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1865-1926), 名泽周, 生于江苏武进, 是近 代著名的医学家、 教育家。丁氏自幼聪慧, 不屑举子 业, 始学医于家乡圩塘冯绍成, 后求教于马培之学外 科, 其后又跟随汪莲石研习伤寒学。丁氏生平勤奋好 学, 博闻强识, 酷爱阅读古籍, 博采众方, 对张仲景《伤 寒论》 , 深信不疑 [1 ] 。丁氏常曰 :“医有两大法门, 一为 《伤寒》 之六经病, 二为《金匮》 之杂病, 皆学理之精要, 治疗之准则。 ” [2 ] 在治疗伤寒外感病方面, 他不以经方 和时方划清界线。受伤寒老师王莲石影响, 丁氏临证 重视 《伤寒论》 , 以 《伤寒论》 之六经病和《金匮要略》 之 杂病为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 [3 ] , 主张用药和缓、 轻灵。 在处方用药上, 最擅长运用 “轻可去实” 之法, 且学术理 论, 悉遵经旨而又多有发挥 [4 ] 。今拜读《丁甘仁临证医 集》 受益良多, 对丁氏治疗 “内科时病·伤寒” 中的医案 体会颇有 。《丁甘仁临证医集》 “内科时病类·伤寒” 中共 23 则医案, 数量虽不多, 但是能够充分体现其辨 治伤寒外感注重六经的思想, 以下选取 4 则医案进行 分析。
1 寒束表里蕴热, 重在疏表兼清胃
1.1 病案摘要 患者寒邪外束, 痰饮内搏, 支塞肺络, 清肃之令不行, 气机窒塞不宣, 寒热无汗, 咳嗽气喘, 难 以平卧, 胃有蕴热, 热郁而烦躁, 脉浮紧而滑, 舌苔薄腻 而黄, 宜疏外邪以宣肺气, 化痰饮而清胃热, 大青龙汤 加减。药用蜜炙麻黄四分、 茯苓三钱、 橘红八分、 炙款 冬一钱五分、 川桂枝六分、 象贝母三钱、 半夏二钱、 石膏 (打)三钱、 旋覆花(包)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生甘草六 分 [5 ]3 。服一剂而愈。
1.2 病案解析 此系一例太阳伤寒兼咳喘及烦躁治验 案。本病病因为寒邪袭肺, 痰饮内停, 支塞于肺, 肺失 肃降, 病位在肺。邪气袭击于肺后最易得病, 病则肺的 宣发与肃降阴阳失衡, 气机升降逆乱, 导致气机上犯咽 喉而引发为咳喘甚至难以平卧。胃里有热, 热郁而滞, 故而烦乱。
丁氏曰 :“营卫伤于风寒, 青龙收佐使之勋;相傅囚 于火热, 白虎定为君之剂。 ” 故方中用麻黄汤解表散寒, 宣肺平喘。石膏 “质重性收而不涩, 以助人体收降凉凝 之气, 热气得以收降则如釜底抽薪” 。故而其以辛寒之 味入于肺胃, 以清肺胃之热。生半夏、 橘皮、 茯苓、 生甘 草构成二陈汤, 运脾化湿, 和胃理气。款冬味辛性温, 入太阴肺, 化痰以使喘嗽不忧。贝母味辛而苦微寒, 入 于心肺, 化痰滋肺, 清心涤热, 被丁甘仁先生誉为“喘咳红痰要矣, 肺中郁结神哉” ! 诸花皆升, 旋覆独降, 旋覆 花合杏仁肃降肺气, 与麻黄宣肺之品, 共调肺之宣肃, 使气机和顺。
2 正不足邪气盛, 汗温两法共为进
2.1 病案摘要 患者虚体受寒, 太阳为病, 形寒骨楚, 有汗不解, 胸闷纳少, 肢节酸楚, 宜解肌达邪。药用川 桂枝五分、 炒赤芍二钱、 生甘草四分、 清水豆卷五钱、 赤 茯苓三钱、 炒枳壳一钱、 苦桔梗一钱、 陈广皮一钱、 紫苏 梗钱半、 炒谷芽三钱、 炒麦芽三钱、 荷叶一角、 炒荆芥一 钱 [5 ]8 。服一剂而邪去体安。
2.2 病案解析 此系一例体虚受寒, 感而即发的外感 病治验案。病案中患者素体亏虚, 寒邪侵袭, 形寒骨 楚, 营卫失调。卫气在肌表敷布, 有固护温煦之功能, 营气充实于肌内, 有滋养全身之功。有汗不解, 复以解 表, 药方里丁氏遵循仲景之训, 拟以桂枝法, 川桂枝、 炒 赤芍药、 生甘草, 透邪解表发汗。荆芥温而兼辛, 辛入 肺外以解表, 温在内以调水道, 水道通则湿疸除矣 [6 ] 。 茯苓, 性平味甘, 为松之灵气结成, 坚松凝结天地阴阳 之精气归于自身, 有助脾胃起运化传输之功。炮制附 于丹砂而成为赤茯苓 。《本草纲目》 云 :“泻心小肠, 膀 胱湿热, 利窍行水。 ” 陈皮味辛、 苦, 性温, 归脾、 肺经, 其 辛行苦泄能燥湿化痰, 为燥湿化痰之要药, 辛行温通故 有健脾和中、 行气止痛之功 [7 ] 。“炒谷芽、 炒麦芽消食 和中, 健脾开胃, 四药合之以奏健脾和胃, 保护胃气之 功” [8 ] 。桔梗一药用之甚为巧妙, 洁古曰 :“桔梗与甘草 同行, 如同舟楫之剂, 比如大黄是苦泄峻下之药, 想要 把它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 须用辛温之药剂升之, 譬 如铁石入江, 非舟楫不载, 所以诸药有此一味, 不能下 沉也。 ” [9 ] 故而桔梗能使药物上走到达病所。苏梗、 炒 枳壳理肺畅胸, 荷叶又能清热。综观全方, 诸药相合, 君臣佐使配药甚是恰当, 营卫调和, 一剂而药到病除。
3 表邪引动宿疾, 标本兼顾而逢春
3.1 病案摘要 患者新感外束, 厥阳升腾, 挟痰浊内 阻, 神明无以自主, 战汗怯冷, 心悸头眩, 筋惕肉 , 脉 象弦小而滑, 虑其增剧, 故丁氏拟调和营卫、 安神涤痰 之剂。药用桂枝五分、 生白芍二钱、 牡蛎四钱、 龙骨三 钱、 云茯苓三钱、 仙半夏二钱、 枳实炭一钱、 煨天麻八 分、 灸远志一钱、 炒枣仁三钱、 九节石菖蒲八分、 嫩钩钩 (后入)三钱、 磁朱丸(包)三钱 [5 ]9 。服药后一小时, 饮 热粥汤以助药力, 服一剂而愈。
3.2 病案解析 此条为一则新感外邪素有痰湿的治愈 经验案。病案中患者新感外寒引动旧邪。肝风素盛, 体虚痰壅, 厥阴之阳风挟痰阻于清窍, 神明蒙蔽不能自 主。久病体弱, 正气无力驱邪, 然又感新邪, 正气不甘, 欲驱邪外出, 恢复一些便要与之交争, 驱之于外, 故而 出现战汗, 筋惕肉瞤, 由于正气驱邪耗费, 又回归原状 态, 则出现怯冷征象。肝风内动, 挟痰上行, 故出现头 眩。痰阻心脉, 遏阻心阳, 肝木不能生火, 子病及母, 故 出现心悸表现。因此丁氏拟以调和营卫、 安神涤痰之 法治之。
方中 “桂枝为百木之长, 气温色赤, 秉木火之性, 主 助肌中之气, 以解肌表之邪;白芍气味苦平, 花开白赤, 放于二气之中, 得少阴君火之气, 主益神气以助肌中之 血, 肌腠之血气调和而邪自不能容矣” [10 ] 。牡蛎咸寒 质重, 咸能软坚散结以祛坚痰, 寒能清热, 质重可以安 神定惊 [11 ] 。龙骨与牡蛎共奏安神定惊之功。茯苓、 半 夏、 枳实、 远志健脾理气, 脾健则痰湿水饮得以运化转 输, 以达燥湿化痰之目的 。《神农本草经读》 曰 :“酸枣 仁味酸, 敛汗驱烦。多眠用生, 不眠用炒。 ” 丁氏虑其神 明无以自主, 定有眠差之象, 用此驱烦以助眠。石菖蒲 用得很是恰当, 能开窍醒脾帮助脾胃燥湿化痰, 且菖蒲 味辛合乎于肺金而主表;其气温合乎于心包络之经, 通 于君火而主神明。钩藤与磁朱丸合之重镇肝阳, 平肝 息风。诸药组合, 各司其职, 驱害就利, 合乎兵法, 且以 服药后又以温热之粥汤以助之, 更使发表之力增强。 丁氏对此案之治法可谓是标本兼顾之典范。
4 表邪内陷入里, 清热通下而治愈
4.1 病案摘要 患者伤寒挟滞, 太阳阳明为病, 身热十 余日不解, 脊背微寒, 脉浮滑而数, 口干不多饮, 唇焦, 苔薄腻而黄, 五六日不更衣。太阳之邪未罢, 阳明之热 蒸蒸, 肠中浊垢, 不得下达 [5 ] 。丁氏拟以桂枝白虎汤加 减, 解表清热。药用川桂枝五分、 生甘草五分、 玄明粉 一钱五分、 竹茹一钱五分、 石膏(打)三钱、 瓜蒌三钱、 川 军三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生姜二片、 大枣三枚 [5 ]4 。服一 剂表邪得解, 腑实得下而痊愈。
4.2 病案解析 此系一则表寒里实热治愈经验案。病 案中太阳病未解进而出现阳明之实, 发热恶寒, 口渴多 饮, 脉浮滑而数, 丁氏拟以桂枝白虎汤加减, 疏太阳之 邪, 清阳明之热, 助以通腑, 盖阳明有胃实当下之条 也 [12 ] 。方中桂枝、 甘草、 生姜、 大枣, 取以仲景桂枝汤之 法, 解表以驱外寒。石膏与甘草相配, 取以白虎之法, 清阳明之里热。川军、 玄明粉之加入荡涤肠腑, 使腑实 之邪由下焦而出 。“半夏长于降逆散结, 舌苔多腻, 胃 之瘫缓而痞满壅塞者” [13 ] 。瓜蒌润肠通便, 助川军、 玄 明粉攻下之功。竹茹一药, 用之甚妙。竹茹, 竹皮去青, 惟取近里黄皮, 是又稍近于里, 故又清胃脘之阳。廖希 雍曰 :“竹茹, 入足阳明经, 甘寒, 能解阳明之热。 ” 所以竹茹为胃热呕吐呃逆要药。诸药合之, 解表清里, 通腑泻 实。本案丁甘仁先生宗仲景之法, 以六经辨证为纲, 用 药丝丝入扣, 效验如神。
5 小结
以上病案的研究, 虽是丁甘仁先生治疗伤寒学术 思想汪洋大海中之一隅, 但从中却不难发现丁氏在医 学上的高深造诣。丁氏推崇仲景, 法于仲师而不拘泥 于仲师, 在治疗疾病中, 审证求因, 见微知著, 知常达 变, 用药轻盈, 讲究炮制, 其伟岸的学术思想、 精湛的医 术、 治病救人的高尚医德, 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与发扬。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作者:丁占文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