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掌握喝药的温度治疗效果更理想

  天热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想喝冷饮,天冷的时候则自觉地倒温水来喝,这是人体对温度变化所做出的一种正常反应。其实喝中药时也是这样,我们要辨清自己内环境到底是热还是寒,把握好喝药的温度,身体才会舒服。

  姜汤热服 姜附汤寒饮

  3月18日,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门诊,唐存桂副主任医师正在电话中向一位患者家属交待说:“这副药煎好后要放凉了再给他喝,热着喝他可能受不了。”记者细问之下得知,那是一位高血压患者,吃了一餐鳖甲汤之后病情加重,精神萎靡、面赤颧红、彻夜难寐,口干但不渴,在南宁15摄氏度左右的天气下要穿两层棉衣,手脚还是发冷的。乍听之下,这病人似乎又热又寒的,而且为什么喝药要喝冷的呢?

  唐存桂解释说,这在中医里是一种“阴盛格阳”的症状,意思是人体的阴阳本来是可以互相制约的,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这位患者阳气太虚了,鳖甲又滋阴,相当于加强了阴的力量,于是阴不受阳的制约,反而将阳气一步步地格拒于体外。将阳气逼到体表的时候,这位患者就出现了“假热”的表现,即面赤颧红、口干、失眠等,看上去好像是体内阳气太盛。实际上不是,口干但不渴、手脚发冷、怕冷这些表现才是他真实的体内状况,即“真寒”。

  唐存桂给他开的是一副四逆汤加减,里面含有干姜、附子等热性药材,因为阳气太虚而出现“真寒假热”症状的人,阳气被逼散到体表,病人喝了热药的话,可能会觉得“热上加热”,于是很可能呕吐拒药。因此,很多中医都知道,这类病人喝中药应该冷服,先让药物通过体表这一关,然后再到体内发挥温阳的效果。

  同样含有姜,但这种服用方法,与我们平时印象中“姜汤要热辣辣地喝”完全相反,唐存桂表示,“姜附寒饮”是中医里的一句术语,专门针对的就是这种真寒假热的病症,如果是普通驱寒用的姜汤,则应该热服。

  热药冷服是中医反治法之一

  据唐存桂介绍,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医里叫做“反治法”。《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意思是治疗热病要用寒性药材,要温服,而治疗寒病要用热性药材,要冷服。这里的热病和寒病分别是指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的病症,而非一般的发热或受寒。

  这种反治法是在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以这种特殊的服药方法,才能适应病情的特殊需要。比如“真寒假热”则应以“热药冷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若不这样服药,往往会发生药汁下咽而呕吐的抗药现象,达不到治疗效果。

  中医里说的“姜附寒饮、承气热服”就是指这些状况。唐存桂说,“承气热服”指用大承气汤在治疗真热假寒病症时,应该趁热服用,原理与“姜附寒饮”一样。

  如何掌握好喝药的温度?

  既然喝中药的温度是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那么平时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喝药的温度呢?

  唐存桂表示,一般来说,只要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就可以了,具体地说,就是分为热服、温服和冷服三种。

  凡是解表药都应该趁热服,以达到发汗的目的,驱寒、通血脉的药也宜热服,服药后加喝热稀粥可以帮助药力发汗。

  而凡是平和补益的药,只要温服即可,就是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减轻刺激。

  而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等,则需要冷服,因为呕吐的病人或中毒的病人喝热饮一般会加重病情。

上一篇:胃不和则卧不安

下一篇:春天如何保存中药材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