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标准化对推动中医药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标准化战略已成为中医药发展的战略之一。明确中医药事业中标准和创新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稳步发展。
标准是创新的根本
中医药事业的创新依赖于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是在原有的医疗实践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变化,产生的更能适应社会的成果,离不开已有标准作为基础。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医药学家总结以往医疗经验,并上升为理论, 著成《内经》一书, 成为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经典著作。此后, 历代中医学家们依据《内经》的理论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医药学理论进行了不断补充和发展。《难经》《太素》,以及后来各大医家对《内经》的注释, 都是根据他们自己的临床认识从各个不同角度阐发《内经》的理论原理。新的著作可以说是以《内经》理论为根本,反映了各大医家的创新成果。
标准决定创新发展方向
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创新的发展方向。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规律, 著成《伤寒杂病论》,并为后世医家所师法。辨证论治,四诊合参,成为中医理论与临床的诊疗标准,影响了后期医学的诊疗发展方向。
标准实施有助于创新成果转化
标准是保证创新成果迅速推广的强有力手段。可以说,从创新一开始,标准就与之融为一体。一项创新一旦被广泛认可、重复使用,就成为新的标准,而这项新的标准则更有利于此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萨德海克·卡诺教授认为“标准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将纷乱的技术创新转变为系统的技术创新活动,并形成新的市场”。在中医药事业中,标准化可使杂乱的创新同步形成一个系统创新,从而创建一个新的医疗方案。在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和贯彻一整套相互协调的标准,以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如国医堂的建立,是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的恰当组合,实现了整体的最佳化,获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
创新水平对标准水平起决定作用
标准产生于创新过程中, 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随着创新而有所改变。神农氏尝百草,逐渐发现某些草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这是中医药最原始的创新,为最早的药典《唐本草》奠定了基础。几千年来无数次创新不断影响着药典的更新。《中国药典》(2015年版)和《唐本草》的差距之大不用言说,由此可见,创新的水平直接影响标准的水平,创新的水平越高对中医药标准的水平影响越大。
创新速度影响标准更新速度
自然环境不断变化,医疗技术不断创新,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标准需要不断更新、补充。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中药是365种,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中药品种已大大增加,达到1892种。近年国内普查中药资源,中药品种已达1.2万多种。分析中药发展过程能发现,越来越多国外民族的药物被引进、规范和认可,最后被中医药学吸收而融为一体。如阿魏、苏合香、安息香、龙脑香、诃黎勒、胡黄连等药材, 和《肘后方》中之“治中蛊毒方”、《千金翼方》中之“耆婆汤”、“耆婆治恶病方”等, 都已成为中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中的宝贵内容。随着创新速度越来越快,中药品种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中药标准的更新速度也将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