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阳枋《编类钱氏小儿方证说》:“凡小儿关节脉理百骸九窍五脏六腑,粲然在目,故能察病论证,对证用药,如指诸掌。”“对症下药”,指医生确诊后,针对症状处方用药,比喻针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情况,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俗话说:“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对症下药,前提是确诊病症,然后才是有的放矢地施以疗法。察清病症需要学问,确定“下药”,更是学问。“丸散膏丹,汤剂饮片”,固然对大多数病是有疗效的,但心理疗法也是很好的“药品”,可补药之不足。有一则趣话,乘警对车长说:“隔壁车厢里有一名精神病人正在大吵大闹,自称是拿破仑。”车长说:“不要害怕,下一站就是滑铁卢。那时候‘拿破仑’就老实了。”
明末,高由区县医袁某一天接待了一个病人,此人中举,喜极发狂,大笑不止数日,已经难进饮食了。袁先生惊道:“此书生虽然中举,但只可惜有才而无寿。今患此症,乃喜极而伤心,心窍开而不合,又兼饮食不进,命不过十余日而已。你可速速归家,料理后事,拖延了,怕只能作外乡之鬼了。举人此行必过镇江,此处有何师兄,医术高我百倍,持我信请他诊治,或许有一线生机。”遂修书一封,促其快走。举人匆奔镇江,找到何氏,送上信苦求救命。何医生看过信大笑:“先生到来之时,只见愁容满面,何时狂笑不止?”举人说:“所说不日将死,惊恐不已,岂还得笑?“何医生将信递与他看:“某公因新中举人,喜极而狂笑不止。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复合,非药之所能医也。故以危言吓之,使其忧愁抑郁,则心窍自然关闭,想必人来到镇江而病已痊愈矣。”
另有一例。张仲景时代,南阳名医沈氏年迈无子,惆怅成疾。张仲景诊病开方:五谷杂粮各一斤,制成丸药,一顿服用。沈氏看后觉得好笑,逢人便奚落张仲景,他一心想着可笑,忧虑抛掉,遂病愈。
运用心理的能动作用原理,以戏谑的感染手段,切断病态的心理、生理关系,通过精神与机体交互作用,以新的条件反射取代旧的条件反射,达到协调身心机能、提高抗病能力,最终痊愈的目的。看来,“对症下药”,也很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