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油
《全国中草药汇编》:花生油
拼音Huā Shēnɡ Yóu
来源豆科落花生属植物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的种子榨出的脂肪油。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用于蛔虫性肠梗阻;外用穴位注射治肠炎,地图舌。
用法用量用于蛔虫性肠梗阻为4~8两口服;用于肠炎,地图舌均为穴位注射(足三里、上巨虚),每穴1毫升。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花生油
拼音Huā Shēnɡ Yóu
英文名Peanut oil
别名果油、落花生油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落花生的种子榨出之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chis hypogaea L.
原形态落花生 一年生草本。茎高30-70cm,匍匐或直立,有棱,被棕黄色长毛。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长2-5cm,被棕色长毛;托叶大,基部与叶柄基部连生,披针形,长3-4cm,脉纹明显。小叶通常4枚,椭圆形至倒卵形,有时为长圆形,长2-6cm,宽1-2.5cm,先端圆或钝。花黄色,单生或簇生于叶腋,开花期几无花梗;萼管细长,萼齿上面3个合生,下面一个分离成二唇形;花冠蝶形,旗瓣近圆形,宽大,翼瓣与龙骨瓣分离;雄蕊9,合生,1个退化,花药5个长圆形,4个近于圆形;花柱细长,柱头顶生,疏生细毛,子房内有1至数个胚珠,胚殊受精后,子房柄伸长至地下,发育为荚果。荚果长椭圆形,种子间常缢缩,果皮厚,革质,具突起网脉,长1-5cm。种子1-4颗。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的橙明液体;有类似落花生种子的香气,味淡。本品在乙醇中极微溶解,与乙醚、氯仿、石油醚能任意混合。本品相对密度为0.911-0.918,折光率为1.469-1.472,碘价为84-100,皂化价为185-195,酸价不大于3,脂肪酸的凝点为26-32℃。
化学成分花生油的脂肪酸组成主要有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山萮酸(behen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二十碳烯酸(eicosenoic acid),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 acid)等。花生油中还含特殊嗅味成分:已醛(hexanal),γ-丁内酯(γ-butyrolactone),壬醛(nonanal),苯甲醛(benzaldehyde),苯甲醇(benzyl alcohol),2-甲氧基-3-异丙基吡嗪(2-methoxy-3-isopropylpyrazine);芳香成分:1,2,3-三甲基环戊烷(1,2,3-trimethylcyclopentane),1-乙基-3-甲基环戊烷(1-ethyl-3-methylcyclopentane),4-乙基-2-甲氧基苯酚(4-ethyl-2-methoxyphenol),4-甲氧基苯酚(4-methoxyphenol),3-(1,1-二甲基乙基)苯酚[3-(1,1-dimethylethyl)phenol],2,3,5-三甲基吡嗪(2,3,5-trimethylpyrazine),2-甲基-5-丙烯基吡嗪(2-methyl-5-propenylpyrazine),糠酸甲酯(methyl furoate),3,5-二乙基-2-甲基吡嗪(3,5-diethyl-2-methylpyrazine),2-乙酰基吡咯[1-(1H-pyrrole-2-yl)ethanone],2,4-二甲基噻唑(2,4-dimethylthiazole),2,5-二甲基噻唑(2,5-dimethylthiazole),5-甲基-2-糠醛(5-methyl-2-furfural)2-已基呋喃(2-hexylfuran),3-已基呋喃(3-hexylfuran),2-乙酰基-5-甲基呋喃(2-acetyl-5-methylfuran),2,3-二氢苯并呋喃(2,3-dihydrobenzofuran)。芳香成分的总量约19.77mg/kg,量主要的成分为吡嗪类化合物,含量12.33mg/kg,占花生油芳香成分总量的61.81%,其中2,6-二甲基吡嗪(2,6-dimethylpyrazine)最为重要,含量为3.92mg/kg,占芳香成分总量的19.83%;次要的成分为呋喃化合物,其中2,3-二氢苯并呋喃含量为1.61mg/kg,占芳香成分总量的8.14%。另含维生素(vitamin)E。
药理作用用花生油每日皮下注射1次(0.05ml/100g),共3d,可使大鼠的甲状腺轻度肿大,甲状腺摄碘率增高。花生油的水气蒸馏液有微弱的抑菌作用。在大鼠的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复制中,如以花生油配合其他高胆甾醇调料,可使主动脉产生与人近似的“动脉粥样变”,如以牛油代替花生油,则常产生血栓,病变与人不相似。
性味甘;平
归经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润滑肠去积。主蛔虫性肠梗阻,胎衣不下,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60-125g。外用:适量,涂抹。
各家论述《纲目拾遗》:滑肠下积。
临床应用1.治疗急慢性菌痢:取食用花生油高压灭菌制成注射液,于两侧上巨虚及足三里行穴位注射,每穴lml。据167例急性菌痢的观察,经1次治疗后痊愈128例(76.6%),失败39例(23.4%)。失败病例中26例症状体征消失,仅粪便培养阳性。有效病例的平均退热时间为l7.6小时,腹痛及里急后重消失为2.5天,便次恢复正常为2.6天,粪便镜检恢复正常为1.9天,粪便培养转阴为3.1天。另据105例(急性90例,慢性15例)的报道,所用剂量及穴位与上法相同,对急性病例一般注射1次,如未能控制,可在8日后再注射1次;对慢性病例每周注射2次。结果治愈率为88.5%,有效率为96.1%。注射后体温多在1-2天恢复正常,腹痛及腹泻在2天内消失,粪便化验4-5天恢复正常。
2.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取熟花生油内服。年龄在15岁以下者每顿服6Oml,服后6小时不见好转者再重服1次。少的服1次,多的服4次。年龄在16岁以上者,顿服80ml,少的1次,多的3次。服后呕吐者可加调味剂或从胃管注入。同时配合一般支持疗法,纠正电解质紊乱,严重者禁食。80例患者经上法治疗,除1例合并肠扭转无效而改用手术治疗外,其余均治愈。平均住院日数4.14天。服油后少数病人于当日或次日排出蛔虫;绝大部分病人在1-2天症状缓解,2-3天症状体征消失,否则往往有合并症。服油后除个别患儿恶心呕吐外,未见不良反应。另有用花生油50-200ml1次顿服或2次分服,治疗成人肠扭转2例,小儿蛔虫性肠阻塞7例,亦均治愈。一般在6-10小时内腹痛减轻,多数肠鸣消失或减弱;8-10小时排气排便排虫。
3.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以花生油穴位注射,观察20例,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肝肿消失或缩小至肋下0.5cm)19例,平均治疗天数38.3天;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一项未恢复正常,肝肿大缩小不明显) 1例,用药18天后未继续治疗。治疗后以临床症状改善最为明显,80%的病人在治疗后5-10天即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平均时间为:黄疸指数25天,谷丙转氨酶27.2天,麝浊25.2天,麝絮40.7天,脑絮29.5天。肝肿大12例恢复正常,8例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制剂及用法:取普通花生油过滤两次,放冰箱内24小时,如无沉淀即分装、高压消毒备用;如冷藏后有沉淀,应再过滤,直至24小时后无沉淀为止。用时取花生油注射于下列穴位上:一组:肝俞、脾俞、三阴交;二组:期门、胆俞、足三里。取穴可随症加减。每次选用一组,两侧交替应用,每穴注射1ml,每周两次;每组注射4次以上反应不敏感时,即换另一组。注射后部分病人有局部胀痛,但1-2天后消退,未见其他副作用。
4.防治传染性急性结膜炎:用经过过滤和高压消毒的花生油行耳穴注射。选穴:肝、目或肝、眼,重症加皮质下。双侧耳穴注射,每穴 O.1ml。治疗31例,治愈天数平均为2.5天。用于预防观察658例,发病26例(3.95%),而未接受预防的249例中有58例(23.69%)发病。
5.用于麻醉:用生花生油穴位注射,循经取穴或局部取穴,如阑尾手术取足三里、内麻点、大横(右)。每穴注射花生油0.2-0.5ml。诱导10-15分钟即可进行手术。在消毒皮肤时静脉注射杜冷丁50-100mg、非那根25-5Omg作为辅助用药。观察40例,麻醉效果为:Ⅰ级6例, Ⅱ级25例,Ⅲ级6例;失败3例。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