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食疗药膳>药膳理论>正文

古代对药膳疗法的认识

中国药膳,源于古代。饮食疗法,远在周秦时代就已经相当 成熟。 《内经·生气通天论》和《内经·五脏生成论》都提出五 味与五脏的关系:五味指酸、苦、甘、咸、辛等5种味道而言, 但从《内经·六节及藏象论》所载“五味人口、藏于肠胃”等词 句所说,五味就是各种食物的分类简称。《内经·藏气法时沦》 均列举了多种食物,并将其分列于五味之下,以治疗心、肝、 脾、肺、肾的疾病,大致这就是药膳疗法的创治。

中国医药学,十分重视用药膳进行保健工作。如《素问·四 气调神大论》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上古天真论》 说: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平 人气象论》指出: “人以水谷为本。”《素问·痹论·阴阳类论》 指出: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酒陈于六腑……卫 者,水谷之悍气也。”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说: “却卸诸邪,盲扶生 也”, “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故“人体平和,惟 须将收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 患”。唐代孙思邈《备急干金要方》强调: “安生之本,必资于 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认为人们日常之饮食 物,可有温、热、寒、凉、平、酸、苦、辛、咸、甘,以及补、 泻等性味之分。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 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素问·藏气法时论》要求“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 咸,调以滑甘”’。 “存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 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同时指出: “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 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 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认为, “多食咸则脉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 筋急面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素 问·五脏生成篇》强调“谨和五味”,而反对偏食,认为“阴之所 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 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 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 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 问·生气通天论》要求“食饮者有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也 说“每食不用重重用”,《备急干金要方》则反对饮食过于丰满, 曰: “敷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 上溢,转为消渴; 《素问·奇病论》认为, “膏粱之人……酒食所 伤,以致……胀闷痞隔,酢心”。

金朝张从正则指出“兽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 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之一身之流行冲积,百病不作。养外者恣 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显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 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强调“食饮数而少”。

《饮膳正要》告诉人们应注意“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恐血气失常,卒然不救也;荒年饿季,饱食则死,是验也”,《寿也保元》提倡“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沦沦”,《灵枢》反对饮食过热过寒,谓“水谷之寒热,盛则害人六腑”认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本,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必当以脾胃为先”。并说: “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天”,而“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者并失其强矣”。

上一篇:药膳的中医基础 中医食疗学

下一篇:藏象与药膳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