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中医在瑞士遍地开花

    蒋永光,生于1951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长达40年的中医生涯中,他潜心中医临床和学术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业图书6部,主持国家、省厅等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省市科技奖5项。他曾受日本东洋医学会之邀赴日学术访问,在日期间的学术演讲和诊疗示范得到日本汉医界学人的高度评价。2005年后,他应邀前往瑞士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因良好的疗效和高尚的医德深受患者欢迎和邀请方好评,目前仍在瑞士从事中医临床和研究工作。
 
    国人皆知,中医已走向了世界,尤其进入了欧美发达国家。然而,传统中医在这些西医高度发达的国家到底处于什么状况?在进入和发展上有无问题?了解的人却不多。作为中医师,笔者在瑞士行医近10年,对中医在这个美丽富裕小国生存和逐渐兴盛的过程有一定了解,尤其注意到这里的中医在不少方面产生了与国内不同的变化,这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内中医行业或许有一定借鉴意义。
 
    高品质瑞士医疗的背后
 
    瑞士是一个欧洲小国,面积和人口大约都是我国四川省的十一分之一。这是一个高福利国家,而国民福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医疗保障。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全民强制医疗保险制度,让每一个瑞士人都能享有高品质的医疗,没有看不起病的问题,医疗服务也非常周到。
 
    瑞士的医疗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与人口老龄化有关。据世界经济合作组织2014年统计,瑞士人口平均寿命世界排名第一(82.8岁)。这一方面反映了瑞士人的健康状态,同时也显露出瑞士医疗行业面临的问题。据瑞士联邦统计局2004年公布的数据,瑞士64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就已占总人口的15.8%。而我国2014年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9%。可想而知,在这种人口背景下医疗行业会承受多大的压力,仅仅是医疗保险费用的上升就十分惊人。笔者10年前第一次到瑞士时每月交付的医疗保险费用为110法郎,今年这个费用将近翻了一番,为210法郎。
 
    保险费用不断增长的背后,是倍增的医疗工作负荷。世界经合组织的另一项调查显示,瑞士1980~2006年医生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由每1000人2.4名上升至3.8名,这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然而,医生普遍报怨工作压力大。一些医生朋友告诉我,每天工作10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我的病人也常抱怨,预约的就诊时间经常延后,有时竟长达1~2小时,医生接诊数分钟后,话没说完就开出了处方。据说,这些现象的产生,除病患人数增加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医生分布不均,城市多,乡村少,可见,城乡差别并非只是我们才有;二是医生分科太细,缺乏全科医生,这也许就给我们内外妇儿一把抓的中医留下了发挥空间。
 
    中医规模化进入瑞士
 
    现代中医进入欧美国家是以针灸为引导的,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末,触发点是针麻技术。为什么说是现代中医呢?因为中药和针灸在数百年前就已传入古代欧洲,只是未形成目前这样的规模罢了。神奇的针麻技术重新点燃了西方人对传统中医的兴趣,又与现今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相契合,于是引发了持续至今的中医热。
 
    中医规模化进入瑞士开始于20年前。当时一个叫MediQi的瑞士公司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合作,于1996年在瑞士开设了第一家中医诊所。其后,MediQi的诊所数量不断增加,一度达到10余家,分布于瑞士各大城市。这些诊所的中医来自我国各地,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选派。到目前为止,先后在MediQi工作过的中医师达到200人次以上。由于医师来源正规,资质普遍较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都能得到保证,在瑞士有很好的影响,奠定了瑞士中医发展的基础。
 
    MediQi公司建立不到2年,一家更具影响力的瑞士中医公司问世了,这就是ChinaMed,中国名字叫“莲福”。从公司名称就可看出,MediQi是医学这个词的词根和“气”的拼合,ChinaMed则可理解为中医的西文缩写,后者显得更为中国化。莲福之名,则另具深意,该公司的解释是:莲,寓意美好圣洁,即每个公司成员都应怀有诚爱之心,力求尽善尽美服务患者,莲之全草均入药,既为保健佳品,又是美丽的花卉;福,希冀中医造福四方大众。
 
    莲福公司表现出的中国文化特色,与其创建人的夫人是瑞籍华人有关系。该公司的创立也得到我国驻瑞使领馆的全力支持。这个后起之秀的发展规模甚至超过了MediQi,一度拥有21个连锁中医诊所,分布于瑞士各地。每间诊所面积在150~300平米之间,配备中医师2~5名,这在欧美中医诊所中是颇具规模的。中医师也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在各地中医院和中医科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优选,以保证来瑞后的医疗水平。
 
    莲福公司开办后的第3个年头(2000年),为配合临床中药治疗的需要,又建立了“莲中药厂”。这个药厂原本是为公司下属诊所服务的,随着业务的扩展,后来也面向其他诊所。药厂的主要产品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和中药保健品,并自制有一些用于皮肤病、跌打损伤等的外用中药制剂。2008年,莲中药厂又在荷兰开设了一个子公司,批发和零售中药给欧洲其他国家。尽管将中药引进瑞士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努力,有的时间甚至更早,但莲福公司从“办医”到“制药”的发展历程非常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中医进入瑞士的方式和进程。
 
    中医在瑞士遍地开花
 
    从MediQi开办之初的一枝独秀,到莲福公司的问世,这种并蒂莲花般的局面持续了差不多10年时间。尽管也有其他的中医诊所,但这两家却是瑞士中医舞台上的主角,而且他们在诊所运作与管理方式上也大体相似。可以说,这一阶段的瑞士中医在以一种步调一致、润物无声的方式生存发展。来自中国的中医师每1~2年一换,没有什么喧哗和冲突。但就在这安静的外表之下,变化开始酝酿和发生。
 
    古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际上,十年就造就出一大批瑞士中医新人。
 
    这些新人大多来自MediQi和莲福的数十家中医诊所,主要包括两类人,一类是以婚姻或留学就业方式获得瑞士长期居留,甚至拥有瑞士国籍的人员,他们在诊所多担任医师翻译或前台秘书等工作;另一类是从中国来诊所工作的医师,由于工作业绩好,受患者欢迎,工作签证不断得到延长,有的也已得到瑞士永久居留。于是,这两类人中有相当部分脱离受聘诊所,独撑门面。在开办中医诊所方面,他们各有优势,前者虽非中医专业人士,但有瑞士生活的家庭背景,且熟知德语,在诊所工作期间对中医诊所的运作亦有相当了解,外聘几个中医师就可以顺利开展业务;后者虽语言上仍普遍存在问题,但医疗主业不在话下,诊所内部运作也早已熟知,外部联系和医患沟通,聘用相关人员就可解决。于是,近十来年,瑞士中医诊所开始由零星散落进入遍地开花时期。
 
    中医诊所迅猛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二,一是中医治疗收费高,当然利润也高;二是开办中医诊所的门槛低。第一点,另篇再谈,这里我们重点说说第二点。
 
    中医在瑞士,至今尚未立法,而与欧洲传统的整脊疗法、顺势疗法等一起归入自然疗法范畴。换句话说,不属于主流医学领域。这似乎是被看低了,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规避了一些严格的、短期内又难以更改的医疗法规。进入再说,好不好看疗效,在海外发展,这是一条迂回制胜之路。就此而言,瑞士中医的准入规则是宽松的。
 
    中医的准入在瑞士由行业协会管理,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个叫“经验医学注册”的医学协会(Erfahrungs Medizinischen Register,缩写EMR)。这个组织是一个纯民间机构,但它审查并准许执业西医师和自然疗法师(包括中医)的治疗费用,与之有协议关系,各大保险公司才予以报销,否则患者自付。EMR在审查中医人员资质时也有标准,包括专业学业经历、考试成绩等,而我国中医院校的相关文书(毕业文聘、成绩单、证明材料等),至目前为止,只要达到其标准都是管用的。这对来瑞士工作的中医专业人员来说没有多大问题。
 
    如果我告诉您,瑞士中医诊所与国内大小城镇中医诊所遍布的情形差不多,也许您不会相信,可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只是国内的中医诊所不只是看病,还要卖药,所以大多配备有药房,大一点的甚至有中药加工、汤药代煎等设施。瑞士是医药分家的,中医诊所只提供医疗服务,多数诊所是一个医生、一个前台接待、一个助手(或翻译),个别袖珍诊所就医生一人操持,打扫卫生都是他自己。另外一个很大的差别是,国内中医诊所的主要业务是开药治病,而瑞士则以针灸为主,中药治疗是附带的。
 
    总体来说,较之于传统医药名声在外的法德等欧洲国家,瑞士中医药起步较晚,但发展却更快,目前的普及程度也是最高的。从医疗的社会运作方式看,中医已进入瑞士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因而有着较大的发展机遇。

上一篇:中医药事业中标准和创新的关系

下一篇:记浙江省海盐县秦山街道乡医姚虞明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