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直肠、结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溃疡形成为主的病变。临床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部分病人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本病的诊断多依赖于结肠镜和病理学检查。临床类型分为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初发型四种,其主要并发症有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及癌变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痢疾”、“泄泻”、“肠风”、“下利”等范畴。在治疗方面,主张进行辨证治疗,主要分为:
大肠湿热证
处方:白芍25克,黄芩、红藤各15克,大黄4 克,槟榔片、黄连、当归、广木香各10克(后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大便脓血较多加紫珠草、地榆、马齿苋凉血解毒;大便白冻黏液较多加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腹痛较重加延胡索、乌药行气止痛;发热加葛根、金银花解肌退热。
功效主治:清热化湿,调气行血。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大肠湿热型。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为主要证候。
脾胃气虚证
处方: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炒扁豆、葛根各15克,莲子肉、广木香(后下)、桔梗各10克,炒薏苡仁30克,大枣4枚,生姜5片,甘草、砂仁(后下) 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神曲、枳实消食导滞;腹痛怕凉加炮姜、乌药温中散寒;寒甚加肉桂、伏龙肝、细辛温补脾.肾;久泻气陷者加黄芪、柴胡、升麻升阳举陷;久泻不止加赤石脂、石榴皮、乌梅、诃子涩肠止泻。
功效主治:健脾益气,升阳除湿。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脾胃气虚型。临床以腹部隐痛,腹泻,黏液稀便或便中少量脓血,纳差腹胀,舌质淡,脉细数为主要证候。
阴血亏虚证
处方:五味子、黄连各10克,阿胶(烊化)、当归、茯苓、白芍、乌梅、沙参各15克,淮山药3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虚坐努责加诃子、石榴皮收涩固脱;五心烦热加银柴胡、鳖甲(先煎)清虚热;便下赤白黏冻者加白花蛇舌草、秦皮清化湿热;便血鲜红者加地榆、水牛角粉、仙鹤草等凉血止血。
功效主治:滋阴养血,益气健中。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阴血亏虚型。临床以痢下赤白,脓血黏稠或虚坐努责,排便困难,午后低热,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要证候。
血瘀肠络证
处方:当归尾、赤芍、红花、生蒲黄(包煎),五灵脂、延胡索、乌药、没药各15克,小茴香10克,肉桂 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腹满痞胀者加枳实、厚朴行气宽中;腹有痞块者加穿山甲(先煎)、皂角刺、炒莪术通瘀软坚;腹痛甚者加三七末(冲服)、白芍。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理肠通络。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血瘀肠络型。临床以腹痛拒按,痛有定处,泻下不爽,黑便,舌质紫或瘀斑,脉涩为主要证候。
肝郁脾虚证
处方:柴胡、白芍、枳实、陈皮、白术、防风各12 克,广木香8克(后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排便不畅,矢气频作加枳实、槟榔片、炒莱菔子理气消食导滞;脾虚明显者加党参、茯苓、山药健脾补中;胁肋胀痛,喜长叹息加香附、郁金疏肝理气;小腹胀甚加乌药、沉香理气除胀;大便有黄白黏冻加黄柏、败酱草清肠解毒。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健脾和中。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型。临床以腹痛则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加重,脉弦等为主要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