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和阴阳一样,都是中医学从古代哲学思想中借来的。中医理论用五行来认识自然和人体,进而阐明了健康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规律。
什么是五行
在古代哲学中,“五”说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意为行动、变化,“五行”指的是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不过,当五行被用在中医理论中时,其含义就发生了变化。五行不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这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例如木具有向上生长、能弯曲、能伸展的特性,凡有这种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归属于“木”。
中医五行学说便是用这种类比的方法,将事物的性质、作用、形态与五行属性相比较,只要其特性与某行相类似,就可以确定其归属。太阳从东边升起,与木向上升发的特性类似,因而东方属木;太阳从西边落下,与金的沉降特性类似,西方就属金。进一步推演下去,除了东西南北等方位,五脏、五色、四季均各有归属。
五行是怎么运动的
五行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依次相生、隔一相克的关系。生即滋生、助长、促进的意思,依次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环往复。克有克制、制约、抑制的意思,隔一相克为: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五行之间处于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倘若某一行太盛或太弱,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出现相乘和相侮的情况。乘有以强凌弱的意思,以木克土为例,如果木过于亢盛或土太过虚弱,都会出现木乘土的情况。反之,如果土太过亢盛或是木太过虚弱,土就会反过来“欺侮”木,称为土侮木。
五行的应用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可以用来说明人体内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木有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舒畅而恶抑郁,故肝属木。类似地推演下来,心、脾、肺、肾分别归属于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就会体现在五脏之间。例如肝是储藏气血的地方,气血可以用来滋养心,这就是肝生心;肝又有疏通气血、调节情志的作用,可以疏泄脾的瘀滞,是为肝克脾。
健康的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谐的。倘若某一脏器的功能太过虚弱或是太过强盛,就会出现疾病。这时,就可以从相乘、相侮的关系出发,去观察对应脏器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所以五脏之间的病变就可以用五行学说加以诊断和治疗。
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内脏出现病变,也会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因此,五行学说便可以推而广之,用于人体所有疾病的基本诊断和治疗。例如五脏各有主色,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如果脸色发黄,就多与脾胃失调、气血不足有关,治疗原则以健脾胃为主。
需要注意的是,用五行学说来推断疾病在准确性上是有欠缺的。因而在临床具体应用时,不能机械套用,还应结合具体的辨证来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