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初一学生王小明(化名)老觉得头痛,快1周了也不见好。小明妈妈带着他去附近医院检查,结果并无异常。到底为什么会头痛呢?在医生建议下来到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心理医生通过与小明及父母的交流与检测,发现原来小明得了抑郁症。
据了解,其实小明的头痛是从3周前的家长会后开始的。由于上次月考,小明没考好,妈妈就不断给他施加压力,小明就变得不想去上学,每天早上到了上学的时间就开始头痛。但是一不上学待在家里,小明的活力就开始显现出了,头痛烟消云散。
【心理分析】
该院心理精神科徐治博士介绍说,在跟小明交流的时候,发现小明总是低着头不言不语的。当问他问题的时候,一直是小明妈妈在滔滔不绝地解答,而小明的爸爸也只是在听小明妈妈讲述,没有插过话。徐治博士对此分析说:“从这些情景中,可以看出小明生长在一个妈妈占强势地位的家庭,妈妈对小明的要求过严,致使小明的压力过大。又加上考试没考好,妈妈对小明的训斥,这样促使小明整日郁郁寡欢、产生厌学情绪、不明原因头痛。而一头痛就可以不用上学,他可以从中会获取继发性获益,有轻度抑郁的倾向。”
徐治指出,孩子有抑郁症,父母需要从自身寻找问题根源。现实中,一种父母对孩子过于紧张和控制,习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另一种父母则显得冷漠、僵化,与孩子没有互动,也不闻不问。这两类父母看似差异很大,其实问题是一样的。他们都感受不到孩子的需要,不懂得尊重孩子。
因此,在孩子接受治疗的同时,父母同样需要接受咨询。接受孩子“已经生病了”,去理解孩子的行为不是故意捣蛋,而是抑郁症的正常症状。不要因此去指责、打骂孩子。孩子的抑郁多是因为悲伤不能表达,愤怒无从发泄所造成的,他们需要父母能够多点倾听与关怀。青春期的孩子更多需要的是自我作为独立个体被尊重,父母不应以爱的名义控制和限制孩子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要懂得因材施教,对于本来性格就很内向的,应采取赏识激励与引导劝说的方式;而对于性格粗放的孩子,则采取相反的方式。
徐治博士建议,当家长发现孩子离群;常谈到强烈的无助感、无望感;有过激或危险的行为;无故旷课,或者原本品学兼优者不爱学习了;饮食或睡眠习惯改变;谈到过死亡;常常哭泣或是变得淡漠麻木,常说“没意思”,缺乏情感波动;不再重视过去珍爱的玩具、书籍;不明原因的头痛、肚子痛等情况,并持续2周以上,就应与孩子一道去医院精神科就诊,及早防范可能出现的自伤自杀行为。
人到老年,总会遇到很多矛盾和不愉快的事情。如何处理好这类问题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人们要有一种“心境放开”的态度。
心境放开就是要有大度的胸怀,对生活中各种痛苦和烦恼之事,都应坚持坦然、乐观情绪,要有冷静处世的态度。具体说,老年人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面对衰亡和疾病,坦然乐观 当你的亲友或老伴相继离去,当你身体衰老得病时,不要久久陷入自哀自怜、自暴自弃的情境中。唯有自我“解套”,接受现实,才可能处之泰然,心平气和地度过晚霞时光。
突遇不幸事件,学会化释 一位中年人因车祸轧断了腿,整日哀叹不已,一朋友劝慰说:“别太难过,就伤了一条腿嘛,万幸的不是撞在头上,否则后果更不堪设想。”这话听来有些不吉利,但细想一下真有道理。生活中,老人突遭不测事件并不少见,比如最多的是病痛折磨和意外伤害。如果一味去叹息、后悔,结果只能愁上浇愁,无助减轻痛苦。倒不如以这种“不幸中之万幸”来自慰一番,化解不幸。
面对家庭矛盾,学会转移 退休后,由于人际关系变动、收入减少、加之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此时与老伴、子女之间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性。老人应当学会忍耐,并用冷静的处事态度去化释矛盾。如果你为此觉得苦闷或烦心,不妨到处面走一走,或逛街,或游公园,这样能转移不良情绪。也可找找老朋友去倾诉、谈心,这也助于宣泄、抒发内心痛苦。有时“装聋作哑”,也不失为缓和矛盾的有效方法。记住一句话:“退一步路自然宽”。
面对孤独,学会自已找乐 找乐的方式很多,可栽花种草、养鸟喂鱼,也可到老年活动中心打牌下棋,或与朋友们聊聊天等,这些都有助于排遣孤独的心情。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也不错,像跳舞唱歌,或结伴外出旅游等等,这些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从自然的美景中寻求到人生乐趣。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但可以消除老年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而且会使老人心胸更宽广,精神更愉快。
●人生有伤,有痛,有甜,更有苦。如果一个人没有品过苦,就难以生出慈悲心;如果一个人没有品过苦,就难以知道甜的滋味。勇敢地面对苦难,乐观地克服苦难,就会走进人生的新境界。
●梦,不能做得太美,美了难以实现;话,不能说得太满,满了难以圆通;调,不能定得太高,高了难获合声;事,不能做得太绝,绝了难以进退;情,不能陷得太深,深了难以自拔;利,不能看得太重,重了难以明志;人,不能做得太假,假了难以交心;世,不能看得太清,清了难以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