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民族医药>正文

中医针灸的发展传承 中医针灸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中医针灸的发展传承与创新
 
2010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代表作名录可以理解为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刻的文化、民族的价值与内涵,是荣誉的象征。
 
中医针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承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是精湛的保健和治病相结合的实践技术;独特的中医治病与预防相结合的思维模式;丰富的人与自然界、宇宙的精神内涵三者结合的存在。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已成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特征性文化标志之一。早在2006年,“针灸”项目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针灸学会联合申报下,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针灸包括:经络学说、腧穴理论、子午流注、毫针刺法、艾灸刮痧拔罐等,这也为中医针灸申报代表作名录创造了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虽然很遗憾此次入选“非遗”属于文化范畴,而不是医学范畴,但也正是如此,作为中医人,更要坚定信心发展中医针灸的道路,通过不断地科学验证其医学有效性,奠定更扎实的理论基础。本次申遗成功也提高了国际社会对中医针灸文化的关注度,同时彰显了国家医疗水平的软实力。但这条发展的路任重而道远,也需要中医学子刻苦钻研,为传承针灸千年文化而不懈努力。
 
中医针灸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针灸发展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火针”“燔针”等,战国时期《孟子》和先秦时期《山海经》中均有针灸的描述。西晋时期皇甫谧撰写《针灸甲乙经》,书中记载了脏腑经络学说并确定了349个穴位,为针灸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记载:“黄帝受命,创制九针”,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建立了多所中医院校并开设中医院针灸科、针灸门诊,在医疗界倡导全民学习针灸,各类医学专业院校全部开设针灸相关课程。经教育部批准,目前全国有20多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具备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资格,1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接受华侨和港、澳、台地区学生学习中医药[1]。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项目,已有160多个国家开展针灸和中医药服务项目,在全世界从事中医针灸针灸师约有20万人,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健康服务体系。1990年美国纽约州还通过法案,确立针灸合法地位,有资格认证的针灸医生达1.5万人,英国伦敦20%以上的人接受针灸辅助治疗,针灸从业人数仅次于正骨西医。此外,有50多个国家将针灸视为“补充医学”“替代医学”,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40多种疾病采用针灸治疗,针灸服务年产值100亿美元以上[2]。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针灸教育,经过40多年的发展,获得联邦教育部认可的中医针灸院系有50多所,遍布22个州。目前,专业博士课程在美洲中医学院开展,专业化博士教育是全美中医针灸教育趋势,全面实施博士化教育大约需要10年时间,届时针灸师就像整脊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药剂师等一样,整个行业均为博士化教育[3]。新加坡现约有中医诊所360家,占全国各类医疗诊所的28%[4];荷兰约有1 600家;法国约有2 800家;德国大约每1.5万人中就有1家中医或针灸诊所[5]。瑞士中医针灸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瑞士有近千家针灸诊所,遍布26个州。澳大利亚是第一个通过承认中医合法化法案的国家,到目前为止,澳大利亚已成功举办了30余次国际针灸论坛,学术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交流内容涉及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各个方面,澳大利亚已经成为南半球最重要的针灸临床及研究基地[6]。据调查,新西兰在2008年健康报告中“针灸”和“中医”排在辅助/替代医疗法的第三、四位,先于本土的毛利医药[7]。早在20世纪初,针灸技术被引进巴西,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医针灸在巴西正式盛行。2006年巴西政府将针灸治疗纳入全国医疗体系SUS(巴西全民医疗体系)系统[8],据巴西卫生部最新统计,近5年来在SUS进行针灸治疗的人数上升42.9%。捷克应用针灸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政策,其中包括倡议合作国在内的海外国家陆续建立中医针灸组织、教育机构及诊所等,1976年捷克首部针灸法规依据卫生部报告制定,于1981年进行修改,法规规定采用针灸治疗的医师必需具备西医执照、西医临床经验并接受捷克卫生部指定机构的针灸培训。另外,东欧毗邻国家中匈牙利自20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匈牙利医师针灸学会(MAOT),在本国4大城市的著名大学中都施行了针灸教育,在首都布达佩斯成立了第一家中医针灸诊所,并在2014年匈牙利国会中正式通过中医药立法,承认了中医针灸的合法地位[9]。
 
中医针灸的发展传承
中医针灸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加速针灸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灵魂。针灸文化包括针灸学理论体系与哲学关系、前瞻性的理念两方面[10],中医针灸的发展包括传承和创新,传统医药传承人绝大部分已享有现代教育体制较好的培养条件,因此中医针灸的传承者不仅需要继承老中医的思想理念,更应该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新的理论体系。
 
关于传承的方式也众说纷纭,目前针灸行业的传承发展体制不够完整。一些培训机构只能教授学生简单的穴位定位及针刺方法,不能系统的将中医脏腑理论与经络循行等方面联系起来综合讲授,甚至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针灸方向毕业生对针灸博大深邃的文化内涵也知之甚少。另外,针灸手段的应用也是鱼目混杂,很多洗浴中心和私人按摩馆打着“针灸刮痧拔罐”的旗号赚钱,对这项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上守神”,强调针刺应以守神、调气为主。中医针灸流派传承有五大关键词:医源、医理、医术、医德和医脉[11]。医源是学术流派的根基。医理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治疗应顺从“天人合一,顺势而治”的诊疗模式,张介宾指出的“为治之道顺而已”,更加强调治疗应顺应机体变化而改变。医术是指临床经验和治法技术,《灵枢·本神》中记载“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临床中疾病性质各有不同,需根据患者个体化辨证论治,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等。医德是针灸传承与发展的基石,中医针灸文化强调“以德载术,以术弘德”[11],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脉是指继承传播文化,储存后备人才。
 
针灸文化传承首先需要制定完善的传承人才评定标准,加快传承的速度,提高传承的质量。目前,名老中医传承者数量过于单薄,更需发展合格、具有严谨态度的新一代青年群体,形成人才梯队、薪火相传,在老中青结合的基础上,学习各种流派的诊疗经验与临床技术。其次,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保护传承人的权利不受侵犯。国家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了对传承人的权利、义务、相关的优惠政策等予以法律保护,在传承人的法律权利不受侵犯的情况下,才能更加心无旁骛地加强传承教学培养,政府也应加强对传承工作的协调,确保传承的规范性。再次,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传承人各自的工作条件及技术理论重心,采取不同的传承方式,整理该传承人的思想理论及诊疗方案。针灸传承包括技术、理论及文化等三方面,贺普仁教授认为传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忌单一发展。另外,除具备传统的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知识和针灸技术理论之外,还可结合现代科研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可更有效地全面发展。最后,也是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强传承文献的保护,可以将整理好的文献材料做成文档储存在资料库,也可做成光盘或多次备份,为以后的传承工作铺好基石。
 
中医针灸的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中医发展史从《黄帝内经》到金元四大家,再到清代的温病,近代的汇通学派,历代医家遵循“古方今病不相能”的理论,不断地推陈出新,使中医事业不断发展前进。针灸需要在万变不离宗的前提下,走出创新之路,需要从理论、疗法等方面创新发展。事实证明,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理论、文化与技术的支撑,文化是技术产生的源泉,也是技术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在遵循原有的中医针灸理论同时,也要与西医文化相融合,注重腧穴选择时的解剖部位以及经络走行与神经系统的密切联系等。另外在治疗方面,传统的针灸手段包括毫针刺法、子午流注针法、艾灸刮痧拔罐等,其中毫针刺法可有烧山火、透天凉等,但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可以替代传统针刺疗法,如电针疗法、激光针灸、穴位注射、腧穴药物贴敷、腧穴磁疗及红外线等,均可起到治疗作用,并提高治疗效果,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针刺手段,与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相结合才能走出创新之路。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积极汲取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广泛研究,探索针灸疗法的科学内涵和规律。另外,在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建立国家级示范性教学医院及合理化的针灸临床研究评价体系,国内中医药院校也可加强学习,与国际教育模式接轨。
 
展望
针灸发展历史悠久,国内外针灸教育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从短期培训到高等学历教育的培育,高水平针灸人才现已遍布世界各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非遗”成功既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人类历史过程中其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的载体,是认定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保持民族特性至关重要的宝贵财富,它蕴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12]。加入“世遗”的针灸文化以其神秘的特点和绿色的治疗理念达到身体康复的疗效,符合当今人类“崇尚自然”和对“生态有机”文化的追求。另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针灸资助项目越发增多,尤以“脑血管病”及“痴呆症”为主[13]。文化是维系物质世界的纽带,也是民族精神的灵魂,中医针灸是国粹、国宝,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作为文化财富保护,也是与国际接轨中的桥梁,针灸文化如果没有传承,便会成为无源之水,但传承的根本还在于其疗效,故提升针灸技术是针灸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根源。随着针灸的回归与创新发展、针灸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医针灸的传承将上升为多元文化的融合。此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针灸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特殊医疗文化,其传承和创新是保持其新鲜性的永动力,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使中医针灸向更广阔的层次迈进,也是作为中医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尹洪娜 李佳诺 李全 孙忠人

上一篇:王富春擅长针药并用 创新针灸穴位给药重视补泻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