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其第一句指出秋天的天气特点,点明是个“多事之秋”;第二句阐明秋季的养生要领;第三句告诫人们,倘若秋季保健失误,冬季将罹病,即“秋后算账”。
秋天为什么会成为“多事之秋”?
秋天,气候多变,所谓“秋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可是,人们熬过漫长的苦夏,进入初秋,腠理仍敞开着,不随时过而收缩,此其一。其二,秋季的骤凉与冬季的骤冷不同,凉中夹爽。进入秋季,人们的心里并未做好御凉、御寒的准备,这就为寒邪入侵人体敞开了大门。其三,秋季不仅气候多变,而且温差亦大,早晚凉,中午热,调摄相对困难。秋天成了感冒、胃痛、关节痛、漏肩风等病的多发期,亦是有呼吸道病史的人旧病复发与加重的时节,又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的高发季节。
怎样防止“秋后算账”?
有人提出秋季保健“三隘”,并形象地说成闯“三关”。一是“秋愁关”。秋季,客观上是西风肃杀,万物凋零,容易触景生情,涌起悲哀、凄凉情绪;主观上,大脑底部的松果体,秋凉后分泌激素增加,抑制了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使人的情绪容易低沉和消极。因此,秋天应重视乐观情绪的培养,保持心境平静,收神敛气,为冬天的阳气潜藏做准备。二是“秋燥关”。秋季空气干燥,病菌易从口鼻入侵,加上人体在夏季过多发泄,体质相对虚弱,适应能力降低,体内水分不足,易发秋燥,具体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等症状。预防秋燥,除了喝足水,关键是合理安排饮食,滋阴润燥,多吃萝卜、芝麻、豆腐、鲜梨、柿子、百合、木耳之类,少吃姜、葱、蒜等辛辣之物及煎炸热性食物。三是“肺病关”。秋天养肺,肺为娇脏,通过鼻与外界相通,容易为秋燥所伤而导致肺虚。同时,由于秋季冷空气活动时气温骤降,血管收缩,使得血流不畅,以致肺病迅速发展。防治之法:一是积极体育锻炼,加大肺功能增强抵抗力;二是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增强肺泡的呼吸功能。若如此,秋后就无帐可算了。(钱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