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每天照一照,有病早知道。健康人的舌头应是舌体柔润,舌质淡红,舌面上铺有薄而均匀的、干湿适中的白苔,此谓“舌淡红,苔薄白”。但是患病后,舌质与舌苔就会发生变化。因此,经常观察舌象,可以了解健康状况,及时自我保健与调理。
中医认为,舌与脏腑是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环运行联系在一起的。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舌苔以及舌的形态的变化。中医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边四部分,分别反映心肺、脾胃、肾、肝胆的病变。
看舌象
观舌象主要是观察舌体及其颜色的变化,它反映出脏腑、气血、虚实的变化。
舌质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津液润泽,说明此人身体健康。淡白舌,一般为气血亏损或虚寒体质,多见于大病之后、久病之后或先天不足的人。舌质红绛,多为热证,舌尖红者为心火太盛,多见心烦失眠等表现;舌边红者为肝胆火盛,多见急躁易怒;舌中红者,为胃火太盛,常有烧心泛酸等表现。
舌两侧出现瘀血点,是内分泌代谢紊乱、色素沉着所致,更年期妇女常有这种舌象。青紫舌也很常见,全舌呈均匀青色为寒证,多见于胸腹剧痛时;而舌局部见青紫色斑块或瘀点,在现代人中多见于脂肪肝、肝硬化、肿瘤患者;嗜烟酗酒者因为火毒内蕴,阻塞经脉,也常见紫舌。
舌体胀胖多与痰、湿、热、毒有关。若舌体瘦小、干瘪,多为阴血亏,虚火旺。若舌常伸长吐露唇外,称为“吐舌”,多见婴幼儿心脾有热。若舌色红绛短缩,多为痰湿内阻。若舌体紧缩,不能伸张,多为重证。
舌伸出时偏向一侧为该侧舌下神经麻痹的征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神经官能症的患者,舌伸出时常有麻痹颤动。若舌体软缩,伸张无力,多为气血两虚,阴液亏损,筋脉失养。若舌根强硬,言语不清,多为中风的先兆。
查舌苔
中医认为,舌苔由胃气所生,而胃气为一身气血的原动力。舌苔能反映胃中津液与消化的情况,察苔主要观察的是其颜色、薄厚、润燥、腐腻、剥落等变化。
苔色主要有白、黄、灰、黑四种。白苔主表证和寒证,病情较轻。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灰苔多为里证,黑苔多为重证。
健康人的舌苔多为薄白津润。厚苔或少苔、剥苔都是疾病的表现。舌面有苔但部分剥落,表明胃气或胃阴受损,也见于维生素缺乏时。苔腻说明有痰湿,古书上说“怪病多由痰作祟”,需要加以重视。如果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厚,如豆腐渣样就叫腐苔,这是食积胃肠的表现,也就是俗称的“吃多了”。
舌体中间出现一小块无苔,常表示体内缺乏营养,睡液分泌减少所致;舌的两侧边缘出现青紫色条纹或形状不规则的黑斑、瘀点,常见于妇女月经失调、痛经或子宫功能性出血,也可能是早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若舌苔骤然退去,光洁如镜者为光剥苔,是胃阴胃气俱损的危重现象。苔燥说明人体津液受伤,某些糖尿患者可以见到。而苔滑则说明水液积聚,常见于肾病,往往伴有水肿、腹胀、恶心、眩晕。
凡病邪表浅者,其苔多薄白不干,多见于疾病初起、慢性病等不甚严重的疾病;病邪渐转深者,其苔则渐由白而黄,由薄而厚,由润而干,多见于脱水、酸中毒等。舌苔由白而黄,由黄而退,由退而复生新薄白苔者,为顺象,乃疾病好转之征兆;舌苔由白而灰,由灰而黑者,为逆象,乃疾病恶化之象征。如见到舌如去膜猪腰子样、镜面状、烘糕样等,表示胃气渐绝,病多凶险。
地图舌是舌苔有一处或多处剥脱,剥脱的边沿高突如框,形如地图。镜面舌为舌苔全部脱落,舌面光滑如镜,舌质红,也称镜面红舌。临床上,地图舌和镜面舌多见于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的患者,其中,地图舌在胃肠功能较差的儿童中较多出现。
在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统一的,其主病也就是两者的综合。例如内有实热则多见苔黄舌红;内有虚寒则多见苔白舌淡。热邪内盛,津液耗损则苔干燥;寒湿内停,水津上泛则苔滑润。但是,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人体脏腑气血与病邪之间的复杂变化,临床上也会见到患者的舌质与舌苔不相一致的情况,但只要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也不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在临床中长期观察。
舌的神气和胃气
舌神是全身神气表现的一部分,舌神的基本特征反映在舌象上,主要表现在舌色和舌体运动两方面。舌色红活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者为有神气;舌色晦暗枯涩,活动不灵便,为无神气,其中尤以舌色是否“红活”作为辨别要点。有神之舌说明正气充足,生机旺盛,病中见之也为善候,提示预后良好;无神之舌说明正气衰败,生机已微,预后较差。《形色外诊简摩》指出:“舌苔无论何色,皆属易治;舌质既变,即当察其色之死活。活者,细察底里,隐隐犹见红活,此不过血气之阻滞,非脏气之败坏也;死者,底里全变,干晦枯痿,毫无生气,是脏气不至矣,所谓真脏之色也。”
舌有无胃气,主要观察舌苔是否有根。有根苔是有胃气的征象。无根苔提示胃气衰败,是无胃气的征象。
总之,舌象有神气、有胃气者,表明正气未衰,病情较轻,或病情虽重,但预后良好;舌象表现无神气、无胃气者,多提示正气已虚,病情较重,或不易恢复,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