仿《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拟定老十针的针灸处方。
 
组方:中脘、足三里、上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其中中脘、足三里为主穴,其余为配穴。中脘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取之可助消化水谷、温通腑气、升清降浊、调理中州;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用补法有健脾和胃、益气升清之功,用泻法有降逆化浊、通调肠腑之效;上脘、中脘与下脘统称三脘,三者配合,具有调理胃腑受纳、腐熟和吸收水谷之功;气海(丹田),为元气生发之所在,取之可温固下元、调理下焦气机;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肠胃、行气机、分水谷、消积滞;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可宽胸理气、守神和胃、理三焦气机、助升清降浊。诸穴相配,共奏调中健脾、升清降浊、调理胃肠、理气和血之效。
 
临床应用:“老十针”应用于神经衰弱、慢性病的恢复阶段,可改善体质,协同发挥镇静安神之效。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妇科疾患,如更年期综合征、痛经,王老亦多取此方,通过治理阳明调整冲任。脱发头痛面瘫、颈源性眩晕等,凡伴有体质虚弱,脾胃不足者,以“老十针”加减化裁进行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十二透穴
 
组方: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肩髃透极泉:前者为大肠经、小肠经及阳跷脉三经会穴,极泉为心经之穴,透之可使三阳之脉与心经相通,心阳鼓动诸经行气活血,且肩髃还可理气化痰,善治痰蒙清窍、横窜经络中风病。
 
腋缝透胛缝:二者均为经外奇穴,刺后可疏筋利节,活血通络,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曲池透少海:此二穴的经络所属,与肩髃、极泉一样,不同的是曲池乃大肠经合穴,少海为心经合穴,二合穴相透,使得阴阳经脉所汇合的经气相互贯通,经气通则血流畅,皮毛、筋骨、经脉得以濡养,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外关透内关:三焦经络穴外关,别走手厥阴心包络;心包经络穴内关,亦别走三焦经,心包与三焦相表里,二穴为表里经的联络点,况二者又都是八脉交会穴,外关通阳维脉,内关通阴维脉,透后既可加强表里二经的联系,又能疏通阴阳维脉的经气。偏瘫多由肝风内动,外关可镇惊息风;内关可宁心安神、疏肝降逆,刺之肝风平息、内风自灭。
 
阳池透大陵:前者为三焦经原穴,是调理三焦气机的重要穴位。有宣肺解表,滋阴除烦,清热利湿之功;大陵为手厥阴原穴,功同内关,但偏于安神定志、疏通心络,二者在治疗许多慢性疾病中必不可少。
 
合谷透劳宫:合谷穴治疗相当广泛,其配太冲叫四关穴,《席弘赋》云:“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它有开窍醒神之功,劳宫善清热散邪,二穴相透,可驱邪气以外出,升清窍以通畅。
 
环跳透风市:环跳为胆经和膀胱经会穴,为治疗下肢及腰背疾患的常用穴。《杨氏医案》记载:“辛酉夏中贵患瘫痪、不能动履,久治未愈,予视曰:此疾一针可愈。遂针环跳穴,果即能履。”可见此穴治疗偏瘫之功效。
 
阳关透曲泉:孙思邈《千金方》记载:“二穴均“主筋挛,膝不得以屈伸,不可以行。”
 
阳陵泉透阴陵泉:阳陵泉是胆经合穴,又为筋之会穴,可疏肝胆,清湿热、疏筋利节,经病统治之;阴陵泉是脾经合穴,主治脾肾二经症候。二穴透之,一可强筋健步,二可温阳健脾,三可调补肝肾。
 
绝骨透三阴交:足三阳经之大络穴绝骨,又系髓会穴,刺之可补脑益髓,强筋壮骨;三阴交乃足三阴经交会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二穴相透,阴阳之气交通,可起到调和营卫,滋阴补阳的效果。
 
昆仑透太溪:前者可疏通经络,后者可调治三焦,滋阴补肾
 
太冲透涌泉:肝经原穴太冲透肾经井穴涌泉,乃取其肝肾同源之意。肝火为中风之因,肾亏为中风之本,泻肝火、补肾源,则标本兼治之也。
 
另,预防中风之灸法,《灵枢经》云:“圣人避邪,如避矢石,良工知禁之,圣哲知避之,凡中风者,必先有征兆之感,如觉手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乾坤生气论》云:“中风预防之理,当节饮食,戒七情,远房事,此为至要者也。”《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风论》说:“但未中风时,在一两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兆候,即应灸足三里穴、绝骨四处各三壮,灸令逐祛风气,自疮口出,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两足有灸疮为妙。但人不信此法,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即猝然而得中风病。”
 
艾灸足三里、绝骨穴可预防中风,但要发灸疮,方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五脏俞加膈俞
 
五脏俞加膈俞是通过将肺、心、肝、脾、肾五脏的背俞穴全部同时应用,不是着眼于针对单独某一脏,或几脏,而是整体调节五脏气机。由于针刺具有一定良性双向调节作用,因此五脏俞合用,可以使五脏气机趋于平衡,提高机体功能,《难经·四十五难》称“血会膈俞”是八会穴中的“血会”之穴,主治血分的诸多病症,有活血养血之功,它与五脏俞合用可以起到气血双调的作用,这种配方从阴阳理论的高度保证了全方阴阳兼顾,气血并治,其作用更全面,配伍也更为合理。
 
刺法:本方的取穴要定位准确,刺后针体在背部形成两排整齐对称的直线。方中腧穴的刺法以浅刺法为主,关于上部背俞穴的刺法,有人为了深刺取得针感,采用向脊柱斜刺的方法,然而斜刺法有失穴离经之弊,故我们认为在治疗内科杂证中还是以直刺、浅刺法为主,其中肾俞可相应较深。为了获得良好针感,可以在针刺前以掌根推法,自下而上从腰骶部沿膀胱经上推至肩部数次,使局部皮肤温热潮红,同时取穴时在相应的穴位处用拇指施以柔和、深透的点按,使患者产生舒适的感觉。
 
临床应用:腰痛、失眠、呃逆、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养生保健等。
 
督脉十三针
 
组方:“督脉十三针”是王乐亭本着“精简、实用、稳效”的原则,在督脉28个穴位中精选了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13个穴位,共同组成“督脉十三针”。
 
临床应用:脑和脊髓病变或损伤引起的各种瘫痪;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癫病、角弓反张;脊柱强痛、腰背酸痛、风寒湿痹。
 
王氏夹脊穴
 
王氏夹脊穴是王乐亭本着精简、安全、高效的原则,根据临床实践中医生与患者双方体验到的针感敏感区域,对华佗夹脊穴创新应用后的组穴。他把原来华佗夹脊线向脊突联线内移了二分,也就是各椎脊突下旁开三分,另外,精简穴位,从第二胸椎下缘起,隔一椎取一穴,直至第四腰椎,即一侧取八穴,在第2、4、6、8、10、12胸椎棘突下,第2、4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分,共16穴,有取穴少力专之效。
 
刺法:在刺法上也有其特点,即是用直刺法,胖人进针1.5~2寸,瘦人1~1.5寸。直刺深度,以有抵触感为度,再行候气。进针后要求针柄直立,横平竖直,上下左右成行。
 
临床应用:临床中常用来治疗外伤性截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半身不遂、腰脊疼痛等。在中风后遗症中若兼见行路不稳时,多用王氏夹脊穴方。
 
六腑俞加膈俞
 
“六腑俞加膈俞”由双侧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六腑的背俞穴加上膈俞组成。该方在治疗腑气不通、消化不良泄泻、腰骸疼痛、六腑热病方面运用较多,若加艾灸则其补虚作用更强大。
 
除菀截龙法
 
截法治疗带状疱疹是王老的特色之一。
 
取穴:龙头、龙尾、龙眼穴。所谓“龙头、龙尾”,即指疱疹最先出现处为“龙尾”,疱疹延伸方向之端为“龙头”,龙眼穴位于小指尺侧第二关节之处,握拳于横纹尽处取之,具有清热解毒,祛瘀除恶,凉血和营,截断病源的功效。
 
(本文摘自北京针灸名家丛书《金针大师王乐亭》)

上一篇: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评介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