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生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神农本草经》载生姜“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    

解表祛邪,调和营卫
    对于外感邪气、营卫不和者,仲景必用生姜配大枣以调和营卫,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证因人体腠理不固,风寒外袭,卫病邪风挟持,营失卫护则弱。故以桂枝汤主之。
    方中生姜性味辛散,能散在表在上之邪,既助桂枝祛邪解表,以治卫强,又与大枣相合,助营阴生化,以治营弱,姜枣合用还能扶脾和胃,脾胃乃营卫生化之本,胃气充则卫气足,卫气流动以固护周身,有利祛邪外出,且大枣与甘草有甘缓气壅之偏,得生姜之辛通走散而缓之,故有散邪而不伤正之优点,此正合《内经》“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之旨。其他如小柴胡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方中的生姜均具调和营卫、发散表邪之作用。清代周岩曰:“生姜味辛色黄,由阳明入卫。大枣味甘色赤,由太阴入营。其能人营,由于甘中有辛,惟甘守之用多,得生姜乃不至过守。生姜辛通之用多,得大枣乃不至过通。二物并用,所以为和营卫之主剂。”说明了生姜在外感杂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姜、枣、草配伍意义甚大,故医者切不可盲目地将其去掉。

和中降逆止呕
    生姜人脾、胃经,能和中止呕,从唐代起被誉为“呕家圣药”,可随证加减用于寒、热、虚、实各证所引起的呕吐。如“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两条中的“呕吐”与“欲呕”,均系胃气上逆所致。气逆者,治必辛散。两方中生姜味辛能和胃腑,散逆气,故呕可止。

温胃散水
    生姜其性微温,对寒邪犯胃、中焦虚寒、痰饮中阻、内有水气者用之,如茯苓甘草汤治“伤寒汗出……不渴者……”和“伤寒厥而心下悸……”口不渴和厥而心下悸的病机均在水气停积胃中,其治首当温化胃阳而散水气。方中生姜温胃,桂枝行阳,茯苓淡渗,甘草和中。四物配伍,温胃散水,诸症自然可除。“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本证病机为中气虚弱,外邪乘机入侵,导致气机结滞,脾胃失常,故选择并重用生姜,则为取其健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之意。中焦为决渎之官,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用生姜“温中”则中焦阳气得复,配以甘草、人参、大枣调和脾胃,脾胃健运又除痰饮之源,使气机升降有序,药学著作《汤液本草》云:“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药能行阳而散气。”此方仲景将生姜作为主药,含义深刻。另真武汤证见“此为有水气”,水湿之邪有凝聚之性,故治疗湿邪为患之病,除制水、利水外,若配伍辛散之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故在此仲景以附子佐生姜取辛散水气化饮之意。旋覆代赭汤主治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方中生姜独重,一为和胃降逆,增其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合参枣草以复中虚气弱之效。

上一篇:全面理解和大力扶持民族医药(—)

下一篇:非典型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治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