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徐经世心系中医传承 关注中医发展

    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之后,我就拟定了关于建立安徽省“国医沙龙中心”的建议稿,其宗旨就是面向不同层次、批次的学术继承人及带教老师,通过师生互相问答的形式,以临床疑难问题为导向,解难答惑,集中开展学术讲座,以期提高临床医生中医水平。
 
    我愿秉持大医精诚的医训,与诸位中医同道共同努力,为中医药事业尽绵薄之力;愿后继者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愿中医药精粹发扬光大,普惠千家万户。
 
    徐经世,字筱甫,1933年生,安徽巢湖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首届“安徽省国医名师”和安徽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
 
    •他出生中医世家,行医济世60年,善攻疑难杂症,功底深厚,圆活变通,对一些内科杂症提出新的诊治方法。
 
    •他立德修身,见人疾如己疾,见人忧如己忧。
 
    •他心系中医传承,启发后辈,身体力行;关注中医发展,矢志不渝,痴心不改。
 
    “为医立德,治事修身,这是我毕生的追求。”一方书案,一杯清茶,记者眼前的国医大师徐经世是一位精瘦的老者,淡淡的眉毛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慈善而不失坚定。在安徽省中医院的一间诊室内,徐经世从他的行医经历到对中医的期望对记者娓娓道来。
 
    承接薪火,经书济世
 
    徐经世家中的书橱,至今摆放着厚厚一摞祖辈传下来的中医经典古书手抄本,好多纸页被徐经世翻得有些破碎,这些手抄本正是祖父徐恕甫留给他的宝贵财富。徐经世生于世医之家,祖父徐恕甫是民国时期的江淮名医,他自幼饱读经史典籍,年近弱冠由文入医,在祖父的严格要求和教诲下,历经六个寒暑学习中医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国学与中医学基础。
 
    正是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不断深化过程使他登上杏林高坛。数年的学习经历中,徐经世很注意学习方法。在他看来,学好中医一定要在“读、看、练、记”四个字上下工夫。“读”,就是埋头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站在理论的高端上;“看”,是随师应诊,学习老师的诊治经验,从实验中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练”,是在中医典籍和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历练,不断地提高医术;“记”,是在实践中多写多记,一一记录中医典籍的学习心得、师诲及临床成功经验。因此,他初出道就与祖父一样饮誉肥东、巢县。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徐经世随祖父调动被推荐进入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毕业留校后又经过几年中医理论的深造和临床实践的历练,使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各家学说的领悟、临证审慎的把握、施治方药的运用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祖父的言传身教,使他在辨证施治过程中游刃有余,成为当时安徽省中医界中青年队伍里的佼佼者。
 
    祖辈三代皆名医,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堪称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徐经世看来,作为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传承不衰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相融的。“整体观的理念、人天和谐的精神、济世治病的追求等,无一不是来自传统文化。”
 
    勤思善悟,药简效彰
 
    徐经世对疾病的处治,不是只盯着个体病灶的变化,而是着眼于整体的情况,也就是从病位分析其病因,按照五脏六腑的生理特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辨证论治。在他的眼中,中医的核心在于“悟”,而“悟”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把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在“悟”中不断升华。
 
    对于治疗疑难病,他提出“杂病论治,注重于脾”。至于如何调好脾胃,他认为要明晰脾胃生理,掌握证治规律,总结出“益脾重理气,养胃用甘平”的原则,主张“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处方用药须注意“三忌”:一忌峻补,二忌温燥,三忌滋腻,如此才能在诊治过程中取得良效。而且在疑难病治疗过程中,只要辨证准确,拟定对证方药就需要“守方”,他认为“积渐成功在于守方”。对于疑难病症,医生不可以太心急,数日更方;但守方并非一成不变,要随时观察,依症增减。曾有一位深度黄疸患者,多方求医,都束手无策。徐经世接诊后守方持久,历经半年,终收疸退之效。
 
    疑难杂症,多缠绵难愈,其机因复杂,治疗中往往需要超越常规,另辟蹊径。他在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有自己鲜明的辨证思维和独特的见解,取方用药、圆活变通是他在方药把握上的精妙之处。他看病贵在辨证,巧于立法和取方用药,常有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在他手中药到病除。曾有一位29岁的患者患上了恶性组织增生症,在多家大医院诊治后,选用多种药物,病情日趋加重,小便失禁,抢救无效,医院动员其出院,安排后事。家属怀着一线希望找到徐经世,徐经世诊治之后,嘱咐家属购买2粒安宫牛黄丸,连夜分2次给患者服下,第二天早晨患者便神志清醒,可以自主小便。对此,徐经世解释道,“我用勺器撬开口腔后发现患者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有力,属热厥证。安宫牛黄丸可以芳香开窍,最为合适。”
 
    徐经世治病,看上去很轻松。病人来了,他左看看,右瞧瞧,不多的问话总是让病人回忆起发病前的一些细节。“运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这句古话本意是指读书、写字用脑时间长,观燕赏花可以缓解疲劳,焕发灵感。徐经世却活用它作为治病的追求。徐经世说,诊病施治时,既要像花序那样井井有条,具有规律,又要像燕子飞舞那样敏捷施展,不无自在。他辨证用药有时“重拳出击”,有时“点到为止”;有时“润物无声”,有时“双管齐下”。尤其是药对之宜,生制之异,唯求协同以增其效,制约以矫偏颇,并且善于使用新方法,触类旁通。
 
    有一两岁儿童因在幼儿园不慎受惊,连日出现夜间惊哭不已,闹得家中及邻居不安,患儿家长找到徐经世。因小儿服用中药比较困难,如用镇静剂又担心有副作用。认真思考后徐经世想到了外治法,嘱咐家长取两层药用纱布袋将10克琥珀装入封口,待临睡前敷于脐穴,外用胶布稍加固定。第二天家长即来告知孩子不再惊哭,安睡一夜。后将此方法用于小儿多动症和失眠等病症,疗效也很显著。徐经世选方用药,不仅能圆活变通,而且剂量适度,善用小方。曾诊治一位食管癌患者,仅处以灵芝、威灵仙,二药等量,嘱煎汤代茶,频频呷服,后竟噎启膈通,患者病痛减轻,转危为安。他还通过临床经验总结研制出“消化复宁汤”“止咳宁”“复方凤尾草冲剂”,为胆胃病、顽固性咳嗽、尿路感染等病症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组方,解决了许多此类患者的痛苦。
 
    在急症治疗方面,徐经世认为,中医需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寻找突破口,对一些急性病可用中药汤剂或丸剂得到快捷的效果。在他的大量案例中,载有一例年过八十的患者,因“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收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病史多年,合并2型糖尿病。神志昏迷,持续高热多天,最高达39.5摄氏度,拟诊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伴低氧血症,予多种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退热效果不佳。徐经世会诊后处单味羚羊角粉两包,嘱鼻饲(患者插胃管),日2次。药用两日,高热即退,未见复作。徐经世说:“中医只要有胆有识,敢于实践,仍可在急性病领域中走出自己的路子。”他认为治疗急性病不可拘泥于一天一剂,如有必要可日夜连服,以达急则治标之目的。
 
    名士风骨,精诚大医
 
    “医德为本,病人至上”是徐经世为医的基本原则。幼年时,祖父治病总以患者为先,也常常减免患者的费用,这给徐经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己做医生后,祖父“见人疾如己疾,见人忧如己忧”的医德,在他身上得到了再现。在安徽省中医院的门诊中,病患盈门,但无论时间早晚,他都是四诊合参,绝无半点敷衍,门诊大楼最后一个关门的总是他的诊室。
 
    为了让来诊患者尽可能早日解除病痛,加班加点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而且一坐就是四个多小时,他有膀胱结石病,是不能长时间坐着不动的,病情发作的时候,他从不告知任何人,而是自己悄悄地服点药物继续坚持门诊,从没因病请过一天假。长年的久坐久劳,导致高血压、颈椎病、胆囊结石等疾病时常困扰着他。
 
    2014年7月底,连续两天的高强度出诊致使徐经世急性胆管炎发作,住进了ICU。脱离了生命危险的他更加感觉到要为中医事业做出更多的努力,在病榻上写了很多病案,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切除胆囊后,徐经世笑称自己是维护中医发展的“无胆英雄”,他说:“我永远将个人之命运同中医之命运联同在一起。”
 
    徐经世开方有一个原则:不开大方,贵药能不用坚决不用。他开的方子一般不会超过12味药,平均每剂药不过20多元。如他在治疗气阴两虚的病人时,常用北沙参的配伍组合代替其他名贵参。十多年前,一位患者因食道癌手术后没钱化疗,徐经世嘱其每天用10~15克灵芝煮水喝下。“普通灵芝不贵”,徐经世表示,“十几年过去了,这位患者康复如常,根本看不出有癌症病史。”
 
    上个世纪80年代,徐经世因工作需要曾担任医院领导,被誉为“专家型党委书记”。在中医院管理层面上,他依然十分优秀。1982年,根据衡阳会议精神,针对科室中医特色不足的问题,徐经世扶持中药加工制剂室,并带领广大医护人员艰苦创业,逐步扩大医院规模,建设中医优势科室和拳头科室,使医院得到顺利发展。徐经世不把自己的才华置于品格之上,从不借机为己,而是甘当“人梯”,让他所在医院的各个科室和专业干部队伍一个个成为中流砥柱,成为专业拔尖人才和优秀人才。
 
    杏林传道,培养后学
 
    徐经世十分关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他摒弃门户之见,将自己数十年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深得学生钦佩与爱戴。在他看来,中医要发展,要取得好的疗效,首先要有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有了人才,才可使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鼓励后生勤奋好学,他奔走联系堂兄、美籍华人徐经方,先后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大学,设立“忠恕奖学金”“育才奖学金”,激励中医学子努力学习中医。此外,他还将家中珍藏的数部古籍捐赠给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对于如何传承,徐经世感悟颇多。他认为,中医临床依托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因此中医学子要认真研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中医学的根基,没有经典,正如没有根的树木,何以能够枝繁叶茂。他鼓励后辈们将经典与临床实践结合,“‘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我的成绩,归功实践”。为了让实践中得来的经验能够指导后来者,他已将祖父和自己的临床经验整理出版数册。
 
    徐经世常对学生说,学中医贵在“悟”,知识分为意念知识和记忆知识,中医属于意念性知识,所以在熟读经典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之上,需要“悟”,更需要带着问题去“悟”。就是要能够“思及人所未想”,这样才能在治疗疑难杂症时,收到满意的疗效。
 
    为了让弟子学到自己的真本事,徐经世经常边应诊、边带教学生。比如遇到胸痛的患者,曾做心血管造影、支气管镜及胃镜检查都没有明显异常。“此病病因是什么,为何做了这么多检查仍然找不到病因,怎样运用中医思维考虑?”徐经世一股脑儿把这些问题抛给在场学生,继而从《金匮要略》中有关病因的理论出发,引导大家想出答案。
 
    基于中医成才特点,徐经世总结出中医传承应当突破的四个关口:一是“文字”关。中医古籍文献都是以古文写成,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知识,古籍文献就不易读懂,即使读懂了,也难以读深,徐经世的古文基础就是从小练出来的,迄今还能熟练背诵《内经》等诸多经典著作的重要条文。二是“经典”关。好多学生毕业后,却连一张完整有效的中医处方都开不好,可以说和不注重经典不无关系。三是“信念”关。没有坚定的中医信念,没有顽强的自立精神,没有刻苦钻研的毅力,没有高度的责任感,都是无法成为精诚大医的。四是“坚持创新”关。毋庸置疑,创新开拓精神是中医学的客观需要,但中医这个体系中,创新首先应强调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没有继承谈不上创新。尊古而不泥古,法新而不囿新,德医并举。中医是一门应用学科,源于实践,是在实践以及总结前人、继承古训的基础上逐渐完善的。创新不能空穴来风,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这是当今振兴中医的关键所在。
 
    在徐经世的带教下,很多学生的医术获得了提升,而且还鼓舞了一些西医进行西学中的尝试。他的学生张莉原来是一位西医,起初对中医理论抱有怀疑态度。2003年,她的一位亲戚年过六旬,患糖尿病多年,又患上了“天疱疮”,这是免疫性疾病,西医需要大量激素治疗。然而,因其高龄,加之有糖尿病,身体状况恐难承受大剂量激素所产生的副作用,很多医院无人敢提供治疗。徐经世治疗1个月后,病情大为改观。一年后,竟然完全康复。这给了张莉极大的震撼,让她萌发了学习中医的念头,迫不及待想弄清中医的奥秘。
 
    如今,张莉已成为徐经世的师承学徒。“中医固然好,但你也不要完全抛弃西医,充分利用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好好思考一下,怎样做到立足中医,走中西医结合之路。”这是徐经世对这位西学中学生的叮嘱,也是对中医发展趋势的一个期望。

上一篇:中医用药如用兵

下一篇:门纯德极重兴阳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