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中医著作\《医学纲目》\
 《医学纲目》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喑者,邪入阴部也。经云∶邪搏阴则为喑。又云∶邪入于阴,搏则为喑。然有二症∶一曰舌喑,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是也;一曰喉喑,乃劳嗽失音之类是也。盖舌喑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咽音声则如故也;喉喑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

 

舌喑

〔丹〕一男子年三十五岁,因连日劳倦,发啖,发为疟疾,医与疟药,三发后变为发热,舌短,言语不辨,喉间痰吼有声,诊其脉洪数似滑,遂以独参汤加竹沥两蚶壳许,两服后吐膏痰三块,舌本正而言可辨,余证未退,遂煎人参黄 汤服,半月而诸证皆退,粥食调补两月,方能起立。

人舌短言语不辨,乃痰涎闭塞舌本之脉而然。尝治一中年男子伤寒身热,师与伤寒药五帖,日后变神昏而喑,遂作体虚有痰治之。人参五钱,黄 、白术当归陈皮各一钱,煎汤入竹沥、姜汁饮之。十二日,其舌始能语得一字。又服之半月,舌渐能转运言语,热除而痊。盖足少阴脉挟舌本,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手少阴别系舌本,故此三脉虚则痰涎乘虚闭塞其脉道,而舌不能转运言语也。若此三脉亡血,则舌无血营养而喑。经云∶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又云∶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治当以前方加补血药也。又尝治一男子五十余岁,嗜酒吐血桶许,后不食,舌不能语,但渴饮水。脉略数,与归、芎、芍、地各一两,术、参各二两,陈皮一两半,甘草二钱,入竹沥、童便、姜汁,至二十余帖能言。若此三脉,风热中之,则其脉弛纵,故舌亦弛纵,不能转运而喑。风寒客之,则其脉缩急,故舌强舌卷而喑,治在中风半身不收求之也。

针灸 喑有二治∶

其一取脾。经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心。经云∶手太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五分,别而上行,入于心中,系舌本,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是也。

心脉涩甚为喑。(全文见虚实法。)

〔《素》〕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脉要精微论)

 

喉喑

〔丹〕俞继道遗精,误服参、 及升浮剂,遂气壅于上焦而喑,声不出。用童便浸香附,为末调服,而疏通上焦以治喑。又用蛤粉、青黛为君,黄柏知母香附佐之为丸,而填补下焦以治遗,十余日良愈。(本草言童便主久嗽失音,故治喑多用童便,由童便能降火故也。)出声音方。

诃子炮去核,木通各一两,甘草半两,用水三升,煎至升半,入生姜地黄汁一合,再煎数沸,放温,分六服,食后,日作半料。(诃子治逆气,破结气。木通通利九窍,治肺痈甚当。)

〔河〕诃子 治失音不能言语。

诃子(四个,半生半炮) 桔梗(一两,半生半炙) 甘草(二寸,半炙半生)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童便一盏,水一盏,煎五七沸,温服。甚者不过三服愈。(桔梗通利肺气,诃子泄肺导气,童便降火甚速。)

一方 桔梗三两,大诃子四个,甘草二两,炮制皆同。每服一钱匕,入砂糖一小块,不入童便,独用水五盏,煎至三盏,时时细呷,一日服尽,其效甚速。

〔海〕发声散 治咽喉语声不出。

栝蒌皮(锉) 白僵蚕(去头) 甘草(各等分。俱各炒黄)

上细末,每三钱,温酒调下,或生姜自然汁调下。用五分,绵裹噙化。咽津亦得,不拘时候,日两三服。

〔《肘》〕治卒失音咽不出。陈皮五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

〔罗〕玉粉丸 治冬月寒痰结,咽喉不利,语声不出。

半夏(洗,五次) 草乌(一字炒) 桂(一字)

上为细末,生姜汁浸饼为丸,如鸡豆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年不愈,亦有效。《黄帝针经》中说,寒气客于会厌,卒然而哑,此药主之。

〔丹〕蛤蚧丸 治肺间邪气,胸中积血作痛,失音,并治久咳失音。

蛤蚧(一对,去嘴足,温水浸去膜,刮了血脉,用好醋炙) 诃子(煨,去核) 阿胶(炒) 生地 麦门冬(去心) 北细辛(去苗)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枣大。每服一丸,含化,食后。

〔《千》〕治暴嗽失音,语不出方。

杏仁(研如泥) 姜汁 砂糖 白蜜(各一升) 五味 紫菀(各三两) 通草 贝母(各四两)桑白皮(五两)

上 咀,以水九升,煮五味、紫菀、通草、贝母、桑白皮,取三升,去渣,纳杏仁泥,姜汁、蜜糖和搅,微火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后稍加。

通声膏方

五味 款冬花 通草(各三两) 人参 细辛 桂心 青竹皮 菖蒲(各二两) 杏仁(一升)白蜜(二斤) 枣膏 姜汁(一升) 酥(五升)

上 咀,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渣,纳姜汁、枣膏、酥、蜜煎令调和,酒服如枣大二丸。

〔丹〕咳嗽声嘶者,此血虚受热也。用青黛、蛤粉,蜜调服之。

〔世〕失音。槐花,瓦上炒令香熟,于地上出火毒,三更后,床上仰卧,随意服,亦治咯血。

〔《千》〕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发,故喑不能言。

〔盂〕人患卒哑。杏仁三分,去皮尖熬,另研桂一分如泥,和取杏核大,绵裹含,细细咽之,日五夜三。

〔丹〕治失音。以桂末着舌下咽津妙。(《千金》、《斗门》、《食忌》、《圣惠方》同。)治风冷失音,以紫梗荆芥根一两,研汁入酒相和,温饮半盏,服无时。(《圣惠方》)

〔《圣》〕治风冷失音,咽喉不利。以 荷根二两绞汁,酒一大盏,相和令匀,不计时候,温服半钟。

〔孙〕内侍曹都使,新造一宅落成,迁入经半月,饮酒大醉,卧起失音不能语。召孙至,诊曰∶因新宅故得此疾耳,半月当愈。但服补心气薯蓣丸,治湿用细辛、川芎,又十日其病渐减,二十日全愈。曹既安,见上问谁医。曰∶孙兆郎中。上乃召问曰∶曹,何疾也?对曰∶凡新宅,壁土皆湿,地亦阴多,人乍来阴气未散,曹心气素虚,饮酒至醉,毛窍皆开,阴湿之气从而入乘心经,心经既虚,而湿气又乘之,所以不能语,臣先用薯蓣丸使心气壮,然后以川芎、细辛,又去湿气,所以能语也。

运气 喑有二∶

一曰热助心实。经云∶少阴之复,暴喑,治以苦寒是也。

二曰寒攻心虚。经云∶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喑,治以咸温是也。

狐惑声哑,其证默默欲眠,目不能闭,起居不安是也。(治法见伤寒。)

〔《灵》〕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浓,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夏恚无言篇)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杂病篇 厥气者,逆气也,足少阴脉循喉咙,又挟舌本,故取之。)

针灸 喑有三法∶

其一取足少阴。上二段经文是也。

其二取足阳明。经云∶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取之所别是也。予治一男子四十九岁,久病痰嗽,忽一日感风寒,食酒肉,遂厥气走喉,病暴喑,与灸足阳明丰隆二穴各三壮,足少阴照海穴各一壮,其声立出,信哉圣经之言也。仍用黄芩降火为君,杏仁、陈皮桔梗泻厥气为臣,诃子泄逆,甘草和元气为佐,服之良愈。

其三取手阳明。经云∶暴喑气哽,取扶突与舌本出血。舌本,廉泉穴也。

〔《甲》〕喑不能言,合谷及涌泉、阳交主之。

〔桑〕卒暴失音∶神门、涌泉。

〔《甲》〕食饮善呕,不能言,通谷主之。暴喑气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饮食不下,天鼎主之。喑不能言,期门主之。暴喑不能言,支沟主之。

 

胎前产后喑

〔《素》〕黄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王注云∶少阴,肾脉也,气不荣养故不能言。)

郭氏论产后不语者何?答曰∶人心有七孔三毛,产后虚弱,多致停积、败血闭于心窍,神志不能明了。心气通于舌,心气闭塞,则舌亦强矣,故令不语,但服七珍散

人参 石菖蒲 生地 川芎(各一两) 细辛 防风 辰砂(另研。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薄荷汤调下,不拘时。

胡氏孤凤丹散 治产后闭目不语。用白矾细研,每服一钱,热水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