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如在北京遇到了几位影响其一生的专家学者和医界名流,他们是刘一峰、汪逢春、赵树屏、瞿文楼等。
刘一峰(1884年~1974年) 原籍浙江省鄞县,他祖上是宁波人,世代行医,人称“岐黄世家”。刘一峰是西鹤年堂的东家,李茂如是西鹤年堂众多学徒中数一数二的俊杰少年,他遂收李茂如为义子。李茂如亦不愧为西鹤年堂的中坚力量,在忍痛离京之后近60年的漫漫人生道路中,他依然秉承了老师的铮铮铁骨,为人做事,从未向困难低头。
汪逢春(1884年~1949年) 他是李茂如曾经就读的“中药讲习所”的校长,读书期间李茂如还因成绩优秀,获赠汪逢春定制的一方铜制墨盒,盒盖的右侧写“茂如同学”,中书“成绩优良”,左属“汪逢春”,横批“清秘阁”3字,“清秘阁”是当年北京琉璃厂的一家老字店号。李茂如在中药讲习所半工半读期间,直接聆听名师教诲,悉心苦学,每考必名列前茅。1942年他参加北平市中医考试,取得中医师、中药师双重资格后,鹤年堂的师兄弟们听闻此迅,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赵树屏(1891年~1957年) 其时任“中药讲习所”教务主任,年轻干练的李茂如在学期间才华初露,颇得赵树屏赏识,赵树屏遂郑重收李茂如为徒。当时的李茂如经济能力不足,破例由老师置席设宴。礼帽、马褂、长袍,穿戴齐整,先拜诸神,次拜老师,完成收徒仪式。李茂如曾说:“余弱冠入北京西鹤年堂药店学徒,又拜已故名医先师赵公树屏门下学医,春风化雨,受益良多。”1982年秋,李茂如为整理其师赵树屏学术资料旅京,还曾作“缅怀先师赵公树屏”小诗一首,以为纪念:“惜别师门四十年,关山千里梦魂连。流光催逝痛星陨,白云依依仰长天。缅师廉正笃公益,敬业济时奋先鞭。长桑风范千秋照,上池垂泽永斯沾。”
李茂如曾得赵树屏、瞿文楼、汪逢春等先生教诲,加之较赵绍琴还年长一岁,因此,他不但是北京中医学院建院老前辈瞿文楼等先生的亲炙门生,还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赵绍琴的同门师兄。
正是李茂如青年时代在北京著名药店西鹤年堂和北京市中药讲习所的学习生活经历,使之有幸成为此后北京中医学院建院老前辈瞿文楼等人的学生,这种师承关系为李茂如和北京名中医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纽带。而李茂如晚年,在其代表作《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医籍汇考》和《医籍叙录集》的成书前后,分别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钱超尘等人建立起了学术沟通的桥梁。1986年3月,中央卫生部组织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医古籍文献研讨会”,特邀李茂如参会。会上刘渡舟向全体予会人员介绍李茂如清贫治学,独辟中医文献目录学蹊径的事迹,言到动情处竟然忍不住声泪俱下。钱超尘多次通过电话和李茂如有所沟通,还在帮助他联系其《医籍叙录集》的出版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钱超尘在此书序言中说:“大约2000年3月7日赵怀舟抱着一大包书稿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请我在北京联系出版社以繁体竖排的方式出版……那时出版事业正处在低谷时期,先后联系了几个出版社,都没有结果。幸好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慧眼识金,看出这部书有沉甸甸的含金量,同意出版。”
对于李茂如来说,西鹤年堂的故旧往事和中药讲习所的学习经历是其艰难岁月中最为甜蜜的回忆。李茂如生前就有一个愿望——他希望自己的手稿资料能够继续造福社会,他希望自己的手稿资料能够重归北京故地。
李茂如(1917年~2001年),原名李旆臣,山西省平定县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文献目录学家。20世纪70年代着手创建“中医文献目录学”,积数十年心血著《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医籍汇考》《医籍叙录集》传世。
2010年,李茂如殁后九年,在他长女李若铃的精心安排下,家人、弟子将其手稿、札记、卡片、图书、手绘图表、制作仪器等众多学术资料无偿捐赠给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收集整理 多方联络
据李若铃介绍,其父在世时曾反复提及:“家乡平定赐予了自己生命,北京求学赋予了思维灵魂” ,言谈之间时常流露出对自己青年学习地的无比思念。为了将毕生研究的《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医籍汇考》出版,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李茂如就联系出版社,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
李茂如青年时期在北京求学,因为与北京难以割舍的情缘,他在世时曾经和有关单位联系,但因多种原因未能如愿。为了完整地保存好父亲的物品,使其重要价值被认可,李若铃多次召集家庭会议,并主动承担了原件的整理复制工作。她虽然不完全明白父亲研究的具体内容,但还是将所有资料分门别类,并安排了容易区别的包装;之后开始不断联系当地的出版社,希望能全部出版这些珍贵的史料;她奔波在街头,反复和复印店人员交涉,让他们能扫描出满意的图片和文稿,制作出能流传后世的光盘。所有的费用都是从她有限的工资中支付,但却毫无怨言。
几经周折 达成夙愿
一次,李若铃试探着和父亲的关门弟子、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赵怀舟联系,此时他已经毕业返回山西工作十余年了。受恩师子女委托,赵怀舟联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了解情况后梁永宣立刻向靳琦副校长汇报说明,他们亦非常重视此事,并从多方面予以支持。靳琦很快便安排赴太原,并约定面会李茂如家人。2009年10月22日学校派人前往老人旧居,当大家目睹资料后都惊叹不已。
2009年11月5日,梁永宣至太原拜见李若铃,在查看摆放有序的资料后、观看李茂如八十寿诞的录像时,面对李茂如的音容笑貌,她禁不住当场落泪,感叹道:“这么好的学者,其学问和精神应该发扬!”
春节过后,图书馆立刻着手准备。2010年3月13日至15日,家属们分乘火车、汽车抵达北京,期间李若铃拜访了父亲的好友高殿荣、青年时同在“北京中药讲习所”学习的旧友国医大师金世元、西鹤年堂经理焦保元,以及之前有交往的中国古籍出版社的伊广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钱超尘二位,并相约出席捐赠仪式。
李茂如16岁入北京西鹤年堂药店学习中药炮制,25岁入北京中药讲习所系统学习医药知识,并拜京城名医赵树屏先生为师,26岁便取得了中药药剂师、中医师双重资格。他在中医理论、中医临床和医史文献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他毕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研究和发展,虽历经战乱与政治动荡,却仍然冒着风险保留下大量珍贵文献和实物资料。其中与医学相关的讲稿和笔记,内容涵盖了内经、伤寒、金匮、方剂、针灸、五运六气和子午流注等,于其他类别如史地宗教、天文历法、宗族家谱、文苑笔录、纪事信函、书法文字,亦有涉猎。此外,捐赠物品中还有他在北京中药讲习所学习时使用的教材,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政府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以及人生各阶段的珍贵历史照片等。
捐赠丰富 资料渊浩
李茂如家属捐赠物品中学术价值较为突出的主要有:其在“北京中药讲习所”学习所使用的讲义一函。函套上有李茂如于1942年所书“北京中药讲习所第一班讲义目录”。据此可知《讲义》共有13册,分别由杨树澄、瞿文楼、安干青、仉即吾、张子明、赵体乾编写,内容包括《中国药物学》《中国制药学》《中医处方学》《中药新说》等,后二册《国文》和《商业道德》缺。
另有其撰写的《五运六气概说》讲稿,《专题掇碎》(含运气学说、干支纪日、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内容),有关方剂学、气功、地方性甲状腺肿、肝硬化、肝肾气和大骨节病的笔记,证治杂记、杂抄,《病名手册》和病案处方。已出版的《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医籍汇考》(25册)的手稿、《医籍叙录集》的草稿及编写相关资料。绘制的《一百九十种目录书见于各丛书对检表》《日本医史纪年表》《张仲景时代考证表》和《子午流注五腧穴开穴干支经纬图》。以及荣获1992年国家“实用新型”第77866号专利的“子午流注纳甲针法开穴器”的实物、证书、创制过程等相关资料。
李茂如治学勤勉、博文广识,史地宗教、天文历法颇为精通。史学方面绘制有《三百年历史纪年表》《中国历代名人稽年表》《手绘三柱式历史纪年表》和《中国文献资料的形质发展历史表》;地理方面绘制有《明末迄今(320年)纬度变化图(南北对移)》《日本地理图略》《东汉历史图略》和《历代藏书地图略》;天文历法方面绘制有《1959己亥年二十四节时距变化图》《一岁阴阳消长变化图》《周天二十八宿黄道分布图》和《周天二十八宿图》,并创制了“万年历便捷查找卡”“万年周期日历盘”和“星干纪日盘”。
他情趣高雅,喜爱诗词书法,常以此怡情。此次捐赠文献中有集他研究诗词元曲笔记心得而编成的《词坛掇碎》,并有其撰写的诗词集《韵词掇录》的清稿本(共收录李茂如作品68首)。书法作品有他手录的马致远“潇湘八景题词”、张小山《清江引》四支,仿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别拟的五言新句,研究中医文献目录学有感而创作的《咏怀》。另有学习书法、篆字、石鼓文等而编写的《书艺杂识》《学篆杂抄》和《石鼓琐录》。
他的捐赠资料多为第一手原始信息,其中不仅有一生沉浮中所撰写的各种纪事杂记,如《日事纪略》、《闲云漫笔》,亦保留有从民国至逝世前遗留下的大量珍贵影像资料,如在北京学习医药的相关照片、参加各类重要会议的留念照片、创办山西中医业余大学的相关照片等;同时还有与友人同行、家属亲人的往来信函。
这些宝贵的史料,不仅使我们对李茂如的人生轨迹及其学术成长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为我们了解他生活奋斗的那段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参考。
经有关研究人员精心修复、整理后展出,受到校领导、师生和医史文献专家的赞扬,许多人深受感动,在留言簿上写下感言。展览还在学校举办的读书日、文化节等活动中获得好评,成为激励师生严谨治学、勤奋敬业的生动教材。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曾多次参观展览并会见李茂如的亲属和弟子,他高度评价李茂如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鼓励有关人员进一步深入整理和研究捐赠资料,传承老一辈中医药专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