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正文

气与中医自然观

“自然”一词最早出现在 《道德经·二十五 章》 ,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这是中国人理解最广泛的自然的含义。自然观是人 们对自然界的总体性认识,是关于自然系统的性 质、构成、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根 本看法 [1 ] 。任何一门系统的学科必然包含与之相 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中医自然观是与中医学相适 应的系统的自然观,是中医学在人与自然的实践中 形成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总体性认识。气是中国传统 哲学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石,气 和中医自然观的关系十分密切,气对中医自然观的 形成、内涵、性质与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医 自然观的基础与核心。

1 气是中医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自然观是人类在长期的人与自然实践过程中形 成的,构成自然观的基础是人们所引起的自然界的 变化,而不是自然界本身,任何自然观都具有一定 历史文化背景,这是自然观形成的哲学基础。中医 自然观的形成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医学 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黄帝内经》的成书以及 《伤 寒杂病论 》《难经 》《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的出现, 使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逐渐完善,中 医自然观也是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除了医学的发 展,其哲学基础亦不容忽视,中医自然观的哲学基 础是元气论。

《易经》曰 : “精气为物” , 《老子》曰 : “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 。秦汉时期形成了元气论,道家 的 《淮南子》 、王充的 《论衡》 、董仲舒的气学理 论等都含有丰富的元气论思想,为中医自然观的形 成奠定了哲学基础 。《淮南子》蕴含了丰富的道家 思想,该书系统深刻地发展了精气学说,解释天地 万物的生成,提出了元气为万物之本的观点 。《淮 南子·天文训》言 : “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 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 凝滞而为地。 ”这里的气是为道之下,天地万物之 原,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生成秩序相似且有具体内容 。 《淮南子·泰族 训》曰 : “与元同气,故同气者帝” ,提出了元气 论的思想作为自然本体的考量。中国古代科学家、 哲学家王充认为,万物之本原是气,如 《论衡· 谈天》曰 : “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天地,含 气之自然也” ,将气与自然联系在一起,明确了气 为自然之本体的观点 ; 《论衡·别通》曰 : “是故 气不通者,强壮之人死,荣华之物枯” ,对气在生 命现象中的作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相比之下,董 仲舒的观点则更重视社会与气的关系,他认为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 为五行 ”(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 ,强调阴阳五 行的本质是一气,阴阳、五行、四时并列关系较为 浓厚,其中心点是一气,这也是其天人观的核心,曰 “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 ( 《春秋繁露·王道》 ) ,以气为核心,将自然和人 类社会相联系,为中医自然观将人、自然、社会共 同作为研究对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气是中医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万物的本原是什么? 这个问题开启了自然哲学 的大门,中医自然观的回答是气,认为气是自然之 本体,如 《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言 : “故在天为 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中医自 然观以气作为构成自然之本体,主要表现在气为宇 宙之原、自然发展形式是气化、气是生命之源等 方面。

2. 1 中医自然观以气作为宇宙之本原 《周易·乾凿度》云 : “夫有形生于无形,故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 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 素者,质之始也。 ”气作为宇宙发展阶段的标志和 结构模式,也是宇宙的物质基础。同样现代物理学 也有近似的认知 ,“据大爆炸宇宙论能量与物质的 进一步定位或生成秩序可以进一步概略和衍生为: ( 纯能量) 奇点 ( 爆炸,基本单位是弦) → ( 衍生 出) 各种辐射→ ( 生成) 高能粒子或点粒子→ ( 在能量转换、聚合与逃逸中形成) 宏观粒子 ( 物 体) → ( 最后生成整个) 物质世界” [2 ] 。而 《黄帝 内经》的论述则略为简单,以阴阳之气来阐发,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

2. 2 中医自然观认为自然发展的形式是气化 喻嘉言 《医门法律·大气论》曰 : “天积气 耳,地积形耳,人以气成形耳” ,认为有形的物质 是由气聚合而形成,此处的 “积气”并非西方自 然观所指的物质由原子排列组合而成,中医自然观 的气聚而成形有专门的概念即 “气化” ,主要指气 的变化过程。天地之间万物皆由一气化生而出, 《二程遗书·卷五》曰 : “万物之生皆气化” ,气化 并不像西方自然观那样结构明确、步骤清晰,却是 以整体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的具体阐释。现代科学 也证明了物质的产生并非结构明确、步骤清晰的, 这之中还有许多人类未曾涉及的领域,气化的概念 则为今天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

2. 3 中医自然观以气作为生命之源

“气者,人之根本也” ( 《难经·八难》 ) ,这 是中医自然观对于生命的认知,把气作为生命的源 头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 “夫人生于地,命 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这和现代生物学 对于生命起源的假说非常接近。现代生物学认为, 地球的生命起源于大约 35 亿年前,在阳光、火山、 大海、雷电等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地球生命开始出 现,最终导致了人的出现 [3 ] 。中医认为的 “天地 合气” ,是天气与地气的融合、阴气与阳气的交 感,阳光、雷电为天之气,属性为阳气,为生命的 诞生提供能量,大海、火山为地之气,属性为阴 气,为生命的诞生提供形质,正是由于天地交感, 能量和形质的相互作用,从而使生命诞生,因此, 中医自然观认为气是生命的起源。

3 气是中医自然观的核心要素

自然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其内涵并非 一成不变,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 关系的理解逐渐深化,自然观的内涵也有所发展, 它不仅包含自然本体论的含义,同时还包含自然认 识论、自然价值论、自然伦理观的含义 [4 ] ,中医 自然观也不例外。中医自然观是中医学认识世界的 基础,中医自然观认为,气是构成自然的本体,这 一认识相应地在自然认识论、自然价值论以及自然 伦理观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1 气是中医自然观认识自然的方法

中医自然观所包含的自然认识论以气为基础, 气作为中医学认识自然的特殊方法、特殊手段和逻 辑思维终点而存在。感性认识是人们认识的第一 步,是对自然界的直接反映,中医学对于自然的感 性认识直观而真实,气也是感性认识的对象,感性 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是认识的必然过程,中医自 然观的理性认识是对自然的抽象、概括的反映,也 是对自然的本质、全面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 段,这一阶段认识的基础是气,张景岳 《类经附 翼·医易义》曰 : “气之为物,聚而有形; 物之为 气,散归无象” 。对 “物”的最终认识是气,气作 为中医自然观对自然认识的终点,这并非混淆了物 质的特殊性,因为这不是认识过程的结束,认识过 程不仅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还包括从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一阶段中医学对自然的 实践目标是气,如 《灵枢·决气》所言 : “余闻人 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 构成人体的六种基础物质有精、气、津、液、血、 脉,这是中医学对人体的感性认识,是直观的反 映,这种对人体构成的基础物质认识上升为理性认 识即为一气,这是对这六种基础物质本质的认识, 也就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之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 飞跃,则表现在中医学对精、气、津、液、血、脉这六种物质所生疾病的治疗皆从调气出发,顾护人 体正气,祛除人体内的邪气,所以说气是自然认识 论实践阶段的落脚点。这是中医自然观所包含自然 认识论的全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 的过程,气不仅是一种认识对象,更是认识的特殊 方法和手段,是感性认识的出发点、理性认识的终 点、实践的落脚点。

3. 2 气是自然价值的评价标准

中医自然观所包含的自然价值论是以气作为评 价标准的,中医自然价值论和传统的价值评价并不 相同,传统的价值评价是在主、客二分前提下的一 种主客关系,价值的评价标准是以主体为主,主体 对客体认同与否则是价值的有无或大小,其价值指 向性为评价主体的人。中医自然观的自然价值评价 则是以自然界和人共同作为中心,实现价值认同。 中医学的自然价值评价的主客体分别是人与自然, 但是主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其评价标准是客观存 在的气,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主客体地位的平等 性,决定了价值评价的结果必然是公平且确实的。 气作为中医学中自然价值的评价标准,是非常客观 和适宜的,人们可以根据气的变化实现自然的价值 认同,如 《吕氏春秋·仲春纪》言 : “仲春行秋 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行冬令则阳气不 胜,麦乃不熟” ,春行秋令和春行冬令的行为,导 致了寒气总至、阳气不胜的后果。从自然价值的角 度探讨,气的不正常是对违反自然规律行为的回 应,所得出的价值评价就是 “坏” ,从而对以后的 行为有所警示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 “春 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 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 也” ,在春天人的行为适应了春天的规律,结果是 “春气之应,养生之道” ,自然对人的意义就展现 出来,人与评价标准的气是相应和的,则自然价值 的评价就是 “好” ,值得人们借鉴。气作为自然价 值的评价标准,不仅使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有所依 据,同时也肯定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和 不可或缺的条件的价值。

3. 3 气是自然伦理的载体

自然伦理观主要讨论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医自然观所包含的自然伦理观讨论的内容则具化 在天人合一观。自然伦理观要求将自然界作为道德 对象加以保护,而天人合一则是中医学的理想状态 和追求目标,天人合一的载体和媒介就是气。 天人合一观是中医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中医整 体思维的体现,要求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 相应也 ”( 《灵枢·岁露论》 ) 。在中医学的天人合 一的自然伦理观中,天也就是自然并非是需要保护 的对象,而是人为求健康而与之合一的对象,人类 的实践活动是以包括人体本身在内的天作为对象 的,所以天与人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而天与人交 流的载体就是气 ,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 “天 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 节,皆通乎天气” ,天地之间,无论是九州还是人 之九窍、五脏、十二节,都是通过气与天相通的, 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这样人与天的交流就 是直观的、随时随地的。天和人的合一,气作为交 流的载体,就像是一个天平两边分别称着天与人, 在保证天人双方交流畅通的同时,也保证了双方的 平等地位,使人的实践活动更加有序,一旦有过分 的行为,伤害自然的同时伤害的也是人类自己。

4 气决定了中医自然观的非结构性质

中医自然观以气为基础建立了整体论的思维方 式,这决定了中医自然观的非结构性,与之相对应 的西医学自然观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 的还原论,是结构性的自然观。正如张岱年先生所 言 : “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由有微小固 体而成; 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些固体皆是气 之凝结。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 [5 ] 。

精确分析的还原论是西医学的重要特征,集中 了近代科学的思维,其注重客观精确分析、实验的 研究方法,强调个人至上、以解剖为基础的分析还 原,重视实体,关注结构,进而形成结构性的自然 观。然而 “当科学家把整体还原为基本的构成部 分— — —无论是细胞、基因或基本粒子,并试图用这 些成分来解释所有现象时,便失去了认识整个系统 的协调活动能力” [6 ] 。恰如细分到钢筋、水泥、砖 块,便无法得知建筑的形貌、风格和功能。结构性 自然观的缺陷愈发明显。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整体论是中医学的基本 特点,蕴含着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强调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的整体和谐发展,重视关 系、关注功能 [7 ] ,进而形成非结构性的自然观。 中医自然观的非结构性质,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现 代科学的进步、量子论的发展,愈发受到认可,正 如普里戈金所说 : “现代科学的发展,近十年物理 学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的突变理论、重整化群、 分支点理论等,都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8 ] 。5 中医自然观是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自然观的形成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同时又对自然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医自然 观的形成与中医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同时中医自然 观又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气是中 医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中医自然观对于中医学的发 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气是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医学 的特色与优势,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气的 作用不可忽视,其对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疾 病都有巨大的影响。

5. 1 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

气在人体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宗气、卫 气、营气、血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这些气 因所在部位和脏腑不同,其功能也不相同,但本质 来说都是人体先天精气以及后天水谷之气和吸入人 体的自然界清气化合而成,正如 《素问·宝命全 形论》所言 :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5. 2 气在中医病理方面的作用

正如 《素问·评热病论》所言 :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 ,《素问·举痛论》曰 : “余知百病生于 气也” ,中医以整体论为指导,以气作为认知疾病 的切入点,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邪气超过人 体的正气,也就是邪盛正衰,这是对所有疾病机理 总的概括。这里的邪气也称为病气,不仅包括自然 界的非时之气,如寒气、暑气、湿气等六淫之气、 传染的疫戾之气、特殊地带的山岚瘴气等,还包括 了人体自身之内的非位之气,也就是气的运行不 畅,如气虚、气陷、气逆等。举例而言,人体内的 胃气本是正气,然其位置偏错,本应下降反而上 逆,会导致呕吐、噎膈等病证,就成为了邪气。西 医学每一种疾病都有相应的病因和病理改变,然而 疾病是千变万化的,中医学则化繁为简,以气提纲 挈领,病机总括为正气衰、邪气盛,这就避免了对 某些新疾病毫无认识、束手无策。

5. 3 气在中医诊断方面的作用

传统的中医诊法有望、闻、问、切四种,其中 切也就是脉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法。中医脉诊 注重以脉候气,如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 : “夫 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 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 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望诊则是观察患者的 神色、气色; 闻诊和问诊则察知患者的声音、气味 等变化。四诊合参,体察机体的变化。

5. 4 中医治疗以调气为要

中医治疗的一个的方针就是顾护正气、祛除邪 气,无论方药、针灸,还是推拿、按摩等各种的治 疗方法,扶正祛邪都是首要目标 。《素问·上古天 真论》曰 :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 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真气从之,精 神内守” ,气通神明则无病。

6 中医自然观的现代价值

中医自然观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是和现代医 学不同的本质所在,集传统文化、医学发展、现代 科技、生态环境于一体,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中 医自然观不仅能指导中医临床、发展中医理论,而 且对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6. 1 医学价值

中医自然观最直接最明显的价值体现在医学 中,中医无论是诊疗还是养生都离不开中医自然观 的指导,中医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实践,脱 离自然观而谈中医无异于缘木求鱼,中医的医疗理 念和医疗方式是建立在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理解之 上,正所谓 “道法自然” ,这也正是中医传承几千 年仍然兴旺发达的原因。当今中医出现 “西医化” “神秘化”等倾向,只有中医自然观方能正本清 源,保持中医强大生命力。

中医自然观对中医发展的指导作用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对西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作用 也十分重大。近年来西医学一直在谋求改变,以还 原论为指导的西医学的发展越来越障碍重重,把人 作为机器、把疾病作为对象而忽视人本身的做法受 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为此西医学从传统生物医学模 式向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体现了西医学 改变的趋势,这与中医自然观统一人、社会和自然 于一体的天人合一观可以相互借鉴。中西医结合医 学的发展成果丰硕,但是因中医、西医自然观的不 同而面临挑战,西医学结构性自然观和中医学非结 构自然观的根本对立使中西医结合医学很难从根本 上有所发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学观念的转变, 这种对立在逐渐消失,特别是西医学生物- 心理- 社 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同时随着中医学现代化研究的 逐步深入,中西医自然观的合流趋势愈加明显,为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2 科学价值

中医自然观从思想的角度入手,应注重研究中 医所蕴含的古代科学思想与现代科学在思想层面的 共通性,注重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在局部对局部、 整体对整体、局部对整体层面上的共通性,这种共 通性能够影响当前对于 “科学”标准的认识,直 接促进 “科学”标准的科学化而更加科学开放、 客观全面、丰富充实 [9 ] 。如冯友兰先生所说 : “我 将冒昧地得出结论: 中国向来没有科学,因为据其 自身之价值标准,她无需任何科学” [10 ] ,中医自然 观将重新定义科学、科学标准和科学价值。实际上 许多科学家都发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科学的密 切关系,如莱布尼茨、玻尔、汤川秀树、林德曼、 惠勒、普里戈金等都承认中国思想对他们研究工作 的启发,正如美国著名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曾经 说过的 : “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字,实 际上科学全部形式上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11 ] 。

6. 3 生态价值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资源 枯竭、生物灭绝、生态恶化已经逐渐成为全人类的 问题。由近代机械自然观指导下的工业文明以征服 自然为目的,最终导致生态恶化,是大自然给人类 敲响的警钟。中医自然观以气为核心,以天人合一 的思想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中医独特的自然 观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的意蕴,更为生态文明准备了 理论素材,在强调人与自然 “合一”的同时,充分 发挥人的积极性、尊重自然的唯一性。中医自然观 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传统文化方面的素 材、提供了建设思路,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 的遗产。

6. 4 文化价值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医自然观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 喻。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苏势不可挡,中华民族 五千年优秀文明留给后人无穷的财富,中医在中国 人心中具有特殊的情怀和地位,越来越多的人信任 中医、选择中医。正如屈原所说 : “生于斯,长于 斯,死于斯 ”( 《渔父》 ) ,以中医自然观为代表的 中医文化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上具有不可代 替的作用,中医自然观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 化的缩影和活的榜样。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宋铮 郑晓红

上一篇:怎么判断是气虚“弱不禁风”

下一篇:应用膏方调治亚健康状态的临证用药规律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