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正文

从中医学角度说汗情

       记得鲁迅先生曾就社会学角度评说过“香汗”与“臭汗”的不同。鄙人不才,斗胆从中医学角度与朋友们一说汗情。
 
       现代医学认为,出汗是人体散热的方式之一,通常在环境温度升高或体内产热增加时,机体就以出汗的方式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中医学则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的种种情形不同,往往能反应出患者病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可不细察。记得初习医学之时,有位老师教给我一首问诊歌诀,开口便是“一问寒热二问汗……”,可见汗液作为诊察病情的指标颇为临床医生所倚重。他们常常借助有无汗液、出汗时间、部位、多少或汗液颜色、气味的不同来分辨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转归。
 
       例如:新病恶寒、发热、有汗为表虚证,无汗为表实证;新病大热、汗出是里实证;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出汗,动则益甚为“自汗”,多见于气虚阳虚证;夜间熟睡中出汗而浑然不知,醒来才觉满身汗水为“盗汗”,多属阴虚火旺或久病阴虚证,临床多见于结核病活动期,是结核中毒症状之一。佝偻病初期的婴儿常常自汗,少数亦出现盗汗。半身出汗被称为“偏汗”,多属气血不足症,老年人出现偏汗常常是中风的先兆,要注意防范。甲亢病人不仅多汗,还以手脚出汗为主。单纯手心出汗往往是过于紧张,胸口出汗多属忧思过度。汗出如油,淋漓不止称“脱汗”,多见于病情危重之时,也有的危重病人只额头出汗。先寒战而后汗出热退为“战汗”,多见于外感热病;汗出而热不退者是表邪未解,或属里热炽盛,须结合其他证候辨证施治。稍一动弹就出汗,通常是过于肥胖或体质虚弱;伴有发热时,尚须当心风湿病,患此病时汗液还会有酸味。气温高而不出汗者可能会中暑;肝硬化病人出黄汗且有一种特殊的腥味;若出青汗,中医称作“倒胆”,揭示有化脓性胆管炎,为重症。
 
 
       近年研究发现,在每个汗腺孔内存在免疫球蛋白A(IgA)。它能有效阻止自然环境中的细菌和病毒从汗腺进入人体,因而,常常排汗的人就不易患病。
 
       有了这项发现,人们无需再为中医将汗当作基本治病方法而费解:传统中医治法有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八法,汗居首法。且不说它对中医治病多么重要,起码也说明汗法是中医治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服用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令患者出汗,使邪从汗解,中医有“邪,其在表者,汗而发之”一说。汗法主要用以治疗上感、水肿、风湿初起及麻疹将透未透等患者。同是汗法,却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分,这就是中医治病的辨证之妙。读者朋友若要深究,不妨读些中医书刊,为自我保健充实知识,实属明智之举。

上一篇:养生养什么?正气是什么?

下一篇:药酒可补益可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