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九宫穴临床经验
管氏针灸五代相传。第一代管家岱(1844年~1912年),山东省高密县人,生于清代道光二十四年;师承山东昌邑黄氏中医世家;擅长针灸医学,管氏针灸开山鼻祖。第二代管庆鑫(1864年~1939年),齐鲁名医;擅长针灸、中内、妇儿科,主要在高密、济南等地行医。管氏针灸第三代传人管正斋(1901年~1980年),主任医师,教授,著名针灸学家;20世纪30年代曾为“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创建人之一。管氏针灸第四代传人管遵惠、管遵信、管遵宽等,继承和发展了管氏针灸学术流派的理论,完善了管氏针灸医学流派的学术思想,提炼和践行了管氏针灸的传承理念,形成了学术特点鲜明的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管氏针灸第五代传人管傲然、管薇薇、管钟洁、管钟明等学术团队,秉承管氏针灸流派的学术思想:继承传统针灸,遵循经络辨证,传承经典理论,创新特殊针法。学习传承、发展弘扬[1]。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全国51家中医学术流派之一,正在进行第二轮建设。
集,即集中;合,即联合。故“集合”是指集中联合使用之意。“集合穴”是指对某些病证或特定部位的疾病,有特殊疗效的几个穴位的组合。管氏集合穴中,有双穴集合,如攒眉穴;有三穴集合,如飞翅三穴;有六穴集合,如阴阳六合穴;有九穴集合,如脊椎九宫穴等[2]。现选介四组九宫穴的针灸临床经验。
颈椎九宫穴
1.组成
颈中宫、颈乾宫、颈坤宫、颈巽宫、颈兑宫、颈坎宫、颈离宫、颈艮宫、颈震宫。
2.位置与刺灸法
位于颈椎及颈椎旁。在C4~C5椎节棘突间定为中宫,沿督脉在中宫上下棘突间各定一穴,C2~C3定为乾宫,C6~C7定为坤宫,然后挟乾宫旁开1.3寸,定取巽宫、兑宫,挟中宫旁开1.5寸,取坎宫、离宫,挟坤宫1.3寸,取艮宫、震宫穴。进针时采用正坐位或俯卧位。使椎间隙加大。进针顺序为:先针中宫,次针乾宫、坤宫,直刺0.5~0.8寸,然后按巽、兑、坎、离、艮、震六宫依针进针,直刺进针0.5~1寸,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九宫穴的行针顺序与次数,按“洛书九宫数”施行,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居中”。
3.主治
4.典型病案
患者某,男,20岁。2017年5月8日初诊,颈项扭转痉挛伴躯干扭转7个月。患者于2016年10月中旬出现颈部不自主痉挛扭转,间断性发作,逐渐加重,发作时躯干伴随扭转,严重影响学习生活,辍学就医。经多方治疗无效。刻下:脉浮紧,舌暗红,苔白根腻。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中医诊断:痉证。辨证:风寒湿邪,壅滞脉络,气血运行不利,经脉拘急,经筋痉挛而致病。病位:督脉,足太阳,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经。治疗:主穴:颈椎九宫穴;配穴:风池,大椎,大杼,天容,压肩,天牖,扶突,百会,四神聪。手法:捻转泻法,凤凰展翅手法。隔日1次,针治15次后,颈项持续扭转痉挛渐呈间断发作,静止时头颈躯干短时可以转正;治疗30次后,颈项扭转痉挛明显好转,仅有间断性发作,生活可以自理,可散步和看电视。治疗40次后,头项及躯干扭转痉挛症状完全消失。8月25日家人陪同外地旅游1周。9月4日,又巩固治疗5次,痊愈返校复读。
按:患者邪壅经络,经筋拘挛。诚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痉病总论》云:“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踡挛之证见矣”。取主穴:颈椎九宫穴,祛湿散寒,祛风止痉;采用捻转泻法,凤凰展翅手法[3],舒经通络,行气活血。
脊椎九宫穴
1.组成
中宫、乾宫、坤宫、巽宫、兑宫、坎宫、离宫、艮宫、震宫。
2.位置与刺灸法
见图1。位于脊柱及脊旁。沿脊椎自上而下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确定病变椎节,以压痛最明显的病变椎节棘突间定为中宫,沿督脉在中宫上下棘突间各定一穴,分别称为乾宫、坤宫,然后挟乾宫、中宫、坤宫旁开0.5~0.8寸,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进针时采用俯卧位。使椎间隙加大。进针顺序为:先针中宫,次针乾宫、坤宫,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1.2寸,然后按巽、兑、坎、离、艮、震六宫依针进针,针尖斜向椎体,进针1.5~2寸,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九宫穴的行针顺序与次数,按“洛书九宫数”施行。
图1 脊椎九宫穴
3.主治
各种脊椎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等。
4.典型病案
患者某,女,45岁。1989年2月21日入院。反复腰骶疼痛6年,伴左下肢放射性剧痛2个月。患者于1983年1月提物上车时扭伤腰部,出现腰痛,活动受限,经外敷内服中药症状缓解,但遇劳累反复发作。1989年1月因劳累诱发腰骶及左下肢剧烈疼痛,不能站立、行走及下蹲,咳嗽及排便时左下肢放射性剧痛。查体:腰椎左侧弯,L4~S1压痛,左侧腰肌压痛,左环跳、承扶、阳陵泉、承山等穴压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30°,颏胸试验(+),左跟腱反射消失,左小腿外后侧及足跗部皮肤麻木,触、痛觉减退。1989年3月2日CT扫描示:L5~S1椎间盘向左后脱出,突度约1.1cm,压迫硬膜囊及左侧神经根;L4~5腰椎间盘轻度膨出。舌淡红夹瘀苔薄白,脉细涩。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气滞血瘀、脉络瘀阻。治疗:采用热针取脊椎九宫穴治疗,以L5~S1间棘突间定为中宫,依次取九宫穴。每日1次,治疗30次后,腰腿疼痛消失,腰部俯仰活动自如。全部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恢复工作,至今未再复作。
按:本患者采用热针脊椎九宫穴,直接作用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增强了韧带的修复能力,起到保护脊椎过度前屈和使脊椎复位的作用,有利于髓核的回纳和破裂纤维环的修复,同时热针在体内的热效应,加速了局部蛋白质的分解和椎间盘的变性,促使突出组织萎缩变小,减轻或消除对脊髓硬膜和神经根的压迫刺激[4]。
补肾九宫穴
1.组成
命门,肾俞,腰阳关,腰眼,肾原,次髎。
2.位置与刺灸法
见图2。位于脊柱及脊旁。先针中宫(腰阳关):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棘相平。次针乾宫(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再针坤宫(肾原):19椎下第2骶椎棘突下凹陷中,约当次髎穴之间的后正中线上。然后依次取:坎卦(腰眼)、离卦(腰眼),巽卦(肾俞)、兑卦(肾俞),艮卦(次髎)、震卦(次髎)。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九宫穴的行针顺序与次数,按“洛书九宫数”施行。
图2 补肾九宫穴
3.主治
4.典型病案
患者某,女,64岁,2005年1月16日初诊。患者1968年出现水肿,1969年当地医院诊断为肾盂肾炎。30余年来,下肢水肿时轻时重。1992年发现左肾萎缩(8.1cm×3.7cm×1.9cm),1993年右肾萎缩(7.4cm×3.9cm×2.1cm)。检查:下肢凹陷性水肿,面色萎黄,乏力,纳差。脉沉细、舌质紫暗、苔滑根腻。2005年1月11日化验结果:肌酐214μmol/L,尿素氮11.2mmol/L,尿酸444μmol/L,葡萄糖4.9mmol/L。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中医诊断:水肿,虚劳。辨证:脾肾阳虚,水湿停聚。治疗:主穴采用针刺“补肾九宫穴”,配合灸疗(肾俞、水分、关元),中药方剂(实脾饮、大补元煎加减),灯盏花素份剂10mg、维生素B12 0.5mg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日治疗1次。治疗1个月后,水肿完全消失,精神明显好转,饮食正常。2月17日化验结果:肌酐164μmol/L,尿素氮9.5mmol/L,尿酸432μmol/L。又治疗1个月后,自觉一切正常。3月29日化验结果:肌酐125μmol/L,尿素氮8.8mmol/L,尿酸465μmol/L。尿常规化验结果正常。又巩固治疗了1个多月,全部症状消失,临床治愈。
按:患者针刺主穴补肾九宫穴,采用捻转提插补法,配合灸肾俞、水分、关元,益肾补气,温阳利水。中药方剂以实脾饮、大补元煎加减化裁,健脾益肾,气血双补。加用灯盏花素份剂10mg、维生素B120.5mg小剂量穴位注射,主穴:肾俞、脾俞、章门、京门,补肾健脾,疏经通络[5]。
培元九宫穴
1.组成
气海,关元,中极,大巨,胞门子户,子宫。
2.位置与刺灸法
见图3。先针中宫(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次针乾宫(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再针坤宫(中极):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然后依次取:坎卦(胞门)、离卦(子户),脐下3寸,旁开2寸。巽卦(大巨)、兑卦(大巨),脐下2寸,旁开2寸。艮卦(子宫)、震卦(子宫),脐下4寸,旁开3寸。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九宫穴的行针顺序与次数,按“洛书九宫数”施行,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居中”。
图3 培元九宫穴
3.主治
4.典型病案
患者某,女,31岁,2010年5月10日初诊。患者于2008年10月流产后,出现月经不调,月经量少,淡红,夹有血块,经期延长,2~3个月行经1次,最长闭经4个月。服用药物等治疗1年余,无效。2010年3月24日实验室检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3.35,血浆孕酮(P)0.53ng/mL,催乳素(PRL)75.87ng/mL,雌二醇(E2)45pg/mL。B超检查示后位子宫,6.86cm×5.13cm×6.32cm,子宫内膜(EM)0.4cm,左卵巢(LOV)28.3mm×16.4mm,右卵巢(ROV)40.3mm×32.2mm,双侧卵巢可见12个囊性暗区,最大者位于右侧卵巢,直径为1.42cm。脉沉细,舌暗红夹瘀,少苔。西医诊断:多囊卵巢综合症;中医诊断:月经不调,闭经。辨证:肝肾不足,气血失和,经络阻滞,气滞血瘀,冲任失调,瘀阻胞宫。治疗:主穴:培元九宫穴、补肾九宫穴,交替取穴;配穴:筑宾,三阴交,血海,地机,太溪,太冲。平补平泻,或泻法,因穴而异。治疗1个月后,月经来潮,量少,色暗红,无血块。治疗3个月后,又闭经1个月。治疗8个月后,月经基本正常,分别间隔27、28d来潮,量中,色暗红,无血块。患者自觉已恢复到患病前健康水平。2012年5月16日实验室检查:LH/FSH=0.45,P 0.1ng mL,PRL 22.85ng/mL,E2 385pg/mL。B超检查示后位子宫,4.3cm×4.1cm×3.8cm,EM为1.68cm,LOV为36.5mm×13mm,ROV为38mm×22.5mm。停止治疗。随访6个月,患者月经周期26~28d,行经5~6d,色暗红,无血块。
按:多囊卵巢综合症系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造成的持续性无排卵引起的内分泌失调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闭经、不孕、肥胖、多毛等。根据证候归属中医的“不孕症”“闭经”“月经不调”“崩漏”“肥胖”“癥瘕”等范畴。《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6]。故取主穴培元九宫穴、补肾九宫穴,配取太溪、太冲等穴,补益肝肾,调和气血,疏通冲任,活血化瘀,舒经通络,温补胞宫。
小结
综上所述,介绍了颈椎九宫穴、脊椎九宫穴、补肾九宫穴、培元九宫穴的组成、取穴位置、刺灸法;以及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集合穴的临床运用经验。
参考文献
[1]管遵惠,丁丽玲.管氏两代名医针灸配穴经验与验案.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9:1-8
[2]管遵惠,管傲然,管薇薇.管氏特殊针法流派临床经验全图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7-63
[3]管遵惠.管氏针灸经验集.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9
[4] 管遵惠,管傲然,管薇薇.管氏特殊针法集萃.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6-49
[5]黄开云,管傲然,管薇薇.管遵惠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9
[6]陈璧琉.难经白话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14-116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管遵惠 管傲然 管薇薇 丁丽玲 王艳梅 郭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