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空间关系,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家人。如果出现了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错位和变形,轻则家庭气氛紧张而压抑,重则会让孩子出现神经症、抑郁、强迫等心理疾病。现实生活中,因家庭关系扭曲,孩子出现心理疾病的病例越来越多,因此,了解一定的家庭秩序法则很有必要。本版从心理角度举例分析这种现象,以帮助有问题的家庭,挽救更多的孩子。 ——编者
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家庭系统出现了条理不清、秩序混乱的现状,则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
比如,在夫妻冲突不断的家庭或夫妻双方责任义务失衡的家庭里,孩子的异常行为可能会增多,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家长也会因此忧心忡忡,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照料孩子。从许多发生的家庭悲剧来看,了解一定的家庭秩序法则非常有必要。
A
系统优先法则
案例1:高先生由单亲妈妈养大,自小他就体会到母亲的艰难,他认为母亲才是他该爱护并照顾的人,每天给母亲盛饭、捶背、梳头、洗脚,对妻儿却并不上心。妻子对此非常不满,而高先生觉得自己没有错,还指责妻子不孝顺婆婆。两人经常吵架,小孩经常吓得躲起来,天长日久,性格越来越孤僻,出现了选择性缄默。
在这个个案身上可以看到,在不同代际所构成的复杂家族系统中,嵌套着不同的家庭系统,有夫妻二人各自的原生家庭,也有夫妻建立的新家庭。家庭成员应该遵循一定的优先法则,否则,家庭里爱的流动就会出现紊乱,带来整个家族系统的病态运行。
优先法则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一个家族系统里,后出现的家庭系统优先于先前存在的家庭系统。每个人都是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原生家庭里,然后离家、恋爱、结婚,建立自己新的家庭系统,承担起自己婚姻和家庭的责任,因此,自己的家庭要优先于与父母的原生家庭。
高先生将过多的资源和关注放在了原生家庭里,将自己的母亲看得过于重要,和母亲关系的过分紧密,导致他的妻儿受到了严重排挤,产生了“始终不被重视的局外人”的无价值感。他们嫉妒高先生的母亲,甚至恨她的存在阻扰了他们应该得到的家庭温暖。特别是高先生的儿子始终无法获得来自父亲的认同和支持,经常觉得自己是多余存在的,封闭自己成了他保护自己的防御武器。
B
系统隔离法则
案例2:熊先生有了外遇,三天两头不回家。熊太太又急又气,拉着上初中的孩子可可到处寻觅老公的下落,最后将老公与外遇堵住了,三个大人当着可可展开了一场“肉搏战”。之后,熊太太只要心情不好,就拉着可可诉苦。在法庭上,熊太太还要求可可评理,并要她表态决定自己是否离婚。经历了父母的离婚大战后,可可对男女关系失望透顶,她不太愿意和男生交往了,甚至还恨男人薄情寡义、见异思迁。
熊太太固然是不幸的,但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为也在深深地伤害可可。在同一个系统内,不同的家庭成员处在不同的权力等级上,相应地承担不同的责任。父母没有权利将个人的无能、情感纠葛、个人私隐、人际关系的冲突展现给孩子,并要求承担属于父母的责任。同样,孩子没有义务和能力去解决父母的痛苦。因此,婚姻问题一定程度上应该隔离在亲子关系之外,这就是系统隔离法则。
实际上,以熊太太为代表的不少家长,都在不自觉地违背这一法则。当遇到个人痛苦和烦恼时,他们不是向有能力为他们解决问题的人求助,害怕“家丑外扬”,他们转向了力量最为弱小的孩子,通过个人的情绪爆发、辱骂对方、要求孩子保证、乞求孩子做事等方式来控制孩子,而孩子则无法拒绝,不得不在不健全的家庭关系里被摆布,造成心理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重大损害。比如可可,她已经对异性产生了恐惧和厌恶的情绪,这种对异性不正确的认知,会给她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异性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
C
系统补位法则
案例3:胡先生到非洲劳务输出,一走就是3年。乡里有些男人垂涎胡太太的容貌,总是不断骚扰她,吓得胡太太大门都不敢出。胡太太的女儿正在上初三,看到妈妈每天担惊受怕,就扮男孩承担起了保护妈妈的责任。等胡先生回到家后,发现女儿虽长高了不少,但走路迈着外八字,动作幅度也不小,说话粗声大气。胡先生心一沉,担心女儿的将来。
在一个家庭系统里,每个人的角色都应该是恰当的和唯一的。如果一个家庭出现了明显的空位,比如父母一方因为生病、离异、在外工作、常年不在家或因为“性格或能力缺陷”,不能发挥正常的家长功能角色时,家庭中的小孩,尤其是排行第一的孩子,会倾向于主动地填补和替代这个空位,并发展出与这个角色相匹配的个性特征。如果这个空位是母亲角色,孩子就会发展出更多的女性特质,比如很会察言观色、会照顾年幼的弟妹和父亲、喜欢啰嗦和提醒等;而如果这个空位是父亲的角色,则会发展出更多的男性特质,比如会有意识地保护母亲和弟妹、不惧压力和竞争、说话做事爽快等。在上述个案中,因为父亲在外无法照顾妻女,胡先生的女儿在“补位”后发展出了较多的男性特质。这样的例子在离异后的单亲家庭中屡见不鲜。
从青少年的心理发育角度上说,过度发展的补位现象并不利于他们的心理成长,这可能会制造出畸形的性心理发育和人格面具,导致孩子随后出现一些病理心理。比如胡先生的女儿,如果任其发展,很可能会对自己的生理性别产生了厌弃,而对男性的身份比较渴求。这种模糊不清的心理性别界限,加上一个软弱、习惯于依靠别人保护的母亲,会使得女儿逐步发展出 “彪悍的”、“孔武有力”的人格特征,压抑她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孩子的真实自我。如果家长不回位弥补和纠偏,这个女孩很可能出现性身份认同困难。
从众多的例子可以看出,家庭内部秩序必须正常的建立和维护,才能保证家庭成员之间爱的流动顺畅而健康。只有维护了家庭系统的平衡法则,才能保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否则,孩子出现心理疾病就成了家庭系统紊乱的牺牲品。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李则宣 黄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