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秘方>中药验方>正文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汗证 瘾疹 心悸 发热

汪受传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儿科治验举隅

汪受传 ( 1946—) 男,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 究生导师,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 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研究所所长,兼任世界中医 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 分会名誉会长。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 50 载,医术精妙,尤善治小儿肺系疾病,见解独到。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 病脉证并治第六》 ,原文载 : “血痹阴阳俱微,寸 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是治疗血痹的代表方。本 方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增黄芪而成,可补气 通阳、益气温经、调和营卫。其临床应用不仅限于 原方血痹范畴,但凡因气虚不能抵御外邪,出现营 卫不和、气血津液失常、脏腑经络失养者,均可选 用本方,所谓 “有是证则用是药” 。现代研究证 实,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改 善循环,促进神经修复等作用 [1 ] ,对符合其证候 特点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关节炎、末梢神经 炎、冠心病、中风后遗症等疾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 果 [2 -3 ] 。汪受传教授近 50 年临证中深感惟有审查 病机、辨证准确,方能执简驭繁。其在儿科临床运 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颇有心得,认为只要患儿有神疲 乏力、畏寒肢冷、面色少华等症,表现为气虚营弱 者皆可以此为基础方,临床加减运用于汗证、瘾 疹、心悸、发热、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病证,现 将其临床应用医案举例如下。

1 汗证

患儿,男,13 岁,2015 年 7 月 2 日初诊。主 诉: 周身多汗 1 年余。患儿 1 年来全身汗出多,稍 微活动则汗出沾衣,自感全身乏力疲倦,早晨起床 困难,上课困倦,注意力尚能勉强集中,夜间入睡 困难,臀部时感寒凉,周身酸胀不适,按揉后可稍 缓解,时而恶寒,时而怕热,早餐纳食量少,中、 晚餐纳食一般,二便调,平素性情急躁,易焦虑, 不爱运动。咽稍红,舌苔薄白,舌质淡胖,脉平。 肢凉,面色少华,形体瘦,心肺听诊阴性。身高 182cm, 体重 64kg。心电图示: 窦性心动过缓伴心 律不齐,心率 55 次/min; 心脏彩超示: 未见明显 异常,二、三尖瓣 S 期可见少量血液反流。中医诊 断: 汗证。辨证为营卫不和、气阳不足,治以调和 营卫、益气温阳、健脾助运,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合 四君子汤加减。处方: 炙黄芪 20g,桂枝 4g,白 芍 10g,党参 10g,茯苓 10g,苍术 6g,白术 6g, 陈皮 3g,益智仁 10g,砂仁 10g,夏枯草 12g,焦 山楂 15g,焦神曲 15g,生姜 3 片,大枣 3 枚。14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患儿服用上药 4 剂后,汗 出渐少,神疲乏力好转,纳食改善,继续服用上药 10 剂,诸症皆明显改善。

按语: 汗为阳气蒸化津液所得,是人体五液之 一。患儿汗证病因不外虚实两端。虚者,因机体虚 弱,失于固摄闭藏,导致津液外泄。实者,因邪滞脉阻,内有郁热迫津外泄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诸汗论》云 : “小儿有遍身喜汗出者,此荣卫虚 也,荣卫相随,通行经络,营周于身,环流不息, 荣阴卫阳,荣虚则津液泄越,卫虚则不能固密,故 喜汗出遍身也。 ”本案例患儿证属营卫不和、气阳 不足,是较为典型的体虚致汗。患儿平素脾胃失于 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卫虚不固,营卫失和,以致 气随津脱、气虚营弱、气损及阳,故见腠理开泄、 周身多汗、纳少乏力、肢冷疲倦、恶寒怕热。用黄 芪桂枝五物汤合四君子汤加减以调和营卫、益气温 阳助运。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健脾、益卫固表,合 党参、茯苓、白术以加强益气止汗之功,桂枝温经 通脉、白芍养血敛阴,二者合以调和营卫,增用益 智仁、砂仁、苍术、陈皮、焦山楂、焦神曲等理气 消食运脾之品,以助脾胃化生气血,佐以生姜、大 枣助阳和营,共奏调和营卫、益气温阳之功,故临 床收效迅捷。

2 瘾疹

患儿,男,12 岁,2012 年 11 月 26 日初诊。 主诉: 躯干四肢风团时作 1 个月。现病史: 患儿近 1 个月来躯干四肢时起风团,以后背、双肩为甚, 瘙痒明显,数小时后可自行消退,食用鱼虾后易复 作,纳食佳,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小便调,夜 寐偶有惊惕,皮肤瘙痒起风团时甚,畏寒肢冷,汗 出正常,平素易感冒,咽红,舌苔薄白,面颊唇 红,脉弱。心肺听诊阴性。西医诊断: 荨麻疹; 中 医诊断: 瘾疹,辨证为气虚伏风,肺经郁热,食用 异物诱发,治以益气祛风、清宣肺热。以黄芪桂枝 五物汤加减。处方: 炙黄芪 15g,桂枝 4g,白芍 10g,甘草 3g,地肤子 10g ( 包煎) ,豨莶草 10g, 蒺藜 10g,地龙 6g,瓜蒌皮 10g,黄芩 10g,虎杖 12g。14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并嘱患儿近几个 月不得食鱼虾。患儿服用上药后诸症消失,随访 1 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 儿科临证肌肤麻木不仁相对较少,而皮 疹、感觉异常者多见。本案例患儿因秉有异质,夙 有伏风,又气虚营弱,营卫不和,卫外不固,感触 异物,风邪乘虚而入,引动伏风,热郁肺经所致。 诚如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云 : “此证俗 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 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 瓣,堆累成片。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故 患儿一旦感触异物,风团此起彼伏,瘙痒剧烈,且 易反复发作。组方中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加减, 意在益气固表、调和营卫,加用地肤子、豨莶草、 蒺藜、地龙以祛风止痒,瓜蒌皮、黄芩、虎杖相配 清疏肺经郁热。诸药合用,标本兼治,而收良效。

3 心悸

患儿,女,11 岁,2013 年 11 月 2 日初诊。主 诉: 胸闷,心慌 5 天。现病史: 患儿 5 天前无明显 诱因出现胸闷,心中悸动不安,不能自主,持续约 半小时,每天发作 2 ~ 3 次,以下午多见,于当地 医院查心电图、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近期患儿 无外感,纳食可,二便调,夜寐尚可。患儿近期学 习紧张,平素手足冰冷,时有头晕,易疲惫乏力, 面色少华。咽红,舌苔薄白,脉弱。心肺听诊阴 性。中医诊断: 心悸,辨证为气虚营弱、胸阳失 展,治以益气温阳、宽胸宁心,以黄芪桂枝五物汤 加味。处方: 炙黄芪 20g,桂枝 10g,白芍 10g, 生晒参 10g,党参 10g,茯苓 10g,炙甘草 10g, 磁石 20g ( 先煎) ,钩藤 10g ( 后下) ,麦冬 15g, 五味子 6g,枳实 6g,生姜 5 片,大枣 4 枚。7 剂, 每日 1 剂,水煎服。二诊时心中悸动偶有发作,肢 冷、神疲均明显改善,继续服用原方 14 剂后,心 悸已平。

按语 : 《证治汇补·惊悸怔忡》云 : “惊悸者, 忽然若有所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 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 ”心 悸之病多因体虚劳倦或外邪侵袭导致心失所养,心 神不宁而发。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虚者为气血阴 阳不足,实者多有痰饮瘀火痹阻。因小儿脏腑清 灵,其心悸总以虚证多见,或兼有实邪留伏,故治 疗上应以补虚为主,虚实错杂者宜分清虚实之主 次、缓急之不同,辨证施治。本案例患儿素体气虚 营弱,胸阳不振,又因烦劳导致心血亏虚,心气不 足,失于温养,心悸胸闷乃发。选用黄芪桂枝五物 汤加味,方中炙黄芪、桂枝、白芍益气养营、温通 心阳,加用生晒参、党参、茯苓、炙甘草以培补中 州、化生气血,磁石、钩藤、麦冬、五味子宁心安 神、除烦敛阴,佐以生姜助阳行气、大枣养血和 营、枳实理气宽胸,诸药合用,胸阳得展,中焦得 运,营气得通,故心悸乃除。

4 发热

患儿,男,14 岁,2017 年 2 月 25 日初诊。主 诉: 反复发热 4 个月余。现病史: 患儿自 2016 年 10 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热峰为 39. 1℃( 腋下) ,无流涕、喷嚏、咳嗽,当地医院诊断为 病毒性感冒。静脉滴注 “炎琥宁、病毒唑”等治 疗 1 周后热渐退,予以出院。出院后患儿低热绵 绵,分别于 2016 年 12 月中旬、2017 年 1 月 3 日、 2017 年 2 月 11 日高热再作,腋下热峰达 39℃,伴 有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查血常规: 白 细胞 计 数: 8. 6 × 10 9 /L,中 性 粒 细 胞 百 分 比: 47. 3%,淋巴细胞百分比: 39. 0%,嗜酸性粒细胞 百分比: 6. 9%。甲状腺功能、血清疟原虫、类风 湿因子、抗 “O” 、肝肾功能、结核感染 T 细胞检 测、尿常规、粪常规等均未见异常。刻诊: 患儿低 热,乏力,偶有咳嗽,喉中有痰难咯出,无喷嚏、 流涕,无揉鼻、揉眼,纳食不振,口臭,汗出较 多,二便尚可,夜寐时易翻身。患儿近期输液时恶 寒、惊惕,上午体温较高,热峰达 39℃,下午较 低,体温为 37 ~ 38℃。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 舌苔薄白,唇干,下唇黏膜溃疡 1 处,心肺听诊阴 性。西医诊断: 功能性发热; 中医诊断: 发热,辨 证为气虚营弱、食滞内热。治以益气养营、化滞清 热,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 黄芪 20g,桂 枝 5g,白芍 10g,生晒参 10g,茯苓 10g,煅龙骨 20g ( 先煎) ,煅牡蛎 20g ( 先煎) ,银柴胡 10g, 黄连 3g,黄芩 10g,槟榔 10g,焦山楂 15g,焦神 曲 15g,炙甘草 3g,生姜 6 片,大枣 4 枚。9 剂, 每日 1 剂,水煎服。建议患儿进一步作免疫学、X 线胸片、血培养、尿培养、白细胞形态学等筛查, 必要时作骨髓穿刺、脑脊液等检查。

2017 年 3 月 6 日二诊: 患儿上次就诊后返回 当地医院继续住院,除骨髓穿刺、脑脊液未查外, 其他筛查均正常,停用抗生素,2 月 28 日静脉滴 注丙种球蛋白 5g。患儿自 2 月 25 日后体温渐降, 自 3 月 1 日起,维持在 37℃以下。现患儿无发热, 近日唯觉乏力,腹部不适,肠鸣频频,咳嗽阵作, 有痰咯吐不爽,无鼻塞流涕,偶见下肢皮疹瘙痒, 出汗减少,恶寒消失,口臭减轻,胃纳增加,大便 自调。咽红,舌苔薄白,扁桃体Ⅱ度肿大,心肺听 诊阴性。患儿前症减轻,发热已平,治以前方增宣 肺化痰之品再进,以巩固疗效。处方: 黄芪 20g, 桂枝 5g,白芍 10g,生晒参 10g,桑白皮 10g,桔 梗 6g,远志6g,浙贝母6g,黄芩10g,虎杖12g, 枳实 6g,槟榔 10g,焦山楂 15g,焦神曲 15g,炙 甘草 3g,生姜 3 片,大枣 3 枚。7 剂,每日 1 剂, 水煎服。患儿服用上药后,发热未复,诸症皆平。

按语: 发热是机体应对外邪或自身内环境紊乱 所表现的一种反应,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 长期发热病因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而常以虚证或 虚实夹杂证多见。如阴虚发热,因邪热留伏,耗伤 津液,阴液亏虚,水不制火,以发热日久、潮热盗 汗、五心烦热、夜热早凉等为特点,治以养阴清热 为主。小儿长期发热中医诊治应谨守病机病证,辨 证施治,切勿见热清热,妄用苦寒,因苦寒药易郁 遏卫阳,耗伤正气,致使病情缠绵,发生他变。本 案例患儿初诊时气虚营弱、营卫不和为虚,又有食 滞内停、化为积热之实证,辨证为以虚为主、虚实 夹杂之发热。治以益气养营,化滞清热。汪老师深 谙李东垣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 其火则愈矣”之妙义,针对脾胃虚弱、气虚营弱 所致发热,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中黄芪、 桂枝、白芍甘补温化,调和营卫,加用生晒参、茯 苓、炙甘草等甘凉之品以增培补中州之力,再予银 柴胡、黄连、黄芩清热,槟榔、焦山楂、焦神曲消 食运脾,佐以煅龙骨、煅牡蛎宁心敛汗,生姜、大 枣助中焦运化,共奏补虚泄实之功。患儿二诊时, 诸症减轻,病已祛大半,说明方证相合,但仍需谨 守病机,在应对患儿症状变化的基础上辨证施治, 终获痊愈。

5 结语

异病同治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 容,是中医基本的治疗法则之一,审查病因、谨守 病机、辨准证候是其临床运用的关键。儿科临证 时,不同疾病所表现的症状虽各有侧重,但病因、 病机、证候常常有相通之处,故遣方用药多有相 似。如儿童癫痫与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多与肝 风、痰浊相关,治疗则以化痰祛浊、平肝熄风为基 础。上述汪老师临证医案中,汗证、瘾疹、心悸、 发热虽属四种不同的病证,但患儿均有神疲乏力或 畏寒肢冷或面色少华等气虚营弱的表现,故以补气 通阳、调和营卫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加减运 用,辨证施治,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陶嘉磊 袁斌 汪受传

上一篇:古方香薷饮

下一篇:大柴胡汤为张仲景柴胡系列方重要方剂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