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中医药行业需要“中医+”思维

近来,“互联网+”思维模式及其驱动市场的运作形式、促进传统行业的方法策略逐步成为人们热衷研讨、积极参与、乐于实践的主流创新创业方式。如今,这一风潮也慢慢向中医药行业靠拢、接轨乃至融合。无疑,这种思维模式指导下的运作形式及方法策略必然会带给包括中医药在内诸多传统行业新的生机。但是,一个行业在未来社会、市场中的潜能到底有多大,根本上取决于自身实力。据此,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中医药领域相关工作的经验心得而提出“中医+”思维,旨在为促进中医药能进一步回归本色、夯实基础提供思路方法,希望藉此可为中医药行业、学科的实力提升贡献绵薄之力。
 
为何中医药需“+”
 
综观中医药行业现状,时代进步和学科改革尽管促进了不同领域的深入研究,产生了一批知识理论、临床科研的成果。但事实上,业界许多前辈大家及青年学者对现今我们行业的发展持不甚乐观的态度,普遍认为中医药作为祖国千百年的独特学科、智慧瑰宝,其发展却着实缓慢且总有力所不逮之时。有劲使不上、抓不住发展脉门是不少学者的主观感受。而在笔者看来,这一现象的产生与中医药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科研创新等领域存在的三个显著弊象息息相关:
 
知识碎片化
 
笔者曾撰文《“三化”制约中医发展》(见《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11月21日)谈到过中医药学科的过度分化对学科发展造成了一定伤害。学科的分化本源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但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许多研究者、教育者因为学科分化而降低自我要求,为了服从分化的学科而使个人的知识体系固化、知识视野狭窄、知识传播单一。最终导致中医药从业人员有了知识碎片化的倾向,并进一步使中医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狭隘、局促。
 
众所周知,医学所涉及的生命问题、疾病发生发展问题等均是复杂艰深的科学命题,而针对这些科学命题,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作为根本理念来树立学科知识体系以应对解决,也与现今益发得到现代医学界重视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不谋而合之处。正如《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曰:“《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诚然,在现今庞杂的知识背景下,不可能也没必要让医学工作者对凡事万物的知识道理均要有所涉猎,但在起码的中医药领域内,中医药工作者理当具备相对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尽量广泛的涉猎中医药相关知识内容。但反观现今的中医药行业,却屡屡出现了研究、教育上的怪现象——能够进行中医诊断教学的一些老师居然不能担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一些学者对中医经典的教学及研究只能担纲《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中的一门却没有能力涉足多门;还有方剂教学者中药功底差或中药研究者对方剂一窍不通、理论研究者不能以临床举证或临床工作者不能以理论阐发等等。凡此种种,均凸显了学科分化背景下中医从业人员的知识碎片化现象,这显然是违背医学要求、逆反中医学理念的学科怪现象。
 
过度专业化
 
如前述,源于诸多中医从业人员因为学科分化的原因而主动降低了自身要求,使个人的研究及教学呈现知识的碎片化、零散化,也从而导致另一个非常明显的弊象——过度的专业化。
 
专业本无可厚非,韩愈《师说》曾有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专长理应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完整系统上而各有所长,而非是为了专业、专长而人为的局限缩窄个人的认知领域、知识获取渠道、思维行为方式。这一人为降低要求的做法或许能使个人专业领域见地、理解乃至研究见长,但绝不利于个人学术乃至整个学科专业的良性发展。历史上的中医先贤已然以身体力行告诉我们,他们能以某一方面专长而闻名历史,但他们没有人仅仅是因为专门研究诊断、外科、方剂、中药而成为专家,均是在深厚系统的知识理论背景基础上触类旁通、由博返约的就某一领域专门阐发而成名成家。由此反观当今中医药行业,未有理论知识基础而先行人为的为个人圈定界限,涌现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却越发少见甚或难见在学科里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大医。由此可知专业固然应当提倡,但过度的专业化亦是制约学科发展的严重弊端。
 
过分的西化思维
 
在中医药研究领域,适当的引用现代科研方法、思维模式,对中医药经典理论、思维模式、方剂药物展开科学研究是可行的,也是现代中医药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这一行为本不为过,但令笔者担忧的恰是无论中医药学何专业、何门类均热衷以过分的西方思维模式展开探讨研究,便过犹不及甚至南辕北辙、邯郸学步了。通观现今整个中医学行业,无论从事医史文献、各家学说还是医学经典的学者,不少人乐于以现代生物医学科研手段、数据统计、公式定理来包装所学,几乎西医学所依托的自然科学研究方式方法均成为中医中药的主要甚至是全部研究手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科基因成分,而学科基因成分的不同是自然地由该学科的自身学科规律所造成的。对于中医药学来说,其诸多学科理论知识的形成有自然科学的成分,但同时也有许多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成分,而这些不同科学成分的存在源自医学
 
问题的复杂性。面对中医药学中诸多科学成分,中医药研究者、教育者就不能够过分的强调单纯以西方思维为主导的自然科学方法进行中医药研究,应当在系统把握中医药知识理论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在遵循中医思维规律、尊重中医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展开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的多种研究方法,才能够使学科研究逐步趋向完整、立体。
 
或许许多中医药工作者会就此提出质疑,认为主流的研究方法就是自然科学,同时要知道自然科学能够换回来的成果、回报有多么的丰厚。笔者不以为然,许多时候正是因为其他科学领域内研究成果少、影响力小才导致国家扶持度弱、社会回报率低。如果学者们能够主动认清学科本质而回归学科本源展开研究、探索路径,能通过坚持这一方式而多点开花、一树多果,最终也就能够唤起国家、社会的认同与支持。
 
何谓“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是笔者早年从事中医药工作时便已萌发的想法,因为中医药学本身便是基于整体观念这一理念而形成的一门学科,许多时候对于该学科的研究不得不整体考量、全面把握才有利于学科研究、学术发展。基于前述现阶段中医药领域中目能所及的三种主要弊象,笔者提出“中医+”思维,旨在能使中医学回归本色而夯实学科基础。具体“中医+”思维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中医药学科内部+”,意即整合中医药领域的内部学科,在原有分科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内部交叉乃至进行必要融合;二是“中医药学+X”,意即实现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从真正意义上打破学科的的传统壁垒,跳出圈子、转换视角的多方位促进中医药学发展创新。略述如下:
 
中医药学科内部“+”
 
中医药学分科日久,本源自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以及教育教学需要。但在这一分科情形下却导致诸多从业人员降低自身要求而使个人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呈现碎片化,个人的学术研究也呈现过度专业化的偏隘。据此,笔者拟从教育教学入手,先实现中医药学科内部的整合。
 
首先教学上要求一线教师起码以“A+B”的形式展开授课,其中学术骨干甚至要做到以“A+B+C”的形式授课,其意思是中医药学教育工作者起码承担两门以上不同中医药科目的教学工作,即以“A”课程为主要教学任务的教师同时要担纲部分“B”甚至是“C”课程的教授任务。如:原本只教授《黄帝内经》的教师可以再加上一门经典如《伤寒》或《金匮》的教学;原本教授方剂的教师可以适当的与中药教师交流协作完成两门课的教学工作;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工作可适当结合;还有鼓励理论教育者广泛参与临床实践及临床带教老师参与理论系统学习等。这一做法从根本入手以教学相长的形式使教育工作者们首先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完整化,进而逐步避免其知识碎片化和过度专业化。最终逐步使中医药学科一线教育工作者能担纲多门课程的完整教学,甚则使许多本无必要的学科分类实现融合,从而精简益发臃肿的教学分科。其次,在这一举措影响下,中医药教育者作为中医药领域的主要研究者,也因为对整个学科知识掌握的系统化、完整化而具备相对更为成熟、正确的中医药学认识和宏观把握,并进一步激发出更能突显中医药理念思维特色的科学研究及创新的新思路、新途径。
 
中医药学+X
 
在上述中医药学内部实现一定整合的基础上,应该来说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使中医学学科实力得以稳固夯实。在这一基础上,中医药学想要进一步在应对复杂医学问题上凸显优势、在学科发展推广中乘风破浪,则势必需要进行广泛的学科交叉来进行学术研究及传播推广。如:立足系统扎实的中医药学理论知识进一步与自然科学学科交叉以探寻出更为契合中医学特色的科研手段,立足中医学治未病理念实现与亚健康学科交叉进行中医亚健康学的研究,立足中医学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成分实现与文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进行多层次的复杂性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符合中医药学科特色的“互联网+”模式的学科推广和发展等。只有实现了广泛的学科交叉、碰撞甚至融汇,才能够使中医药学真正打破固有的传统桎梏而实现突破。
 
综上所述,是笔者提出“中医+”思维的初衷及思路概述。需要补充的是,“中医+”的思维旨在遵循学科本质而客观、科学的实现学科内部有机的整合及与其它学科合理的交叉。其目的在于两点:一是倡导中医药学回归整体观的本色,实现中医从业人员对本学科相关乃至整个中医药理论知识的系统完整掌握,从而杜绝知识碎片化、过度专业化及过分的西方思维等中医药研究及教育的弊象,也就能藉此使中医药学科的基础得以夯实;二是在中医药学科基础夯实的前提下,才能有实力真正的立足中医药学学科特色进行与其他多学科的广泛交叉,从而也才能够使中医药学在知识经济时代阔步前行。目前,关于这一思维的研究、实施与贯彻尚在雏形,也在步步实践中不断调整。希望能够藉此思维推动中医药学真正实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的至高要求,而这一目的也契合现今系统科学的前沿领域对于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追求与期冀。

上一篇:发掘中医药宝库需要责任心

下一篇:坚持中医思维,做有底气中医人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