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新好大夫
“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这是循证医学的概念。中医学并不缺少证据,就说一首麻黄汤,汉代迄今,多少人使用过服用过?还不足于说明吗?但是在平时的诊疗工作中,病人的主诉和症状千差万别,又是需要动用医生的智慧,运用个性化方案解决的。
@杨长青
就中医而言,那些给出理论,拿出来证据,列出症状,给出处置方案,提供疗效的做法,就是循证,也是千年来都在做的正确之道,否则伤寒杂病论,千金方,金匮要略这些书籍怎么会一直在发展,每一个被证实的过程就是不断被证伪。
@贠克强
中医学和“循证医学”之间有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医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气”。后者只看重“实实在在”的证据和数据,只相信外在物质的变化,而中医学决不能没有“气”,从气理器,以器导气。如摒弃“气”这个概念,等于抽掉了中医学的内核。
据报道,日前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对提高村医学历水平、转变村医服务模式、保障村医合理收入、改善村医工作条件和执业环境等8个方面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方案》规划,遴选具备条件的省中高等卫生专业学校,以县(市、区)为单位分片组织,开展乡村医生继续教育。2016年~2025年共培训乡村医生1.2万名,每年度培训1200名,学制3年,成绩合格者颁发大专学历证书。同时,建立“村来村去”村医培养机制,实施面向村卫生室的3年制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每年招生100名,10年共计招生1000名。
笔者认为,当前乡村医生整体质量不高并非单纯乡村医生自身问题,而是“一步步往上爬”的用人机制,导致“最低端”的村卫生室成了医疗行业培养人才“起始地”,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部门—市级医疗部门—乃至更高,几乎成了很多人学医职业生涯的“进步梯”,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只不过是他们的“试验地”,一旦从“试验地”里获得资质和经验,更多人都会选择“更上一个台阶”,离开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最终,村卫生室成了人才的“洼地”。
黑龙江启动的“村来村去”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机制,出发点虽好,但如果乡村医生水平提高后就离开村卫生室,“村来村去”就会变成“村去不回”,最终陷入“时间耗了、资金投了,人才依然匮乏”的困局。要让乡村医生队伍“实力雄厚”,只有想方设法研究出留得住人才的机制。
笔者认为,解决乡村医生人才缺乏问题必须先解决乡村医生性质问题,让乡村医生找到自己的“定位”。否则,许多医学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往往就会远走他乡。其次,还可以探索一些切实有效的灵活办法,如从村里选拔乡村医生,签订“终生在村里行医”协议,由各级政府出资培养乡村医生、提升乡村医生水平,同时各地政府要为乡村医生在婚姻、住房、孩子就学、养老、大病保障、诊疗保险等提供更多的便捷,解决乡村医生在村里行医的后顾之忧,逐渐让乡村医生自愿“留着不去”,或至少在乡镇范围内成为人人向往的执业,最终让更多人愿意终生投入到乡村医生事业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