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功能紊乱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疾病,专家认为该病与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之时,表现为腹部不适或长期反复发作性腹痛,腹痛部位多在左下腹,一般为持续性钝痛,可持续数分钟到数日不等。在排便、排气后可暂时得到缓解。还可有头痛、乏力、失眠、心悸、出汗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但在x线和内窥镜检查下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情绪的好坏对结肠的影响最为敏感。在恐惧紧张的情绪下,可使结肠蠕动亢进,结肠平滑肌节律性收缩,因而出现阵发性腹痛及肠鸣音亢进,大便次数增加。如持续过久,结肠保护性屏障功能下降,黏膜脆性增加,其粪便类似黏液便或脓血便,但往往没有致病菌生长。在情绪抑郁、绝望、焦虑时,结肠分泌减少,蠕动减退,又可以几天无大便。因此,结肠功能紊乱常常有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是以排便异常和伴发腹痛、胀气等为主的综合征。
在临床心理测验中,可以看出,患结肠功能紊乱的患者多具有情绪易激动、依赖性较强、顺从而缺乏创造性、不善与人交往、常有矛盾情绪等特征。这种性格易使人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这也是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由于结肠功能紊乱不存在炎症,而且其功能紊乱不仅只限于结肠,也涉及小肠,与情绪密切相关,其精神症状、全身性自主神经症状和生活中情绪的刺激等等心理因素,均可引起本病发作,因此,对结肠功能紊乱的患者特别需要心理治疗。
解释说服 一旦确诊结肠功能紊乱,医生向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是非常有利于疾病治疗的,也可以说这种解释说服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治疗。一般而言,医生会向患者保证目前无器质性病变,疾病是完全能够治愈的,说明粪中带有黏液不表明结肠有炎症等,以便消除其心理顾虑,助其树立战胜此病的信心。而且,要告诉患者,一般腹痛、腹泻不严重者可照常工作,但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睡眠应充足。
心理治疗 结肠功能紊乱患者躯体症状显著时,给予神经阻滞剂和解痉剂,便秘显著时给予缓泻剂。而且给予精神安定剂和抗抑郁剂的同时,应进行心理训练以及心理治疗。在一般情况下,结肠过敏的发生与体质的、气质的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耐心地进行长期治疗。其体质可通过锻炼增强,而气质则要靠心理治疗、心理训练来加以改善。如果经过努力,心理素质提高了,人格更加完善了,患病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饮食控制 在结肠功能紊乱的发作期,尤其是那些有剧烈腹痛和严重腹泻的病人,应以进少渣、易消化的食物为宜。还要避免食用有刺激性的调味品(如蒜、辣椒、花椒、芥末等)、冷饮、生冷蔬菜和水果。对以便秘为主要症状者,食用含有较多粗纤维的蔬菜,往往可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