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是由学术事件、人物和著述等构成的。对于医学史来说,医学人物,名医大家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治史的人,大抵先爬梳历史文献,梳理历史脉络,还原历史原貌,阐发历史规律,进而做出历史评价。这些工作之后,就是为历史人物写传。事实上,有文字记载的东北中医的历史资料实在不够丰富,可以爬梳的文献也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东北中医的历史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而将当下已知的中医情况,尤其是历史情况记录下来,实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每一项关于东北中医历史的著述都非常有意义,尤其是关于中医人物的著述,更有意义。长春中医药大学崔仲平教授一直致力于这一工作,而《吉林名医谱》的出版是重要成果。《吉林名医谱》由崔仲平、李想编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发行。这是一本记录吉林中医历史的重要著作。
据有关方志书籍记载,18世纪中叶,中医从中原传入吉林。初期,这些中医师的医疗水平不高,多为散医、游医、驼医,无固定居所。医术较高者,坐堂看病,部分坐堂医医术高明,精于医理,影响较大。清末,西医传入吉林。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英国人高积善来到吉林市兴建了“施医院”,又称“男施医院”。后来,高积善和另一个英国人孔源华医生联合建立了“女施医院”,收治女病人。虽然名为“医院”,实际上仅有男女医生各两人,规模小,设备简陋。但“医院”的医疗方式开始被公众所认识。西医刚刚传入东北之时,中医开始在吉林城乡普及,中医队伍不断壮大。尽管西医开始传入,但其规模小,数量少,加之城乡民众对西医的认识不够,社会心理的接受程度还比较差,中医药承担着这一时期城乡的全部医疗任务。1908年,吉林巡抚朱家宝创办“吉林官医院”(吉林市中心医院前身),并附设“吉林医学研究会”及“引逗局”。当时,全院有中医6名,西医2名,设内、外、儿、牛痘、花柳诸科,日门诊百余人次。该院是旧中国,吉林省颇具规模、深受欢迎的官立医院,在中医防病治病、培养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传播中医药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吉林名医谱》收录的165位吉林名中医,就是从担任吉林官医院总医官的名中医焦和、担任医官的名中医陈佐宾开始的,下迄吉林省命名的中医药终身教授,与邱德亮主编的《吉林名中医》珠联璧合,一以贯之。这两种书成为记载吉林名中医历史的重要著作。《吉林名医谱》的编写参考了张天华主编的《吉林省名老中医传略》和陈生主编的内部资料《吉林中医百年》。《吉林名医谱》将165位名医的生卒、学医生涯、行医生涯、学术思想、技术专长、著述等信息作为主要内容,来展现学术人物。作者在前言中说:“今约取百余名医,删其浮词,增以赞语;述其里贯,记其年齿;洗去铅华,脱下官服;摘掉脸谱,抹去光环。庶几展卷易晓,医案可参,告慰前贤,激励后进云尔。”通过该书,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时期,吉林中医的群体形象,他们的成长简历和医学成就。而作者给各位名中医的16字的赞词,写出了人物特点,也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
该书不仅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资料,还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线索。追述吉林中医更早的历史,已经愈发困难。但透过该书,这些名医的学医生涯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上一辈中医的身影。如焦和19岁拜吉林早期名医刘向臣为师,张全福跟随父亲张永顺、祖父张秉宽学医,吉林医坛泰斗王仙舟17岁拜李生堂为师,其弟子有迟德升、王喜天、陈玉峰、胡永盛等,陈明春16岁拜吉林名医邵氏为师,等等。这些都为吉林中医早期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使得进一步梳理研究吉林中医学术流派发展脉络、学术传承关系成为可能。这也等待着更多学者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附录,民国时期长春市中医师公会的一份名单,在该书的最后呈现给读者。这份名单,让我们看到了那一时期,长春市中医师的总体规模、人员情况、行医地点、年龄等,是一份珍贵的史料。
中医史的研究,中医出身学者的研究被称为“内史”研究,但更多中医学者对此不屑,他们对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兴趣更大。史学出身的学者对中医的研究被称为“外史”,但由于他们没有中医训练,很难深入中医史之中,多从生命史、疾病医疗史、物质史、人类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吉林名医谱》记载了地域中医的历史,也是“内史”学者和“外史”学者进一步开掘的矿藏。该书的出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