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澄江针灸学派境外传播纪实

  澄江针灸学派是以一代针灸巨擘、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承淡安为创始人,首批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以及邱茂良、杨甲三等众多代表性传承人为支撑,以探究和弘扬针灸学术为追求的现代针灸学术流派。上世纪前叶,面对官学失守、非科学责难等,学派众多弟子传人在承淡安带领下,慨然以复兴针灸绝学为己任,秉持兼容并蓄的学术风范,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致用思想,取石攻玉,纳涓成河,构建了现代针灸学科体系、确立了针灸高等教育新模式、开创了现代针灸临床研究范式,使得针灸仁术在华夏大地重发异彩,并洋溢于境外。

  同祖国大陆一样,二战之前,针灸在香港也处于濒临灭绝状态。承淡安在无锡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以下简称研究社)之后,影响渐次远播,也吸引了粤港两地才俊追随,如卢觉非、卢觉愚兄弟,曾天治、谢永光等。

  创办香港最早的针灸教育机构

  曾天治(1902—1948),广东五华人。曾任教师,因家人叠遭病故,弃教从医。1932年春,辞去了佛山华英女子中学的教职,师从承淡安,专攻针灸。然而,学成归里后,却要面对“广州人士,不知针灸为何物?灸字多读作炙字”的尴尬。为此,他一面积极向朋友介绍针灸临床价值,一面对朋友推介来的病人精心治疗,并取得了“十九都获痊愈”的效果,因此医名日盛,并先后被广州汉兴国医学校、光汉中医学校聘为针灸课程老师(其间编著《针灸医学大纲》作为教材)。由于中医学校的针灸课时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本着“针灸不应私相授受,应公开研究”的愿望,曾天治遂自行在广州泰康路开设了“科学针灸治疗讲习所”,亦医亦教,推广针灸。1937年七七事变后,该讲习所迁址香港,并易名为“科学针灸医学院”,成为香港最早设立的针灸教学机构。

  与承淡安创办的研究社一样,科学针灸医学院也采用函授与面授并举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学验俱丰,辅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使曾天治桃李满园,并为澄江针灸学派进一步向境外拓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香港针灸名家苏天佑、邓昆明、梁铁生、谢礼卿、吴石垣、庄树民,新加坡针灸名家萧憬我,广东针灸名家如庞中彦、伍天民、李千里,俱出自曾氏门下。其中,苏天佑、邓昆明、萧憬我、庞中彦、伍天民等人,又曾分别在香港、新加坡、广州及内地设班授徒,绵瓞更广。

  成立香港第一个针灸学术团体

  卢觉愚(1897-1981)出身中医世家,其祖以医名世,其父亦曾修药济人。幼年曾就读于香港公立英文学校,因此不仅中文造诣很深,而且精通英文。17岁时,因母亲患热病吐血不治,遂虔遵父命,拜师学习中医,四年卒业。1926年考入香港东华三院,担任中医内科医生。1932年参加承淡安创办的研究社函授学习。1938年出任东华三院首任中医长。卢觉愚不仅是一位伤寒名家,与谭次公、张公让同为20世纪30年代粤港地区中医科学化运动的先驱,而且也十分热衷于研究与传播针灸。1934年,他在《针灸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突眼性甲状腺病针效之研究”的论文,是香港针灸界公开发布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同年,他还根据承淡安编著的《中国针灸治疗学》,结合西医脊椎神经起止循行形状的插图,制成《关系针灸学术之经穴神经表解》,在医刊上发表。有学者因此认为,将针灸经穴与神经系统做出比较精细的对照,全中国以卢氏为第一人。依据研究社分社章程,1935年12月卢觉愚筹备并设立了研究社香港分社。这也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个针灸学术团体。

  淞沪会战后,设在无锡的研究社暂停了一切业务活动。卢觉愚在香港设立了“实用针灸学社”,通过开办针灸讲座和培训,为港粤两地培育了不少针灸专才。

  1970年,为继承承淡安弘扬针灸之遗志,传承其治学之精神,扩大针灸学术在境外的传播,部分澄江针灸学派传人在香港重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由卢觉愚任名誉社长,承门弟子谢永光任社长。该研究社不仅沿袭承淡安的办社模式,出版《针灸医学》会刊,开设针灸专修班,面向全球培育针灸英才,而且主动适应时代潮流,积极扩大与各国针灸同行的学术交流。1979年,该社改名香港中国针灸协会。

  薪火传承,铸香港针灸中坚

  承淡安再传弟子苏天佑、梁觉玄等学派后续传人,主动接棒,再传薪火,构铸了20世纪下半叶香港针灸的中坚。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工作受到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承淡安陆续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主席,折射出政府对针灸的肯定与重视。内地对针灸的积极态度,也影响到香港。在此期间,陈存仁创办了中国针灸学院、邓悟隐主办的广中中医学院、方德华主办的汉兴中医学院,以及其他或独立设置、或由各中医师公会附设的中医学院,都先后开设了针灸班,加上一直存续的香港针灸专科学院(苏天佑创办于1940年)、邓昆明针灸学院(邓昆明创办)等传统针灸培训机构,香港针灸教育呈现百舸争流的热闹局面。而这些针灸班的师资,多为澄江针灸学派传人。以最具规模的中国针灸学院为例,该学院虽由陈存仁主办,但院长及主讲教师则由邓昆明弟子梁觉玄担任,学院还同时聘请了香港针灸界的精英谢永光、邓昆明、苏天佑等担任特约讲师,他们俱为澄江针灸学派传人。由于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因此海内外学员纷至踏来。后来组成的中国针灸学会(香港),其早期会员多为该学院历届毕业同学。

  在20世纪80年代前叶,香港针灸学术研究团体主要有中国针灸协会、中国针灸学会、香港针灸协会、香港针灸师会、香港中华针灸医师学会等,这些团体多由承氏亲传或再传弟子主持。因此有学者追本溯源,认为香港针灸界实为由承淡安一脉繁衍起来的。也有专家指出,承淡安的精神和学术,一直对香港针灸的教育、医疗和研究起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辐射近邻,在台湾、澳门生根开花

  由于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与文化渊源,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期,欧美、东南亚人士学习针灸,大多以香港为首选之地。他们或远赴香港,或请名师到本地开课授徒、设馆行医,进一步促进了澄江针灸学派在境外的广泛传播。特别是临近的澳门、台湾地区,前往求学的弟子亦当不少。此外,上世纪五十年代,承淡安亲传弟子申书文(贡噶老人)前往台湾,一边弘扬藏传佛教,一边传播针灸医术,并出版了承淡安编著的《中国针灸学》(1969年)。1962~1972年期间,承淡安再传弟子苏天佑,曾往台湾,设班授徒。原澳门中医学会会长谭伯铭曾师事王珩光学习针灸,王珩光也是研究社的早期社员。这些事实,虽属鳞爪,但也可管窥澄江针灸学派对这两个地区的影响。此外,邱茂良、程莘农等承氏亲传及再传弟子,也都不乏源自这两个地区的衣钵传人。  

  拓荒新加坡,传播针灸术

  针灸疗法是随着中国移民而流传到新加坡的。李金龙教授认为,针灸在新加坡的传授,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方展纶与陈志群(勉之)合创新加坡耀华针灸学社(1936年)、何敬慈创办针灸治疗院(1937年)、萧憬我创办中国针灸医学总院(1938年)。据谢永光先生考证,新加坡耀华针灸学社是香港总社在新加坡设立的分社。据现任职新加坡樟宜医院的林英医师介绍,方展纶师从承淡安亲传弟子陈惠民先生。因此,作为新加坡第一家针灸传播机构的耀华针灸学社,与澄江针灸学派可谓血脉相连。另外,何敬慈为承淡安亲传弟子,并于1937年开设研究社“新加坡大坡分社”;同年5月,承淡安另一亲传弟子邓颂如开设了研究社“新加坡小坡分社”。而萧憬我,则是承淡安再传弟子。

  除了办学之外,承淡安亲传弟子刘致中,于1938年出版了新加坡第一本针灸专著——《针灸经穴图考》。作者在自序中写道:“致中世家业医,侧身南洋教育界多年,课余辄涉猎医典,尤好研针灸之术而无良师指导。岁丙子,决然弃教鞭回国,就学于吾国惟一之针灸医学专门校,校为吾师淡安所手创,师于针灸之学深通三昧,致中苦心研究,复蒙其悉心指导,自信颇有心得。”

  除新加坡本地华人外,也有原本身居内地的该学派传人,因各种原因来到新加坡,同时也将针灸带到了新加坡。如新加坡中华医院第一分院原院长符伯华,1937年师从承淡安,后因抗日战争爆发移居新加坡。

  设立针灸总院,构建传播针灸学术阵地

  由萧憬我在新加坡实龙岗545号创办的中国针灸医学总院,是上世纪30年代末期直至70年代前期新加坡传播针灸医术的主阵地,影响遍及新、马以及东南亚甚至中东地区。

  针灸总院是一个融针灸教育、医疗于一体的针灸专门机构,经十余年的不懈耕耘(日据时期停办三年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并曾是马来西亚唯一传授针灸医术之机构(新加坡中兴日报,1955年3月22日第五版)。该社通过面授(学制一年)、函授等不同途径,培养了一大批针灸专才,其中谢斋孙、陈必廉、李金龙等一大批优秀学员逐步成为新加坡中医界之栋梁。其中,谢斋孙曾任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长、中医学院院长;陈必廉教授曾担任新加坡针灸研究院院长、中华医院院长、中医师公会长等职;李金龙教授曾任新加坡中华针灸研究院院长、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院院长等职。此外,针灸总院还培养了大批活跃于新、马两国,甚至东南亚、欧美等地区的针灸英才。

  1976年1月1日,萧憬我谢世后,针灸总院由其二公子萧永煌接掌。虽然该院于1977年停办教学,但子承父业的萧永煌,针灸医术声名远播,曾多次应邀赴沙特、苏丹等中东地区为王室成员治病,并为当地媒体所报导。该院院址院舍至今仍保留如初。

  开办中医教育,培养中医人才

  1953年元月3日,由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举办的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1976年易名为新加坡中医学院,以下一律统称中医学院)开学,揭开了新加坡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篇章。该院办学之初,针灸课程以《承淡安针灸学检要》为教材。1966年后,中医学院开始将针灸列为必修科目,并逐步明确学习要求。自上世纪70年代起,在新加坡中医学院主讲针灸课程的老师有李永升(1960年考入厦门大学境外函授学院中医专科学习119,主持针灸教学的是承淡安亲传弟子陈应龙教授)、简健全(1960年考取厦门大学境外函授学院中医专科学习 245)、戴崇武、谢斋培与陈必廉等等。

  1980年5月,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成立了新加坡中华针灸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对外负责联络各国针灸界,对内致力于推动本地针灸的研究和发展。首任院长由澄江针灸学派弟子李永升担任,后历经陈必廉、谢斋培、李金龙、庄或勋、黄进来、陈楷华、刘嘉扬、冯增益、郭忠福等诸任院长。其中,谢斋培师从李永升,之后还随陈应龙学习针灸和气功;刘嘉扬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李玉堂教授的学生,郭忠福是王玲玲教授的学生,而王玲玲、李玉堂都是邱茂良先生的高足。因此,包括陈必廉、李金龙在内,研究院院长多为该学派传人。

  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外针灸交流趋于活跃。新加坡中医学院早于上世纪90年代即与澄江针灸学派重要传承地——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该校本科毕业生全部发放南京中医药大学文凭。特别是2004年,两校进一步签署协议,将该院招收的硕、博士研究生全部接受南京导师的培养,从而为更好地扩大澄江针灸学派在新加坡的传播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东南亚其他地区不断拓展

  上世纪80年代前,东南亚华裔中医不少是在厦门大学境外函授学院主办的“针灸专修科”或“中医专修科”出身,在该院主持针灸学教学工作的陈应龙教授,是承淡安亲传弟子。历任菲律宾中医师公会主席的高达三,是研究社第二期毕业学员。另一位在菲律宾行医数十年的著名老中医关飞雄,则是曾天治的弟子。

  1962年起十年间,该学派第三代传人苏天佑,怀着一颗推广针灸、布施福音之心,开始到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泰国、越南、缅甸、印尼等地施诊、讲学,又培养了众多针灸传人,如马来西亚吡叻州的名中医幸镜清、招知行、丘荣清等。幸镜清还曾在2009年11月获评为“大马国际名医贡献奖”得主。

  1976年3月12日,由卢觉愚、谢永光主办的香港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在

  汉城设立韩国分社,金容基博士被委任为分社社长。第一批社员共53人,全部系韩国人。

  此外,曾先后担任福建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的黄宗勖、俞昌德师徒,先后主持泉州中医院针灸科工作的留章杰、张永树师徒,利用福建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在积极开展与东南亚地区针灸学术交流的同时,亦为该地区培养了不少针灸英才,拓展了澄江针灸学派在该地区的传承范围。

  澄江针灸学派躬垦美国

  澄江针灸学派传入美国,有案可据的可以追溯到1936年。是年《针灸杂志》第4卷第2期,刊有鸣谢美国罗省社员方复兴捐助出版经费的启事一则。同时,该刊同期还刊载了方复兴撰写的两篇文章,据此可以推算,方复兴是在1936年前即已参加研究社学习的承门传人。方复兴在美国的进一步发展,有待进一步考证。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美国掀起针灸热。华盛顿大学首次开设介绍针灸的课程,主讲教师许密甫,是曾天治再传弟子。许氏原居香港,1960年移居美国后,多次在电视上宣传并展示针灸疗效。七十年代初期曾出任俄勒冈州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

  澄江针灸学派传人中,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当属苏天佑(1911-2001)。1973年,他应华盛顿美国针灸中心及美国南加州大学(UCLA)针灸痛症研究所之邀请,来美工作。同年7月,美国政府批准的第一间针灸诊疗所在华盛顿正式成立,苏天佑被聘为这家诊所的针灸治疗的主持人。这家诊疗中心还开办学习班,训练美国医生使用针灸医术,有学者认为苏天佑是第一个在美国公开传授针灸的专家。1974年,他加入美国针灸公会(National Acupuncture Association,NAA),并来到麻州创办了两家针灸诊所,分别位于肯莫尔区(Kenmore)和乌士打区(Worcester)。

  苏天佑也是第一个在美国开办针灸专科学校的学人。1975年3月,他与两名美国弟子在波士顿共同创办了新英格兰针灸学校“New England School of Acupuncture”,并任首席教授。经该校培训的学生毕业后参加各州执业考试,通过率非常高。后来他的弟子在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开设针灸学校,也都用苏氏编写的讲义作为教材,并在课堂上常常介绍苏氏及其治病方法,因此学生们对苏氏名字大多耳熟能详。1986年2月举行的麻省针灸学会第六届会员大会上,特颁赠他“美国针灸之父”(Father of Acupuncture in America)的称号。2001年8月,苏天佑病逝,而由他创办的新英格兰针灸学校,作为澄江针灸学派在美国的延伸,至今仍在为美国培养针灸人才。

  此外,学派第五代传人、梁觉玄亲传弟子周敏华女士,是美国头皮针专家,曾任加州医学院教授、加州政府针灸执照考试官。1975年,她团结针灸同道共同推动针灸医疗合法化,并时至今日仍能保留中文考试,厥功甚伟。她先后获评为美国加州执针灸医师会杰出领袖奖、中国国家中医管理局特殊贡献奖,又与赵小兰、陈香梅等同列“美国硅谷60经典女性”前十名。

  澄江针灸学派深耕法国

  澄江针灸学派与法国结缘,当始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研究社编辑的《针灸杂志》已经发行到法国,证明承门弟子已经分布到法国。

  虽然针灸传入法国应不晚于17世纪,但由于法国针灸具有“最好还是让发明针刺疗法的人亲自去操作”的传统,并认为欧洲针灸并非正宗的中国针灸,因此,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香港针灸教育蓬勃兴起,也吸引了一批批法国学生前来学习、研究中国古老的针灸医术。

  Charles Laville-Méry是于上世纪50年代初入学中国针灸学院(香港)的法国人。该学院院长、针灸主讲老师即是承门再传弟子、祖籍广东顺德的梁觉玄。Charles Laville-Méry毕业回法后,以针灸行世并设帐授徒。其徒弟中André Faubert、Jean Louis Blard二氏,在其支持下,亦于50年代末赴港入梁氏门下,前者学成回法后亦从事针灸教育,培育数十名针灸人才,社会影响较大。

  1977年,André Faubert的一名弟子Michel Picard在巴黎开办“传统医学研习社(GERMT),后移师斯特拉斯堡,并先后更名为“欧洲中医大学(UEMTC)”、“汉生物学大学(USB)”,请梁觉玄执掌教鞭,授课内容包括针灸、中药、气功等。是时的梁觉玄已经移居北美。在北美、法国之间往返奔波了3年后,梁氏渐感年事已高,不宜经常远游,遂改用录像授课,而他本人则改为每年亲往讲学1次,为学生释疑解惑。该校于1994年停办,毕业生中更有继续办学者,如Fran·ois Marquer创办法国杵针中医学院(始于1993年,现有在校学生约120人,包括10余人的全日制班,在欧洲绝无仅有),该学院也是通过梁氏录像带教授部分课程。又如Patrick SHAN POTAUFEU创办了慈善团体humanitrad,旨在训练针灸医师以免费帮助世界上穷困地区居民,每月安排一个周末授课,每班学生约20人。经上述教育机构培养的学生,皆对梁氏十分敬重,执礼如父。梁觉玄对法国乃至欧洲针灸教育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在欧美其他地区广泛传播

  澄江针灸学派的第四代传人梁觉玄,不仅在香港和法国颇有声誉,而且在北美地区也曾声誉隆盛。1969年,他迁居温哥华后,凭借精湛的业务,很快病患盈门,较之在香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有的病人需预约到2年之后。美国兴起针灸热后,他亦曾前往美国,应邀参加加州医生协会召开的年会,为500位美籍医生作即席医疗示范。1973年,梁觉玄获得第一批美国针灸医师执照,此后直至退休,他一直在临近加拿大的美国西雅图设馆行医,并于1986年成为美国Oregon教育部注册针灸教师。

  近30年来,身处国内的澄江针灸学派传人邱茂良、杨甲三、程莘农、杨长森等,也为欧美乃至全球培养了大批针灸英才。其中包括许多国内门人,远涉重洋,或医或教,传播针道。香港传人谢永光的门生程在洋、黄煌等,还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纽约创立了“美国中医针灸师联合总会”及“国际针灸学院”。此外,作为该学派传承重镇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利用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和卫生部国际针灸培训中心这两块优势平台,为欧美地区乃至世界各地培训数以千计的针灸英才,被誉为“欧洲针灸教父”的英国人Giovanni  Maciocia便是其中之一!

  历史洪流,浩浩汤汤。诞生于学科危机时刻的澄江针灸学派,矢志于针灸学术的推陈出新和发扬光大,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苦心孤诣,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针灸复兴大潮,并且洋溢于境外,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起到了推动作用。

上一篇:中医所重“天地人合一”

下一篇:中医治则 醒脾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